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穎 方湖柳 劉帥


摘要以臨安1 325個農戶為樣本,通過構建多元有序Logistic模型,重點分析了組織模式對農戶產業化經營水平的影響。結果表明:組織模式是影響農戶產業化經營水平的重要因素,與未參加農業經營組織的農戶相比,參加新型農業經營組織的農戶更傾向于采取產業化經營方式。此外,研究還發現戶主受教育年限、農業收入占比、農業技術培訓、信貸獲得等因素也將對農戶產業化經營水平產生促進作用。最后,從創新農業組織形式、提升農戶文化程度、創造良好農村金融環境等方面提出了提升農戶產業化經營水平的政策建議。
關鍵詞組織模式;農戶產業化經營水平;多元有序Logistic模型
中圖分類號S-9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517-6611(2019)03-0241-04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19.03.074
近年來,農業產業化經營逐漸成為政府和學術界關注的焦點[1-2]。得益于農產品生產經營規模的逐步擴大,農戶收入水平也隨之有了顯著提升,但仍舊面臨農產品生產成本攀升、國內市場價格高于國際市場、農業資源環境約束加劇等諸多不利因素,加快創新農業經營方式和發展模式顯得至關重要。2018年中央一號文件也明確指出:大力培育新型職業農民,創新培訓機制,并以農民專業合作社、專業技術協會、龍頭企業等主體為載體,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
目前關于農業產業化經營已有不少的研究成果。組織模式是帶動產業化發展的關鍵因素[3];把家庭農場和合作社相結合有利于促進外部經濟內部化,增強農產品市場競爭力,提升農戶產業化經營水平[4];農業市場化程度、經營規模、投資力度、合作組織及利益分配機制這五大因素影響產業化發展進程[5];未能準確認識農業產業化,資本、土地、技術等要素市場建設的不完善,利益機制和信用約束機制之間關系不協調同樣影響農業產業化經營[6]。
已有研究成果為筆者研究奠定了較好的基礎,但也存在一定不足:通過模型定量分析組織模式對農戶產業化經營水平影響的文獻較少,分析方法也相對籠統。鑒于此,筆者結合實地調查數據,構建計量經濟模型,深入分析了不同組織模式對農戶產業化經營水平的影響差異,以期為提升農戶產業化經營水平提供有益借鑒。
1數據來源與樣本特征
筆者所使用的數據來自臨安抽樣調查,數據涵蓋臨安13個鄉鎮、5個街道、共計1 325個樣本農戶,主要統計指標包括個人特征(性別、年齡、受教育年限等)、家庭特征(勞動力數量、農業收入占比、非農就業占比等)、經營特征(農業技術培訓、信貸獲取、土地經營規模等)。
表1描述的是不同組織模式下,農戶產業化經營特征的差異,分析結果如下。
由表1可以看出,農戶并不傾向于加入農業經營組織,參加“專業協會+農戶”“農民合作社+農戶”“公司+合作社+農戶”等新型農業組織的農戶僅占15%左右。在1 126個未參加任何農業經營組織的農戶中,有975戶選擇“以生產為主”這一生產經營方式,占比超過85%;在46戶參加“專業協會+農戶”這一農業經營組織的農戶中,有38戶選擇“生產加工型”或“生產加工銷售型”的生產經營方式,占比達82.61%;在107戶加入農民合作社組織模式的農戶中,也有近一半的農戶選擇“生產加工型”或“生產加工銷售型”的生產經營方式;參加“公司+合作社+農戶”這一組織的46戶農戶中,有29戶選擇“生產加工型”或“生產加工銷售型”的生產經營方式,占比達63.04%。
以上分析表明,組織模式與農戶產業化經營水平之間存在一定相關聯系,即農戶加入農業經營組織后,更傾向于產業化經營。但仍需構建計量模型實證檢驗是否存在因果關系。
2實證模型構建與變量選取
筆者選擇農戶會采取何種生產經營方式(生產為主、生產加工型、生產加工銷售型)作為農戶產業化經營水平的代理變量,構建多元有序Logistic模型,定量分析了組織模式及個人特征、家庭特征、經營特征等多種因素對農戶產業化經營水平的作用。
