黃月明 王新


摘要通過對廣西交通職業(yè)技術學院四塘校區(qū)的實地調查及各種文獻資料的分析研究,基于此校園功能分區(qū),分析入口區(qū)、教學區(qū)、學生生活區(qū)、辦公區(qū)、運動區(qū)、道路綠化區(qū)等區(qū)域的植物景觀,并總結其景觀營造特色,分析存在的問題,提出相應的對策,為其他校園的植物景觀營造提供借鑒。
關鍵詞 植物;植物造景;造景分析
中圖分類號S731.9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517-6611(2019)03-0090-04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19.03.029
植物造景就是使用諸如喬木、灌木、藤本、地被等植物材料,采用藝術的方法,充分利用植物的形態(tài)、線條、色彩等自然美來創(chuàng)造植物景觀,形成一幅幅優(yōu)美的畫卷,供人們欣賞[1]。植物造景的核心在于植物的排列組合,既要滿足植物生態(tài)適應性與環(huán)境相協調,又要運用藝術構圖的原則。它體現出個體植物及群體植物的形式美,以及人們欣賞它時所想象的藝術美。校園植物景觀蘊含著獨特的文化和精神內涵,見證校園的歷史和發(fā)展,是校園環(huán)境中最具活力的部分[2]。研究校園植物景觀,對改善校園自然生態(tài)環(huán)境,為師生創(chuàng)造優(yōu)美的學習和生活環(huán)境具有重要的意義。
1學校概況
廣西交通職業(yè)技術學院坐落于廣西首府南寧市,地處亞熱帶,是廣西唯一一所專門培養(yǎng)交通系統人才的高等專科學校,學院占地面積80余hm2,分園湖和四塘2個校區(qū)。校園綠化覆蓋率非常高,綠樹成蔭,鳥語花香,四季如花,環(huán)境優(yōu)美,一片生機勃勃的景象。美麗的校園環(huán)境為植物景觀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基礎。
2植物造景分析
基于功能區(qū)劃分的校園布局是我國大學校園規(guī)劃的主要方法[3]。由于其特定的功能和性質,不同的分區(qū)在植物選擇、群體設計和配置方式方面具有其自身的特性。為了便于描述綠地系統,該研究將校園的功能區(qū)分為入口區(qū)、教學區(qū)、學生生活區(qū)、辦公區(qū)、運動區(qū)和道路綠化區(qū)。
2.1入口區(qū)
入口區(qū)是校園給人們的第一印象,具有景觀標識的作用,在大門和出入口的植物配置應基于對稱式[4],突出校園特色。
學院四塘校區(qū)設有2個入口區(qū),位于南柳路入口區(qū)的大門為學校的正門。正門入口區(qū)為廣場(圖1),植物配置采用自然式和規(guī)則式相結合,在校門前金色的校名映入眼簾,與灰色的鋪裝形成強烈的對比。校門兩側對稱設置著門衛(wèi)室,中間4根裝飾柱。為了師生的安全,實行人車分流,車行道位于廣場的兩邊,人可以在廣場上行走。廣場以噴泉為中軸,噴泉兩邊分別列植黃金榕,黃金榕外側分別列植小葉欖仁,小葉欖仁好像列隊的士兵守護著廣場。噴泉的盡頭為圓形花壇,花壇中央種植著馬尼拉草坪。花壇外周分為4個小花壇,每個花壇四周都配置紅花檵木,中間配置鵝掌柴,鵝掌柴中央配置三角梅。花壇兩側分別對稱設置4條長方形花池,每個花池都種滿龍船花,龍船花中間列植3棵香樟。花壇左前方為弧形木質花架,
花架下方設有坐凳,方便同學坐下來欣賞周圍的美景。花壇正前方為不規(guī)則湖面(圖2),湖的小徑內側四周都配置水生植物——旱傘草,外側配置的植物有雞蛋花、黃金香柳、蘇鐵、紅花檵木、九里香、龍船花、灑金變異木、石榴、琴葉珊瑚、木芙蓉、雞冠刺桐、香樟、水杉、黃槐、鳳凰木、龍血樹、小花紫薇、鵝掌柴、春雨、龜背竹、沿階草、滿天星、蜘蛛蘭、亮葉朱蕉、馬尼拉等,植物景觀豐富,起到步移景異的效果。微風吹過湖面,掀起陣陣漣漪,可以欣賞花架和植物的倒影,亦真亦假,虛實結合。
