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佩星 李曉芳 解飛翔 張炳文


(1.河北大學生命科學學院,藥物化學與分子診斷教育部重點實驗室,河北保定 071002;2.河北大學藥學院,藥物質量控制河北省重點實驗室,河北保定 071002)
摘要[目的]對蟲生真菌環鏈棒束孢(Isaria cateniannulata)的次級代謝產物進行分離并研究其抗腫瘤活性。[方法]采用溶劑萃取、硅膠柱色譜、凝膠Sephadex LH-20等方法進行分離純化,根據理化性質和波譜技術對分離得到的化合物進行結構鑒定,利用MTT法對化合物的抗腫瘤活性進行測試。[結果]從蟲生真菌Isaria cateniannulata中共分離得到8個化合物,分別為β-麥角甾醇、豆甾-4-烯-3-酮、5α,8β-過氧-(22E,24R)-麥角甾-6,22-二烯3β-醇、4-methyl-5,6-dihydro-2H-pyran-2-one、(R)-甲羥戊酸內酯、對羥基苯甲醛、β-石竹烯和石竹烯氧化物。除化合物4外,其余化合物均是從該種中首次分離得到。抗腫瘤結果顯示,化合物7、8對腫瘤細胞具有一定的抑制能力。[結論]該研究為新的抗腫瘤藥物開發方面提供了廣闊空間。
關鍵詞蟲生真菌;環鏈棒束孢;倍半萜類化合物;抗腫瘤活性;結構鑒定
中圖分類號R284.1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517-6611(2019)03-0196-03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19.03.061
環鏈棒束孢(Isaria cateinannulata)是棒束孢屬中的一種非常重要的蟲生病原菌,而且在自然界中分布廣泛[1]。對該屬的研究主要以玫煙色棒束孢和粉棒束孢為主,而對環鏈棒束孢研究較少。到目前為止,對于環鏈棒束孢的報道較多集中在植物病蟲害防治領域,朱新燕等[2]對環鏈棒束孢不同菌株的固體培養條件進行研究;劉愛英[3]就環鏈棒束孢對于幾種昆蟲的治病效果進行研究,但對于環鏈棒束孢的次級代謝產物的系統研究鮮見報道。筆者為了尋找新型的具有抗腫瘤活性的化合物,采用溶劑萃取、硅膠柱色譜、凝膠Sephadex LH-20等方法對蟲生真菌環鏈棒束孢進行分離純化,根據理化性質和波譜技術對分離得到的化合物進行結構鑒定,并利用MTT法對化合物的抗腫瘤活性進行測試。
1材料與方法
1.1試驗材料
1.1.1儀器。旋轉蒸發儀R-210(瑞士BUCHI公司);核磁共振儀AM-600(德國BRUKER公司);雙層恒溫搖床ZHWY(上海智城分析儀器有限公司);超凈工作臺ZHJH-C1112C(上海智城分析儀器有限公司);薄層層析硅膠板(煙臺化學工業研究所);柱層析硅膠(200~400目,煙臺化學工業研究所);Sephadex LH-20(瑞典GE Healthcare公司)。
1.1.2培養基。PDA培養基:葡萄糖40 g,去皮土豆400 g,加蒸餾水至2 000 mL,pH 6.5。大米固體培養基:100 mL蒸餾水,80 g大米。
1.1.3
試驗菌株。該試驗所用菌種為環鏈棒束孢(Isaria cateniannulata),購自安徽農業大學,保存于河北大學藥物化學與分子診斷重點實驗室菌種庫。
1.1.4
供試腫瘤細胞株。人肝癌細胞(Huh-7)、人宮頸癌細胞(Hela)、人胃癌細胞(MGC-803)、人乳腺癌細胞(MCF-7)以及人肺癌細胞(A549)在-196 ℃液氮中凍存。
1.2試驗方法
1.2.1
發酵與分離。將Isaria cateniannulata菌種接種到PDA液體培養基中,于26 ℃、150 r/min恒溫搖床中培養6 d,得到3 L種子液。將3 L種子液以10%的接種量接種到大米培養基中(共30 L),室溫培養30 d,得到固體發酵物。
將Isaria cateniannulata的大米發酵物收集,以1.5倍的體積加入乙酸乙酯萃取,每次浸泡48 h,共萃取6次,合并萃取液,減壓濃縮得到浸膏107 g。將107 g浸膏與等體積硅膠拌勻,室溫下干燥。進行加壓柱層析,用石油醚/乙酸乙酯系統梯度洗脫[100∶0、20∶1、15∶1、10∶1、8∶1、6∶1、4∶1、2∶1、1∶1(V/V)],經TCL檢測之后合并,得到Fr1~Fr5共5個部分。經反復硅膠柱層析、Sephadex LH-20凝膠過濾、薄層TLC制備以及重結晶后得到化合物1~8。
1.2.2
