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靈貴
【摘要】古代女性社會地位不高,經常受壓迫;她們命運悲慘,尤其是被遺棄的女子。剖析她們被遺棄的原因,分析她們的性格特征,挖掘她們給我們的啟迪,進而培育學生的悲憫情懷,是我們解讀這類文本的關鍵所在。
【關鍵詞】棄婦命運;性格探究;命運啟迪;悲憫情懷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氓》和《孔雀東南飛》入選蘇教版高中語文教學資源,主人公無名氏(氓的妻子)和劉蘭芝同屬被遺棄的女性人物,我們經過研讀,發現她們的命運截然不同,這引起我們的關注,我們備課組以此為切入點,有效補充同類文學作品中的人物,進行群文閱讀,試圖從文化視角來剖析她們各自的性格特征,探究她們不同命運形成的原因。
一、活動背景分析
《氓》是教讀課文,我們尚且不知道氓的妻子姓甚名誰,她的丈夫氓卻“罔極”——沒有原則地婚內不忠,且有家暴行為;她背著棄婦的身份,承受著不被兄弟理解的譏笑,毅然決然地離開丈夫,開始自己的新生活。《孔雀東南飛》是自讀課文,女主人公劉蘭芝知書達理,“十三能織素,十四學裁衣。十五彈箜篌,十六誦詩書”,勤勞持家,“雞鳴入機織,夜夜不得息”。婆婆對她沒有好感,勒令兒子焦仲卿休妻另娶。古代女子成為棄婦的原因是什么?棄婦不同命運結局的心理動機是什么?她們對我們的啟迪有哪些?這些都是語文深度學習必須面臨的課題,無法含糊其辭,只能正視解決。
二、過程描述
古代女子,在什么樣的情況下會成為棄婦?為了把這個問題說清楚,備課組查閱資料,進行集體商議。西周時流行的“七出”是古代男性休妻的標準理由,“七出”指的是:無子、淫佚、不事姑舅、口舌、盜竊、妒忌、惡疾。(《大戴禮記》)“七出”之首即為“無子”。在古代,子嗣后代關乎一個家庭的興衰,被高度重視,似乎也可以理解。從文中的信息來看,氓的? ?妻子(“三歲食貧”“三歲為婦”)和劉蘭芝(“共事二三年”)都是結婚至少一年卻沒有懷孕,當時的社會讓女子承擔著所有的過錯,以為都是女子的原因,這是社會的不公。老師出示兩首應和詞,《釵頭鳳》(紅酥手)與《釵頭鳳》(世情薄),告訴學生它們的作者分別是陸游和他的第一任妻子唐琬;唐琬也是因為婚后幾年沒有子嗣被婆婆強令休回家,后來再婚,卻始終無法放下陸游,發出“世情薄,人情惡”的感嘆,卻偏偏做出“咽淚裝歡”的神態,不久,唐琬就在悲傷中死去。由此可知,沒有子嗣、不得寵愛、得罪公婆是古代女子被休的主要原因。
在我們看來,同是棄婦,有的新生,如《氓》中的女主人公無名氏,《柳毅傳》中的小龍女;有的毀滅,如《孔雀東南飛》中的劉蘭芝,《釵頭鳳(世情薄)》的作者唐琬。如何從文化的視角來理解她們的差異?