參考已有相關研究[7-10],從組織模式、個人特征、家庭特征、經營特征等方面選取變量測度農戶產業化經營水平的影響因素。
組織模式。不同類型的經營模式對農戶產業化經營水平影響程度有所差異,選取未參加任何農業經營組織、“專業協會+農戶”、“農民合作社+農戶”和“農業公司+合作社+農戶”四個變量表征組織模式。理論上,未參加任何農業經營組織的農戶,其經營方式以生產為主;專業協會為農戶提供及時有效的市場信息和專業的技術指導,統一銷售農產品,既節約交易成本又保證了交易公平,大多數參加了協會的農戶會選擇以生產加工為主要經營方式;合作社以市場需求為向導,提高農戶生產加工銷售力度,增加農民收入,促進農產品結構調整和科技成果轉化,同時也在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構建方面發揮了重要功效,農戶若是加入合作社會偏向選擇生產加工銷售型經營方式;農業公司和合作社互相配合,創造了農產品品牌效應,創新銷售方式,農戶通過它銷售農產品的機會增多,所以傾向于產業化經營。
個人特征。選取戶主性別、年齡和受教育年限三個變量表征個人特征。較于女性,男性能更快速地掌握農產品信息,在農產品生產銷售加工等經營方式選擇上也更大膽創新;年輕或有文化學識的農戶,樂于探索和適應新的經營方式,所以可能更傾向產業化經營。
家庭特征。勞動人口總量大的家庭農戶,基于多年經驗積累,探索出了有效的產銷路徑,更傾向選擇生產加銷售經營方式;農戶家庭平均年齡越小,受教育年限越高,由于閱歷和觀念的不同,農業信息來源渠道廣泛,從而能快速感知農產品需求變化,創新農產品銷售渠道,更偏向于產銷一體化經營方式;從事非農職業的農戶家庭,其對農產品關注度較小,需求也較少,所以更傾向于單純生產經營方式;農業收入主要來源于農產品利潤的農戶,會傾向于選擇產業化經營。
經營特征。受過農業技術培訓的農戶,容易樹立經營觀念,掌握“銷售”本領,根據市場的需求變化及時調整農產品產量,促進其流通,他們更偏向產業化經營;風險規避型農戶不傾向選擇產業化經營方式;獲得信貸的農戶們在有保險保障的情況下,更加愿意嘗試創新的銷售方式,選擇生產加工銷售一體化的產業化經營;而未接受過技術培訓、未獲得信貸的農戶們缺乏冒險創新精神,可能偏向于生產加工為主的傳統經營方式,不利于產業化水平的提升;為提高收益利潤,若農戶擁有較大的土地經營規模,則更偏向于產業化經營。
47卷3期劉 穎等不同組織模式對農戶產業化經營水平的影響差異研究
3實證結果與分析
利用Stata統計分析軟件,根據調查數據做了多元有序Logistic模型回歸,估計結果見表3。
(1)組織模式對農戶產業化經營水平的影響。估計結果表明,“專業協會+農戶”“農民合作社+農戶”“公司+合作社+農戶”變量的系數均為正,且均在0.01水平上通過了顯著性檢驗,表明與未參加任何農業經營組織的農戶相比,加入“專業協會+農戶”“農民合作社+農戶”“公司+合作社+農戶”等新型農業經營組織的農戶更傾向選擇產業化經營方式。為進一步量化各農業經營組織對農戶產業化經營水平的作用程度,本文分別估計了各組織模式對生產為主、生產加工型、生產加工銷售型三種生產經營方式的邊際效應(0.167 6、0.099 8、0.067 8;-0.251 8、0.143 5、0.108 3;-0.345 5、0.181 1、0.164 4),表明與未加入任何農業經營組織的農戶相比,參加“專業協會+農戶”“農民合作社+農戶”“公司+合作社+農戶”農業經營組織的農戶選擇以生產為主的經營方式的概率分別下降了16.76%、25.18%、34.55%,選擇生產加工型的生產經營方式的概率分別提高了9.98%、14.35%、18.11%,選擇生產加工銷售型生產經營方式的概率則分別提高了6.78%、10.83%、16.44%,可能是專業協會屬于非營利性經營組織,主要職能是為農戶提供產前、中、后的農業技術培訓、統一農產品銷售,進而提高農戶的自我管理能力;而合作社屬于營利性組織,其主要職能不僅限為農戶提供技術培訓、農產品銷售渠道,更主要的是引導農戶開展更為合適的生產經營方式,進而獲得更大的經濟效益;公司與合作社較為系統地組織培訓農戶,使其對產品及銷售市場擁有較為透徹的見解,打造持久的農產品品牌效應。
