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杰
【摘要】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社會發展進程越來越快,在這樣的大環境下,農村教育問題已經引起了社會各界的關注,農村教育代表的是一個國家的整體文化水平。在現階段的教育教學環境下,學習是每個人的責任,也是每個人的義務,對于農村學生而言,學習還是他們走出農村、走向世界的最簡捷的捷徑。所以,農村教師應該意識自己身上所肩負的重大責任,抓住教育的根本,加大對學生進行立德樹人教育的重視程度。高中階段的學生正處在人生觀、價值觀樹立的重要時期,而語文不僅是對我國傳統文化的傳承和弘揚,在高中階段語文科目教學中,我們還可以借助語文中包含的豐富情感對學生的品質進行熏陶,從而塑造學生的良好人格。另外,21世紀是一個日新月異的時代,這個時代充滿了機遇和挑戰,需要能夠展示出自己特點的人才,而這種展示一般是以語言展示為主的,因此,語文學習對學生的個人成長和未來發展都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那么,作為一名農村高中語文教師,在實際教學中,我們應該如何對學生進行立德樹人教育呢?
【關鍵詞】高中語文;立德樹人;農村;多元化
【中圖分類號】G633 【文獻標識碼】A
教師在學生的學習成長中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為了更好地對農村高中生進行立德樹人教育,應該充分發揮其主導作用。但是,在現階段的農村教育教學環境中仍然存在著很多問題,如農村教師老齡化的情況嚴重、高素質人才不愿意到農村發展以及農村的教學設備相對城市較為落后等。因此,我們還應該加大對農村高中師資力量的培養,注重農村教師的分布情況,盡可能促進農村高中教育的發展,切實落實立德樹人的教育目標。另外,在實際教學中,教師還應該主動提高自身的師德,以自身的發展帶動學生的成長,讓學生在教師的培養下成為一個道德品質端正的人。
一、拓展學生知識面,是農村語文教學的第一要義
在對農村學生進行立德樹人教育的過程中,由于地理以及經濟條件的限制,學生的學習資源較為缺乏,但是學生對知識的需求是不可缺少的,拓展學生的知識面是農村語文教師需要去解決的一個重要的問題。中華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幾千年來傳承下來的優秀歷史文化,對整個社會文化水平的提高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農村教師在對農村學生進行教學的過程中應該注重對學生的傳統文化的教育,這是學生知識面拓展的一個重要途徑,對學生的道德品質養成更有著尤為重要的意義。在中華傳統文化中有著大量優秀的精神品質,傳統文化對于農村教師對學生進行立德樹人教育有著非常大的幫助。
例如,教師可以將一些優秀的中華傳統文化的讀物與語文教學課堂相結合,也可以讓學生進行選擇性的閱讀,讓傳統文化得到良好傳承的同時培養了學生的優良道德品質。教師可以《曾國藩家書》這本書信集作為教學的資料,讓學生對其進行閱讀。在這本書中記載了曾國藩一生的主要活動,其中有曾國藩的政治思想,治家、治國之道,在平淡無奇的語言中表達出了真正的良知。并且家書中記載的很多都是家人之間的小故事,故事可以很好地提高學生的閱讀興趣,閱讀興趣的提高是學生學習書中所含道德文化的根本。這本家書中寫出了曾國藩的學術高度和道德修養,是可以讓學生作為學習榜樣的書本。
二、樹立學生良好的道德觀念,是語文教學的價值所在
要樹立學生良好的道德觀念,主要是需要讓學生真正感受到這種思想,讓學生在對語文進行學習的過程中感受到正確道德品質的思想,以正確的思想去規范自己,從而樹立起正確的道德觀念。農村語文教師可以利用閱讀教學去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與價值觀。