活性篩選。將5個細胞株取出,置于37 ℃水浴鍋復蘇,待其解凍后吸出細胞懸液分別放入4個培養瓶中,加入細胞培養液。置于37 ℃、5%CO2的培養箱中培養。傳代培養3次,每3 d傳代一次,使細胞恢復健康狀態。胰酶消化細胞:用3 mL PBS清洗一次細胞,然后加入1 mL胰酶,37 ℃孵育1~3 min,終止消化。在96孔板中每孔接種100 μL,其含有8 000個細胞。第2天,觀察細胞密度,待細胞培養至匯合率80%左右,加藥處理。分別將化合物7、8母液進行梯度式稀釋,每孔加入2 μL各濃度樣品稀釋液,使其作用濃度分別為100.00、50.00、25.00、12.50、6.25 μL,每組設3個平行,同時設置陰性對照。樣品處理細胞24 h,避光每孔均加入20 μL MTT溶液。37 ℃培養箱中孵育4 h,然后每孔加入100 μL SDS-HCl,孵育過夜。在酶標儀SpectraMax M2上測試各孔570 nm的吸光度值。
抑制率=[(對照組OD570-樣品處理組OD570)/對照組OD570]×100%,根據寇式改良公式計算各個樣品相應細胞株的IC50,即死亡細胞數與總細胞之比為50%時所對應的樣品濃度。
2結果與分析
2.1結構鑒定該試驗通過對Isaria cateniannulata進行大米發酵培養,從其乙酸乙酯的萃取物中共分離到8個化合物,分別為化合物1(62.7 mg)、化合物2(22.7 mg)、化合物3(11.2 mg)、化合物4(9.7 mg)、化合物5(13.3 mg)、化合物6(21.5 mg)、化合物7(11.4 mg)、化合物8(2.2 mg)。化合物的結構見圖1。
2.2活性測試結果
對從蟲生真菌中分離得到的化合物7、8利用MTT法進行抗腫瘤活性測試。測試細胞分別為人胃癌細胞(MGC-803)、人乳腺癌細胞(MCF-7)、人肝癌細胞(Huh-7)、人宮頸癌細胞(Hela)和人肺癌細胞(A549),試驗結果如表1。從表1可以看出,化合物7對A549的半抑制濃度值(IC50)為80.44 μg/mL,表明化合物7對A549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化合物8對MGC-803、MCF-7、Huh-7和Hela的IC50值分別為54.88、84.21、61.94、72.99 μg/mL,表明化合物8對Huh-7、Hela、MGC-803和MCF-7具有一定的抑制能力,但抑制能力較弱。
3結論
該研究對蟲生真菌環鏈棒束孢Isaria cateniannulata的次級代謝產物進行分離鑒定,共分離鑒定出8種化合物,分別為β-麥角甾醇、豆甾-4-烯-3-酮、5α,8β-過氧-(22E,24R)-麥角甾-6,22-二烯3β-醇、4-methyl-5,6-dihydro-2H-pyran-2-one、(R)-甲羥戊酸內酯、對羥基苯甲醛、β-石竹烯和石竹烯氧化物,其中8種化合物均為首次從該種中分離得到。對化合物7、8進行抗腫瘤活性測試,結果顯示,化合物7對A549具有一定的抑制能力,化合物8對Huh-7、Hela、MGC-803和MCF-7具有一定的抑制能力,但是抑制能力均較弱。
安徽農業科學2019年
參考文獻
[1] 張德龍,王小董,陸瑞利,等.液體或固體培養對環鏈棒束孢(Isaria cateinannulata)菌絲體中揮發性成分組成的影響[J].微生物學報,2011,51(12):1616-1624.
[2] 朱新燕,李增智,樊美珍,等.3株環鏈擬青霉固體培養條件的研究[J].安徽農業大學學報,2008,35(1):38-41.
[3] 劉愛英,陳月碧,梁宗琦,等.環鏈擬青霉和玫煙色擬青霉對菜青蟲致病條件的研究[J].貴州農業科學,1982(1):57-59.
[4] 萬輝.褐圓孔牛肝菌化學成分的研究[J].中草藥,2000,31(5):328-330.
[5] 李小軍,袁燕,李芝,等.苗藥冠蓋藤的化學成分研究[J].中草藥,2014,45(8):1052-1055.
[6] 和東陽,王利勤.神黃豆果實化學成分的研究[J].中國現代應用藥學,2014,31(11):1355-1359.
[7] YING Y M,ZHANG L W,SHAN W G,et al.Secondary metabolites of Peyronellaea sp.XW-12,an endophytic fungus of Huperzia serrata[J].Chem Nat Compd,2014,50(4):723-725.
[8] 胡琳,丁智慧,劉吉開.灰黑擬牛肝菌的化學成分[J].云南植物研究,2002,24(5):667-670.
[9] RAGASA C Y,ESPINEI D L,AGOO E M G,et al.Chemical constituents of Cinnamomum cebuense[J].Chin J Nat Med,2013,11(3):264-268.
[10] RAGASA C Y,GANZON J,HOFILEA J,et al.A new furanoid diterpene from Caesalpinia pulcherrima[J].Chem Pharm Bull,2003,51(10):1208-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