(2)其他因素對農戶產業化經營水平的影響。估計結果顯示,戶主受教育年限、農業收入占比、農業技術培訓、信貸獲取對農戶產業化經營水平均可產生顯著的正向促進作用,非農就業占比、風險規避則對農戶產業化經營水平產生顯著的抑制影響。
4主要結果與討論
筆者基于臨安的抽樣調查數據,使用Logistic回歸模型分析了農戶產業化經營影響因素。結果表明:組織模式是重要的影響因素之一,與未參加任何農業經營組織的農戶相比,加入“專業協會+農戶”“農民合作社+農戶”“公司+合作社+農戶”組織的農戶更傾向采取產業化經營方式;戶主受教育年限、農業收入占比、農業技術培訓、信貸獲得等因素對農戶產業化經營水平產生正向促進作用。
基于以上結論,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1)推動組織模式發展,進一步加強帶動作用。“專業協會+農戶”“農民合作社+農戶”“公司+合作社+農戶”這3種組織模式都有助于提升農戶產業化經營水平。因此,農業經營組織應按市場需求加工農產品,重視科技和品牌效應,開發具有高附加值的農產品,提高品質,增強國內外市場競爭力;建立多方共贏的利益聯接機制,使合作社、農戶、公司三者成為緊密的利益相關者,激發農業資源要素潛能;加強構建服務體系,為農業發展提供科技、信息、交通、運輸和倉儲等便捷服務。
(2)提升農戶文化程度,加快培育新型職業農民。受教育年限長并且參與過農業技術培訓的農戶,產業化經營水平相對較高。因此,政府應加大農村教育的投入力度,完善農村教育基礎設施,加快培育新型職業農民;鼓勵和支持農戶進入現代農業領域就業與創業;根據農村實際發展需求,組建多元化多樣式的農業技能培訓機構,推廣農業職業技術教育培訓,切實提高農戶的科學文化素養和職業技能。
(3)營造出適合農戶產業化發展金融環境。? 獲得信貸的農戶更偏向于產業化經營。因此,要加強農村金融和保險制度創新,規范小型金融機構,拓寬其在數量和覆蓋面上的服務范圍;鼓勵金融機構開展面向經營組織的信用評級和授信貸款業務;不斷深化創新金融產品,逐步擴大抵押、質押擔保范圍和選擇,實現土地經營權、高標準農業設備和房屋等成為貸款擔保物。
參考文獻
[1] 蔡海龍.農業產業化經營組織形式及其創新路徑[J].中國農村經濟,2013(11):4-11.
[2] 徐大佑,萬文倩.我國西部農業產業化經營模式選擇及構建路徑研究:基于貴州省調研分析[J].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2015,36(5):166-171.
[3] 鄭學黨.供給側改革、互聯網金融與農業產業化發展[J].河南社會科學,2016,24(12):1-7.
[4] 苑鵬.“公司+合作社+農戶”下的四種農業產業化經營模式探析:從農戶福利改善的視角[J].中國農村經濟,2013(4):71-78.
[5] 張瀅.“家庭農場+合作社”的農業產業化經營新模式:制度特性、生發機制和效益分析[J].農村經濟,2015(6):3-7.
[6] 黃金輝.我國農業產業化制約因素分析[J].經濟學家,2003(02):118-120.
[7] 劉寧祥,徐永智.黑龍江省農業產業化發展的影響因素及對策建議[J].哈爾濱商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2):53-55.
[8] 趙凱,魏珊,畢影.農戶加入不同農業產業化經營模式意愿的影響因素分析[J].華中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3):53-58.
[9] 姜長云.農業產業化組織創新的路徑與邏輯[J].改革,2013(8):37-48.
[10] 閆磊,劉震,朱文.農業產業化對農民收入的影響分析[J].農村經濟,2016(2):7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