在語文教材中有大量的優秀閱讀材料,這些閱讀材料都是經過教育部門精心篩選后得出來的,是要求學生掌握的知識內容,對于學生道德品質的培養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農村教師可以將教材作為基礎,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對學生進行立德樹人的教育,從而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道德觀念。
例如,教師在對人教版語文必修三中的《老人與海》這篇課文進行課堂講解時,可以及時抓住機會,將課文中所表達出的那種在困難面前不低頭、不屈服于命運的精神傳授給學生。讓學生仔細地品讀課文,在讀課文的過程中感受故事中老人的感受,讓學生置身于大海中,體會如果當時自己就是故事中的那個老人,自己是否也會像老人一樣有這種不屈不撓的堅定信念;讓學生在對桑迪亞哥這位勇敢而不屈服于困難的戰士進行學習之后,明白人要有信念,要敢于面對困難、勇于挑戰困難,對于失敗要坦然面對,然后戰勝困難,獲得成功。教師通過課文的教學引導學生在面對困難時不低頭,勇于挑戰,面對失敗不放棄,讓學生成為一個道德品質優良的人。
三、農村語文教學中多元化的教學方式的具體實施策略
(一)營造良好的課堂氣氛
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探究性的教學方式已經悄悄地改變了師生之間的關系。傳統的教學方式大多趨于“師者,傳道授業解惑,為學生敬佩”的模式,即學生在課堂中經常處于被動的地位。現如今,師生之間已經形成一種合作的關系,一種師生平等、和諧的觀念在師生之間傳播開。在農村教學環境下學生由恐懼老師到尊敬老師,并且喜歡老師的轉變是語文教學的成功之處。基于此條件下,語文課堂上教師盡量用生動活潑的故事來簡化枯燥或者是困難的知識點。確保每個高中生都能夠跟上教師腳步并且都參與進語文教學之中和老師互動。
例如,在高中必背古詩文之一——《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的教學中,古詩對于大部分學生而言,是比較陌生的,這是由于古詩所處在的歷史階段所造成的。因此,教師可以在課堂的開始階段先提問學生對于作者杜甫的了解。在高中學習階段中,最具有代表意義的兩位詩人莫過于李白與杜甫,因此教師可以用用輕松的話語以故事的形式來展現兩者之間的差異。教師可以高傲的口吻表述李白的“我輩豈是蓬蒿人”的不為權貴所低頭的灑脫;用沉痛的口吻表述杜甫詩中的“歸來倚仗自嘆息”的無奈與悲楚。從而,為學習杜甫的《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構建良好的課堂氣氛。且從兩人詩中不難發現,李白傾向于浪漫,而杜甫多描述的是現實的殘酷。兩者詩文形成鮮明的對比,更有助于學生把握所學古詩作者的人物特點。
(二)采用多元化的教學方式
在新的教學環境中涌現出了很多新式的教學方法,在高中階段語文科目的教學中,為了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教師可以根據學校情況,合理開發語文教學資源,采用多元化的教學方法組織教學活動。以高中語文中文言文的教學為例,在文言文的學習過程中,很多學生可能會出現理解困難的情況,這時,教師就可以借助多媒體等輔助教學工具結合相應的教材內容構建語文學習情境。如在《鴻門宴》一課的學習中,教師就可以借助多媒體播放相關影視片段,并讓學生根據這些片段談一談自己對文中人物(劉邦和項羽)的看法,以這種方式作為課文導入喚起學生的語文學習熱情。
四、結語
總之,立德樹人教育是學生學習成長的基礎。在農村高中教育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應該主動克服教學資源缺乏的問題,加大對學生道德品質的培養力度,重視對學生知識面的拓展,采用多元的教學方法努力拉近農村教育與城鎮教育之間的差距,讓更多的農村學生能夠得到更好的發展。
參考文獻
[1]方智范.高中語文新課程選修課教科書概覽[J].語文建設,2006(9).
[2]郭世英.新課程理念下農村中學語文教學設計研究[D].長春:東北師范大學,2006.
(編輯:馬夢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