2.2教學區(qū)
教學區(qū)是學校的主要建筑群,為創(chuàng)造安靜的教學環(huán)境,可適當配置高大的樹木,也可利用常綠灌木形成一個半封閉的空間,為師生學習交流提供場所。一般教學區(qū)的植物種類較少,配置方式簡單,層次單一[5]。四塘校區(qū)教學區(qū)分為中區(qū)教學區(qū)和北區(qū)教學區(qū)。
北區(qū)教學樓北入口:對植蘇鐵和修剪成半球形的尖葉木樨欖,入口兩側以福建茶為背景,在中間種植黃素梅,然后將黃素梅修剪成學校的校訓“團結、勤奮、求實、創(chuàng)新”,不斷激勵莘莘學子牢記校訓。
中區(qū)教學樓南入口:主干道與教學樓存在著較大高差,因此利用高差修成臺階通行,臺階入口處兩側分別對植垂葉榕,臺階兩側分別列植大王椰,在其中間種植非洲茉莉。到臺階頂部,在教學樓南入口兩邊分別種植3棵蘇鐵,蘇鐵種植在花池中,在其四周種植長春花,長春花開粉色花,與蘇鐵的綠色形成強烈的對比,形成粉花配綠葉的效果。
在教學樓C座西側有一片學習的靜土,夏天綠樹成蔭。小葉榕、黃葛榕、吊瓜樹的樹冠將這片天地完全覆蓋,陽光透過樹葉,斑點灑在地上閃閃發(fā)亮。中間散植三藥檳榔、小花紫薇、桃樹、琴葉珊瑚等植物,然而缺少凳椅,希望后期能夠完善(圖3)。
教學樓主要景點桃李園位于中區(qū)教學樓A座西側,里面分片種植了大量的桃樹和李樹,春天可欣賞粉紅色的桃花和白色的李花,冬天可以欣賞桃樹落葉后虬扎的枝條。在石頭上刻著“桃李園”,預示著老師桃李滿天下(圖4)。
2.3學生生活區(qū)
學生生活區(qū)綠色空間是學生生活和放松的主要場所[6]。在綠化面積較大的宿舍區(qū),可以布置成小花園開展休閑活動,通過植物的靈活搭配,可以創(chuàng)造一個色彩斑斕、生動活潑的學生生活環(huán)境。
北區(qū)學生生活區(qū):綠化面積較少,在宿舍前面以種植池的形式種植植物,每個種植池的配置模式為2株四季桂+2株半球形朱瑾+四周種植黃素梅,多個種植池相同的配置方式形成了和諧的韻律(圖5)。
中區(qū)學生宿舍區(qū):2棟前面設置有一張石凳,在石凳左后邊配置紅花檵木,右后邊配置滿天星,左前方配置散尾葵,右前方配置黃金榕。第一層種植鵝掌柴形成綠籬,第二層配置亮葉朱蕉,第三層雞蛋花,后面配置黃素梅,第四層黃金香柳,最后面種植小琴絲竹,形成綠籬,主要用來遮擋前面宿舍不雅觀的衣服,遵循園林中“俗則屏之”的原則。該植物景觀營造了半封閉的空間,為同學交流提供了場所(圖6)。
2.4運動區(qū)
學校運動區(qū)是學生開展體育活動的主要場所,在運動區(qū)外圍常用綠籬將其分隔,減少相互干擾。運動場附近應設置適當的休息設施或健身設施,為人們在運動之后提供便利。
配置模式1:美人異木棉+澳洲鴨腳木-四季桂+尖葉木樨欖+黃素梅+福建茶。喬木為美人異木棉,間種蒲葵,蒲葵的四周種植福建茶,中間配置黃素梅,黃素梅配置成綠籬,起到劃分空間的作用。第一層為黃素梅,第二層亮葉朱蕉,第
三層尖葉木樨欖,兩邊種植四季桂,第四層修剪成半球形的
黃素梅,第五層澳洲鴨腳木。逐層遞進,富有層次感。四季桂一年四季都開花,既可賞花又可聞花香,冬天可欣賞美人異木棉粉紅色的花,填補了冬季無花可賞的尷尬。美人異木棉既可供觀花又可供欣賞青綠色的樹皮。該區(qū)域為健身區(qū),配置植物營造開敞空間,方便開展健身運動(圖7A)。
