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勁
摘要西藏農牧業在快速發展過程中存在經濟基礎薄弱、經濟發展模式落后、經濟主體增長緩慢、科技水平低等問題,嚴重制約了西藏農牧業的現代化發展。因此,西藏應該大力利用自身區位優勢、地理優勢以及國家政策支持,不斷完善西藏農牧業基礎設施,轉變農牧業經濟增長方式,積極培育農牧業經營新主體,實施科技興農戰略,利用現代化技術促進農牧業的發展,實現西藏農牧業的現代化。
關鍵詞農牧業;經濟發展;農業發展模式;西藏
中圖分類號S-9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517-6611(2019)03-0234-03
doi: 10.3969/j.issn.0517-6611.2019.03.072
西藏解放前經濟落后、信息閉塞,沒有建立現代工業,只有少量的牧業和農業。改革開放以后,為了促進西藏經濟發展,國家實施了西部大開發、援藏計劃,不斷解放和發展西藏的生產力。進入新世紀以來,為了改善藏區農牧民的生活條件,國家采取了糧食直補、農藥化肥補貼、動物防疫補貼、牲口良種補貼等一系列惠農富農政策,對促進藏區農牧業增產、農民增收發揮重要作用。同時,國家加大對西藏農牧業的資金、科技、人力等方面的投入,完善農牧業基礎設施,實施科技興農戰略,促進農牧業可持續發展[1]。西藏農牧業快速發展過程中也存在不少問題,影響到農牧業現代化的發展進程。因此,需要進一步完善農牧業相關措施,促進西藏農業全面現代化發展。鑒于此,筆者分析了西藏農牧業經濟發展存在的問題,介紹了西藏農牧業經濟發展的有利條件和策略。
1西藏農牧業經濟發展存在的問題
1.1農牧業經濟基礎薄弱
解放前西藏交通閉塞、工業落后,只有手工業和農業。農牧民和外界很難溝通交流,物資的運送和購買幾乎依靠人力,嚴重制約了西藏現代化發展。改革開放以來,西藏自治區不斷加快現代化建設,開通了川藏、青藏公路,極大地改善了當地的交通條件。由于西藏耕地大部分都是從高原土、草甸土等開墾出來的,土壤的有機質含量非常少且分解緩慢,不容易被農作物吸收,嚴重影響了農作物的產量。為了改善當地土壤肥力,在當地大量種植豆科作物,施加有機肥,改良和引進新的農作物品種,2017年西藏的糧食產量達到103.2萬t,比1978年增加51.86萬t,連續19年保持在90萬t以上,并在2015年突破百萬噸目標。但是由于西藏整體農牧業發展水平比較低,一些地方“靠天種地、靠天養畜”的狀況還沒有從根本上改變,高標準農田建設滯后,僅占全區耕地面積的48.8%;農田水利毛細血管不暢,“最后一公里”問題仍然突出,農田有效灌溉面積比重不足40%,農作物耕種收機械化率僅為60.2%,遠遠低于全國農業機械化平均水平[2]。此外,由于西藏位于青藏高原,地勢高,各種自然災害頻繁,農牧區的防災能力比較弱。
1.2農牧業經濟發展模式落后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東部經濟發達區域農業基本已經實現現代化、機械化作業。但是西藏地區由于地處青藏高原,全區地勢比較高,給農牧業的現代化、機械化作業增加了一定的難度。近年來,雖然黨和國家大力支持西藏地區農牧業的發展,但是西藏地區農牧業經濟發展依然處于粗放型增長模式,依靠人力種植,沒有形成規模化、現代化,農牧業機械化水平低,農牧民的文化水平比較低,導致整體農牧業經營水平低,沒有形成現代化農民經營新主體。
1.3農牧業經濟主體增長緩慢
改革開放以來,西藏自治區極大地解決生產力、發展生產力,形成了一批龍頭企業、專業組織等新型經濟主體。農牧業合作社達到了7 500家,但是由于自治區整體經濟發展緩慢、市場發育滯后,經營主體質量整體不高,缺乏具有代表性的龍頭企業和新型組織[3]。由于自治區信息閉塞,市場供求信息不對稱,導致農牧業產銷渠道不通暢。以信息化、電子商務為特征的現代物流業基礎設施條件差,電子商務占農牧業總產值的比例低。
1.4城鄉居民收入差異大
西藏地區地多人少,較高的海拔給農牧業的發展帶來一定限制。西藏是全國唯一省級集中連片深度貧困地區,2017年居民人均收入不足23 000元,與全國平均水平的絕對數的差距在不斷加大,消費水平不到城鎮居民的1/3,到2020年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壓力巨大[4]。
1.5農牧業科技水平低
西藏農牧業還未完全擺脫傳統粗放的經營方式,經濟發展的初級性、依賴性、粗放性特征仍然較明顯。農牧科技創新能力不足,科技成果轉化慢,應用水平普遍不高,農牧業科技服務體系建設滯后,農牧業科技人才僅占全區人才總量的12%左右,基層農技推廣人員嚴重不足[5]。