1.從成書的時代來看,《氓》選自《詩經·衛風》,而《詩經》反映的是西周至春秋中葉的作品,其時尚處在奴隸社會,滅絕人倫的封建禮教還沒有出現,是以《氓》中的女子遭遇婚變成為棄婦后,盡管受著親人的嘲笑,還可以獨善其身,以自己的勤勞善良生活下去,因為她是主動結束這段婚姻的,她依然是那樣的純真、那樣的自尊。劉蘭芝、唐琬、杜十娘都處于封建社會,封建婚姻制度、宗族制度和倫理制度等逐漸扼殺了她們的肉體和精神,她們對夫權有較大的依賴性,沒有獨立的人格,一旦沒有穩定的婚姻做保障,她們的幸福就蕩然無存。
2.從人物自身性格來看,她們具有反抗意識嗎?英國美學家斯馬特說:“接受苦難,那就不是真正的悲劇,只有當他(她)表現出堅毅和斗爭的時候,才有真正的悲劇……悲劇全在于災難的反抗。”借助文本研習和小組合作學習,來討論她們是否具有反抗精神,進而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氓》中的女子是堅強的,絲毫不理會家人的嘲諷,主動結束不公正的婚姻;劉蘭芝只會對丈夫抱怨,最后拗不過母親和兄長的勸說,勉強接受被安排的再婚,最后以死抗爭,她有反抗精神嗎?有學生認為她只是消極逃避。唐琬被休后盡管不甘心、不舍得,但唯獨沒有抗爭;盡管也有另外一段婚姻,卻整日以淚洗面,最后悲哀死去。
3.從作者寫作意圖來看,是用喜劇贊頌還是用悲劇來控訴;前者是苦盡甘來、哈哈一笑,后者毀滅一切、痛哭流渧。氓的妻子最后結局不得而知,從她決然主動分手來看,她的后半生應該還是可以幸福的,因為再也沒有人對她實施家暴了,她也不再為丈夫的不軌行為而痛心。
魯迅先生曾說過,悲劇就是把有價值的東西毀滅掉給人看;美好事物的毀滅帶給人們深刻而長久的反思:在一個不公平的社會里,處于弱勢地位的女性,往往是備受欺凌的;或許是個人性格的悲劇,但更多的是社會層面的悲劇。學生如果能感受到當今時代的進步與女性地位的獨立,從而更加珍惜現在的美好生活,我們以為就是善莫大焉。
三、總結反思
備課組老師感嘆,集體的智慧是無窮的,這樣的教學設計可以有更多的嘗試。學生們驚奇,原來還可以把這么多文章放在一起學習,從開始的繁雜到后來的清晰,在學習的廣度、深度上都有了不一樣的收獲。如果說,這樣的整合教學還有一點可取的話,我們思考后有如下的感悟:
(一)群文閱讀的優勢
我們在孤立的文本學習中只能看到沒有關聯的無名氏和劉蘭芝;當我們開發“棄婦”這個專題學習資源時,幾篇本來沒有關聯的文章放在一起,我們看到了相同命運人物的集合體。通過比較閱讀,發現她們盡管命運相同但結局不同,這就為探究學習帶來了空間。我們拓展了閱讀的數量,延伸了閱讀的深度,發展了學生的思維品質,提升了學生的語文素養。
(二)文學閱讀的重要
“文學即人學”,高爾基如是說,文學必須以人為描寫的中心,必須創造出生動的典型形象。華東師范大學錢谷融教授認為,杰出的作家們,都是把文學當作影響人、教育人的利器來看待的。浙江師范大學王尚文教授提出“中小學生正是在文學中生成為人”的觀點,他認為在基礎教育階段,除了音樂和美術,進行美育的一條重要途徑就是文學教育,即通過文學對學生進行人格教育、心靈教育、情感教育、審美教育。
我們認為,閱讀文學作品可以發現主人公身上美好的品質,讓讀者變得更加高尚,能夠用美的精神鼓舞讀者自己。
(三)體驗反思的學法
如何讓學生對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感興趣并進而從中汲取營養?首先要創設一個情境,讓學生對文學作品“動情”。其次讓學生模擬文中人物的言行舉止,體驗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讓學生在閱讀文學作品時注意換位思考,假如你是當事人該怎么辦;讓學生反思文中人物抉擇時的痛苦、矛盾、無奈,從而為文中人物的悲慘遭遇一掬同情之淚,一燃憤怒之火;讓學生體會作者的匠心獨運和良苦用心。
(四)悲憫情懷的培育
悲憫是莫言一貫堅持的主題。他認為悲憫“不僅僅是在苦難中保持善心和優雅姿態”,“更不是要回避罪惡和骯臟”;他認為悲憫要“正視人類之惡、認識到自我之丑”,要“描寫人類不可克服的弱點和病態人格導致的悲慘命運”,這樣的作品才是真正的悲劇,才可能具有“拷問靈魂”的深度和力度,才是真正的大悲憫。(莫言《捍衛長篇小說的尊嚴》)
在體驗和反思中,我們重新整合文本教學資源,讓單個的人物圖組成立體圖,最大程度地發揮文學閱讀的功效、釋放群文閱讀的潛能。在閱讀悲劇作品中,重新定位悲劇的作用——使人崇高,凈化人的心靈,讓人變得勇敢;學生同情棄婦的悲慘命運,深刻認識到人性的弱點,思想情感由單一偏執轉入多維多層次,從而著力發展學生的語文素養。
參考文獻
[1]錢谷融.論“文學是人學”[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8.
[2]王尚文.體驗:文學教育的必由之路[J].語文學習,2007(1).
[3]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
(編輯:張曉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