配置模式2:小葉榕+美人異木棉+黃金香柳-雞蛋花+四季桂+尖葉木樨欖。入口處對植美人異木棉、成叢亮葉朱蕉,亮葉朱蕉周圍配置麥冬。往前看,第一層以黃素梅種植成綠籬,提示人們不可入內觀賞,第二層是亮葉朱蕉,在其中間配置雞蛋花+黃素梅+四季桂+尖葉木樨欖+雞蛋花,第三層是蒲葵,蒲葵兩邊配置亮葉朱蕉,亮葉朱蕉兩邊配置黃素梅,第四層是小葉榕,黃金香柳間植其中。植物形成了半開敞空間,圍三缺一。該區(qū)域用植物營造了半私密的空間,并設置2套石桌椅,方便同學們進行學習交流(圖7B)。
2.5辦公區(qū)
學院四塘校區(qū)的辦公場所在管理樓,管理樓是在山頭上建造的,綠化面積不多。
辦公樓東入口:入口右側植物配置為前面是紅花檵木和七彩朱槿,后面是白蘭花、肖黃櫨、黃槐、雞蛋花和大花紫薇(圖8),入口左側的植物配置為前面七彩朱槿和紅花檵木,后面為小花紫薇、鳳凰木、龍船花、雞蛋花、金錢榕(圖9)。雖然植物數量不多,但種類較多,有10種植物,觀花植物有大花紫薇、小花紫薇、龍船花、花槐、雞蛋花、七彩朱槿、鳳凰木、紅花檵木,觀葉植物有金錢榕和肖黃櫨,是名副其實的觀花園。
辦公樓西入口:入口兩側的植物配置基本對稱,體現了“統一中有變化,變化中有統一”的造景原則。第一層為綠籬,植物是硬枝黃蟬,第二層為黃金榕、紅花檵木、七彩朱槿,第三層為雞蛋花、桂花,第四層為喬木人面子,其余為馬尼拉草坪。
管理樓北面:第一排是麥冬,第二排是硬枝黃蟬,在麥冬與硬枝黃蟬之間列植大花紫薇,大花紫薇開紫色花,將道路打扮成紫色,吸引眾多師生前去欣賞和拍照。
2.6道路綠化區(qū)
道路是園林的“血管”,是景點和景點之間聯系的紐帶[7]。校園主干道在配置植物時要注意視野的開闊和視線的通透(圖10A、B)。學院四塘校區(qū)主干道的植物景觀主要是遮陰,宜選用樹形挺拔、冠大蔭濃、枝下高3.5~4.0 m的常綠喬木為主。校園主要道路的行道樹有小葉榕、扁桃、秋楓、白蘭花、人面子、芒果等,在喬木下面配置九里香、黃素梅等小灌木。其中小葉榕在校園植物造景中應用較多,主要是其為鄉(xiāng)土樹種、適應性強,具有優(yōu)美的樹冠和濃密的樹蔭。
3植物造景特色
3.1濃厚的地域特色
校園內大量種植了小葉榕、垂葉榕、黃葛榕等桑科榕屬植物,或列植或孤植,冠大蔭濃,形成了獨木成林的景觀效果。校園還少量種植了具有老莖開花、結果奇觀的木菠蘿,具有板狀根的人面子,這些都成為造景的亮點。此外,為了豐富植物景觀,體現南國特色,校園還種植了大王椰子、假檳榔、散尾葵、魚尾葵、三藥檳榔、棕竹等棕櫚科植物。
3.2生態(tài)建校的理念
學院四塘校區(qū)的建筑大部分在坡上,建筑與道路之間形成了一個斜坡,為了體現“雖猶人作,宛自天開”的園林效果,盡量減少人為干擾,在規(guī)劃設計時未進行大量的土方改造,充分利用原有地形地勢進行植物配置,樹冠高低起伏,使樹冠和天空形成了優(yōu)美的林冠線。
3.3濃郁的文化內涵
植物的象征意義是我國傳統園林的特色,松和竹已被廣泛應用了幾千年,并被賦予了深厚的文化內涵。因此,校園植物主要利用“歲寒三友”中的松樹和竹子進行綠化造景。松樹象征莊重肅穆、傲骨崢嶸;竹子象征虛心有節(jié)、謙虛禮讓。例如學生宿舍2棟前面的植物造景就以小琴絲竹為背景,并與鋪裝和園林小品相結合,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完美結合,為原本平淡的植物景觀平添了一絲魅力。
3.4植物配置手法的兼容并蓄
為了突顯植物群體飄逸、流暢、優(yōu)美的自然形態(tài),校園植物配置的手法以自然式配置為主,規(guī)則式為輔。如中區(qū)教學樓旁的桃李林、運動區(qū)道路兩旁修剪整齊的綠籬,形成了自然與人工相結合,中西兼容的古典與現代園林植物景觀。
4存在問題
4.1植物季相效果不明顯
南寧的年平均氣溫為21.8 ℃,夏有酷暑、冬無嚴寒[8]。校園內的常綠植物種類較多,落葉植物種類較少,如小葉欖仁、黃花風鈴木、桃樹、美人異木棉、雞蛋花等,且用量不大,缺乏季節(jié)美感,色彩單調。
4.2立體綠化景觀欠缺