2西藏農牧業經濟發展的有利條件
2.1西藏的區位優勢
西藏位于青藏高原西南部,平均海拔在4 000 m以上,素有世界屋脊之稱。西藏地域遼闊,土地面積120.223萬km2,占全國總面積的1/8。西藏毗鄰我國新疆、四川、青海、云南等地,與緬甸、不丹、尼泊爾、印度等國家接壤,是中國西南邊陲的重要門戶。
2.2西藏獨特的地理環境
西藏是我國太陽光資源最豐富且日照時間最長的地區,比同緯度的平原地區多一倍以上。西藏的土地資源十分豐富,大多數土地沒有開發利用,未開發利用土地面積占總土地面積的1/3。西藏天然草地面積位居全國第一,是我國主要的牧區。西藏地處青藏高原腹地,獨特的自然環境為發展綠色食品、有機食品奠定了良好基礎,多樣性的生態系統孕育了特色鮮明的農畜產品,具有發展特色農牧業的明顯優勢和巨大潛力[6]。
2.3國家對西藏發展的政策支持
長期以來,我國東西部發展不平衡,東部經濟快速發展,人均GDP不斷增長,但西部地區經濟、政治、文化都遠遠落后于西部地區。為了發展西部經濟,政府提出了西部大開發,給予西部地區大量的優惠條件。2013年國家主席習近平提出了“一帶一路”的發展戰略構想,通過“一帶一路”加強亞非歐大陸以及沿岸海洋國家的互通互聯,從而建設一個全方位、多層次、復合型的區域經濟網絡,讓沿線各個國家實現可持續發展[7]。通過“一帶一路”互通互聯,推動沿線周邊國家發展戰略對接和耦合,從而充分挖掘區域經濟市場潛力,促進區域經濟投資消費,拉動經濟內需和促進就業,增進沿線周邊國家的交流溝通。西藏與周邊鄰國的貿易往來已經有數千年的歷史,茶馬古道、古絲綢之路、食鹽之路等傳承下來的邊境貿易為西藏與邊境各國實現物資流通、路橋暢通、文化融通打下了良好的基礎[8]。
2.4西藏區域經濟發展為農牧業經濟的發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撐
近年來,在中央以及自治區黨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2017年西藏全區的生產總值達到了1 210.63億元。交通設施、水利水電設施的完善為農牧業的發展奠定的了基礎。其次,西藏的工業、第三產業發展迅速,2017年工業總產值達到了103.02億元,建筑業的產值達到了411.49億元。西藏在工業發展過程中積極反哺農牧業,使農牧業得到了快速發展。
3西藏農牧業經濟發展策略
3.1完善西藏農牧業基礎設施
針對西藏農牧業基礎設施薄弱,農牧業抗風險能力比較弱。西藏自治區以及各市、區、鎮等政府進一步加大農牧業基礎設施的建設,加大財政對農牧業基礎設施的支持。其次,由于政府資金是有限的,所以要充分利用社會資金建設農牧業設施,政府通過招商引資,采取優惠政策吸引東部企業入駐到西藏投資建設,利用社會資金完善農牧業基礎設施,切實改善農牧區生產、生活條件,促進農牧業的可持續發展。
3.2轉變農牧業經濟增長方式
目前,西藏自治區農牧業經濟增長方式單一,農產品的附加價值低,抗風險能力弱,農牧業依然以粗放型增長為主,這已經遠遠不能滿足現代農牧業發展要求。因此,各級政府必須推進農村第一、二、三產業的融合,加快農業發展方式,促進城鄉一體化發展。農牧業融合發展要延伸農牧業產業鏈,加快發展農業生產性服務業、農產品深加工業的發展。此外,應重點開發農村旅游業、休閑農業。西藏地區擁有豐富的自然資源,在發展農業時可以積極發展農田觀光旅游業。將農村電子商務和農業、旅游業結合起來,利用互聯網線上線下營銷模式,發展民宿、鄉道騎行、果園采摘、農業觀光等線下體驗活動,提高農產品的附加價值,幫助農民增收。
3.3積極培育農牧業經營主體
西藏地區應培育一批具有特色的農產品企業,將其打造成西藏的龍頭企業,發揮龍頭企業的帶頭示范作用。將種植基地+農戶+農業合作社+農產品公司結合起來,形成農牧業一體化生產經營模式,促進農牧產品的深加工,提高農牧產品的附加價值,實現農民增收。各級政府應積極鼓勵和支持農牧業產業化經營龍頭企業參加區域以及全國范圍內的展銷活動,并給予農牧業產業化經營龍頭企業的商標注冊、質量認證以及展銷活動一定的補貼。此外,政府應該積極培育家庭農場主。家庭農場主是2013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來的概念,它號召家庭成員主要勞動力從事農業規模化、集約化經營,將農業作為家庭主要收入來源的新型農業經營模式[9]。國外發達國家的家庭農場主已經成為一種農戶自我經營的生產經營形式。以法國為例,法國是歐盟重要的食品加工基地,農業生產專業化水平比較高,每個農場幾乎只經營1種農產品,這些農場相互合作、共同發展,在區域范圍內形成農業規模化、集約化發展。西藏地多人少、土地資源豐富,有利于實現家庭自主經營。