校園里藤蔓植物種類很少,利用墻體、花架、廊道等進行垂直綠化的景觀欠缺,校園內藤蔓植物出現頻率低,其中木質藤蔓僅有山牽牛、三角梅2種,山牽牛配植在喬木下,而三角梅被大量應用于校園圍墻綠化。
4.3校園文化不夠突出
校園植物景觀在植物特色和校園文化元素方面挖掘得較少,校園植物景觀的意境不夠突出。如校園內一些具有紀念意義的園林小品,周邊未配置具有文化特色的植物,以致于無法表達其文化內涵,不能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
5建議
校園具有教育、科研、生活、娛樂融為一體的特殊性,以及物質構建與精神分配相結合的多種功能[9]。與普通的城市公園不同,校園不僅要有美麗的自然風光,還要有鮮明的文化特色[10],因此,要創(chuàng)造良好的校園植物景觀,必須充分考慮各種自然因素、人文因素、環(huán)境因素,構建特色鮮明、群落穩(wěn)定、意境深邃的校園空間環(huán)境,滿足教師和學生學習、生活、娛樂的需求,從而建立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人文校園和生態(tài)校園。
5.1豐富植物季相變化
建議適當增加落葉、色葉與觀花類喬灌木種類及數量,也可以利用原有植被調整及補充一些,如藍花楹、鳳凰木、肖黃櫨、楓香、烏柏、山茶、金花茶等,使校園四季有景可賞,增加景觀的多樣性。
5.2營造立體綠化景觀
校園植物配置應注意各種綠化技術和手法的應用,充分利用植物來劃分空間,豐富植物景觀的層次性,創(chuàng)造多樣性的植物景觀空間。根據圍墻、花架、涼亭、樹干等不同用途和要求,選擇軟枝植物或攀援植物進行垂直綠化,如凌霄花、紫藤、薔薇、金銀花、炮仗花、葡萄、爬山虎、常春藤等。
5.3突出校園文化特色
校園文化是學校在辦學過程中所形成的自身特色,要將校園文化一屆屆傳承下去,就必須深入挖掘植物本身所蘊含的文化氣息,再將這些文化氣息與園林景觀要素相組合,來表達一定的文化內涵,因此在校園植物造景中還要考慮專業(yè)學習需要與學科特點,形成別具一格的自身特色[11]。
參考文獻
[1] 蘇雪痕.植物造景[M].北京:中國林業(yè)出版社,1994:1.
[2] 鐘小軍,楊務發(fā),楊建欣.大學校園休閑綠地植物景觀營造的建議[J].林業(yè)科技,2011,36(6):52-54.
[3] 張海霞.南京市高校校園植物景觀研究[D].南京:南京林業(yè)大學,2006.
[4] 陳科東.校園綠地植物組景的新思考[J].科技資訊,2007(29):180-181.
[5] 張曉鵬.合肥環(huán)城公園植物景觀研究[D].杭州:浙江農林大學,2016.
[6] 歐麗霞.高校學生生活區(qū)的空間環(huán)境研究[D].長沙:湖南大學,2007.
[7] 甘祥夢,何國元.從計劃走向市場:南寧市的“菜籃子”工程[M].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1992.
[8] 李瑩.住宅小區(qū)園林景觀輔助設計方法研究[D].青島:山東科技大學,2009.
[9] 夏欣,楊琴軍,徐永榮.高校生態(tài)校園建設中的植物配置對策[J].華中農業(yè)大學學報,2007,26(1):107-111.
[10] 王文友.空間·文化·個性·情趣——關于高等學校校園環(huán)境的思考[J].規(guī)劃師,2000,16(2):36-41.
[11] 石玲玲,陳敬佑,陳楚文,等.高校校園植物景觀特色的營造[J].安徽農業(yè)科學,2010,38(10):5420-5421,54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