3.4大力發展西藏特色農牧業
西藏獨特的氣候環境產生了特有的農產品,如藏紅花、青稞、冬蟲夏草、雪蓮、牦牛等具有地域特色的農產品。西藏在發展農牧業的同時要重點打造這些具有地域特色的農產品,提高農產品的附加價值。利用現代化技術實現農業的規模化、產業化發展,將特色農產品打造成西部的支柱產業,促進生態農業的發展。西藏按照“優勢區域、優勢產業、優勢資源、優先發展”的工作思路和“區域集中、規模做大、質量提升、效益提高”的工作要求,大力推進農牧業特色產業發展,通過爭取中央投資、安排自治區專項資金、地市縣區配套資金等多渠道整合投入資金32.58億元,其中基礎設施建設資金10.63億元、財政產業基地扶持資金12.35億元、龍頭企業和農牧業產業化經營企業扶持資金5.43億元、科技投入農牧業發展資金4.17億元,積極推動農牧業特色產業項目建設[10]。西藏良好的生態環境為農牧業的發展創造有利的條件。2014年,拉薩市積極發展凈土健康產業,將西藏天然、生態、綠色的自然資源轉化為高原地區特色的農牧產品,并將其推介到全國高端消費市場。目前,西藏的凈土健康產品已經成為文化旅游業的支柱產業,總產值超過了100億元。
3.5實施科技興農發展戰略
科技興農是經濟新常態下農牧業發展的必然之路,也是西藏農牧業實施集約化發展、提升農牧產品競爭力的要求。雖然西藏土地面積占全國總面積的1/8,但是有1/3的土地沒有開發利用,遠遠低于全國平均水平。因此,只有實施科技興農戰略,才能實現農牧業的規模化和標準化經營,提高農牧產品的附加價值,促進農業進步、農牧增收。2017年,農田機械化綜合作業率達到62.1%;農作物良種覆蓋率達88%以上;建設農作物良種繁殖基地5.8萬hm2;推廣“藏青2000”“喜瑪拉22”“冬青18”等農作物新品種49.3萬hm2;培育出彭波半細毛羊和象雄半細毛羊2個新品種;全區舍飼半舍飼率超過50%,規模化、標準化養殖場數量逐年增多,年出欄50只羊和10頭牛的牧戶比例超過10%;牲畜良種存欄457萬頭(只);農牧業標準化生產技術應用步伐加快,全區累計制定農產品生產技術規程75個;建設電商示范點5個,信息進村入戶試點村34個。通過農牧區網絡建設,減少西藏地區數字鴻溝帶來的巨大信息鴻溝,利用計算機網絡技術促進農牧業信息化建設。下一步政府還需要進一步加大科技投入,將現代傳感技術、物聯網技術、監控技術等現代信息化技術運用到農牧業生產經營活動中,對農牧產品生產過程進行監測,并根據農牧產品生產階段補充相應的陽光、水分、養料等微量元素,提高農牧產品的質量和附加價值,促進農民增收,縮小城鄉差距。
4結語
西藏農牧業經濟發展關系到西藏經濟社會的穩定,各級黨委政府要引起重視。應不斷完善農牧業基礎設施,加大農牧業的資金、人力、物力等方面的投入,促進農村經濟的發展,實現農業增產、農民增收和西藏農牧業的現代化。
參考文獻
[1] 萬二尖措.簡論西藏農牧業經濟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及解決途徑[J].財訊,2017(22): 54.
[2] 黃娜.西藏農牧業經濟發展的問題研究[J].商業故事,2015(4): 51.
[3] 王依然.西藏普蘭縣特色農牧產業發展現狀SWOT分析[J].時代農機,2017,44(6):117-118.
[4] 郝亞琪.對增加農牧民收入的西藏財政支農政策實證研究[D].拉薩:西藏大學,2017:8-10.
[5] 陳青姣.高原特色農牧業產業集群動力機制分析:以西藏為例[J].現代農業科技,2018(2):264-266.
[6] 拉巴窮達,扎西.西藏日喀則南木赫縣農牧業發展存在的問題與對策[J].西藏農業科技,2016,38(1):46-48.
[7] 秦云.論扶貧攻堅決勝階段西藏農牧區的精準脫貧[J].農村經濟與科技,2016,37(6):205.
[8] 久毛措,安玉琴.西藏農牧特色產業供給側改革的探討[J].中國鄉鎮企業會計,2017(10):159-160.
[9] 毛陽海,趙毅,董改改.試論西藏農牧民轉移就業的幾個問題[J].西藏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7,38(3):6-12.
[10] 熊偉.西藏農牧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發展分析[J].經濟研究導刊,2016(33):1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