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意如
摘 要:本文選用了2015年流動人口動態監測調查的數據,運用頻數分析、交叉分析和多項Logistic回歸的方法來探究全國流動人口的收入差異及其影響因素。研究發現,影響中等收入水平的因素有年齡、本次流動時間、性別、受教育程度、婚姻狀況、就業單位性質、地區;影響高收入水平的因素有年齡、性別、受教育程度、婚姻狀況、就業單位性質、地區。
關鍵詞:流動人口;收入差距;多項Logistic回歸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呈現出快速發展的趨勢以及不斷加快的城市化進程,使得流動人口的數量日益擴大。流動人口收入差距的不斷擴大成為政府和社會關注的重要問題之一。研究全國流動人口的收入差異以及其影響因素,有著一定的現實意義。也有利于政府正確的調整收入分配制度、依法保護合法收入、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縮小流動人口收入的差距。
一、文獻綜述
2003年,欒敬東研究發現,在經濟發達地區,外地勞動力與當地勞動力相比,月工資收入與性別、年齡、受教育程度、在本單位工作年限等基本社會特征有密切的聯系。2005年,戴霞的調查表明,性別對流動人口工資收入差異有顯著的影響,受教育年限在許多學者的研究中都對流動人口的收入有著影響。2013年,孟小會研究發現,受教育年限的增加可以使流動人口進入高收入層次的概率增加。
二、全國流動人口基本情況
1.人口學特征
相關數據分析,得出全國流動人口中男性所占比例為53.10%,女性所占比例則為46.90%,盡管全國流動人口中男性的比例比女性要大,但是兩者之間的差距并不大。206000個被調查對象的平均年齡為38.29歲,年齡中位數是37.00,眾數是31.00。31―40歲年齡組所占的比例達到了34.30%,總體來看,50歲以下的流動人口占 87.30%,50歲以上的流動人口所占的比重為12.70%。農業戶口在全國流動人口中占有非常大的比重,高達83.59%。
初中文化程度的流動人口數占到總體的一半以上,達到50.49%,其次是受教育程度為高中/中專文化的流動人口,所占比例為21.74%;受教育程度為小學文化的流動人口,所占比例是13.32%;大學本科和大學專科所占的比例分別為4.18%和8.09%;而研究生所占比例最小,僅為0.29%。
2.流動特征
在全國流動人口流動的原因中,務工經商的比例高達84.39%,其次就是家屬隨遷,占流動人口的11.75%。流動人口中農村戶口所占的比例高達83.59%,受教育程度為初中水平所占的比例為50.49%。
流動人口中男性的比例比女性的高,尤其是流動時間為21年以上的流動人口,男性的比例為61.50%,女性的比例為38.50%,男女比例差別最大。流動的時間越短,男女比例的差別也在不斷地下降。
3.就業特征
個體經營戶所占的比例最高,是40.61%,其次是私營企業,在私營企業就業的流動人口占總體的27.00%。無單位流動人口比例為12.85%。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和股份/聯營企業所占的比重分別是4.83%和4.75%。
就業身份是雇員的流動人員所占的比例為 56.90%,達到了流動人口總量的一半;其次是自營勞動者,所占比例為 33.90%;而就業身份為雇主的人員數量最少,所占的比例為7.60%。
三、全國流動人口收入狀況
1.男性收入比女性高;年齡組為31―40歲的收入較高
全國流動人口中男性的平均收入為6350.17元,標準差為7860.80;女性的平均收入為6233.65元,標準差為7520.76。男性的平均收入略高于女性,但是男性收入的離散程度也高于女性。
全國流動人口平均月收入最高的年齡組是31―40歲,從年齡組為20歲及以下到年齡組為31―40歲的流動人口平均本地月收入呈現出增長的趨勢,從年齡組為31―40歲到年齡組為61歲及以上的流動人口平均本地月收入不斷減少。
2.收入隨教育程度的提高而增加
在本次調查調查中,206000人中研究生的比例僅僅占到0.29%,然而研究生的月平均收入卻是最高的達到了14032.78元。其次是大學本科生,月平均收入為9556.51元。全國流動人口的月平均收入為6295.48元,平均本地月收入均未達到全國流動人口的平均收入的三個受教育程度分別是未上過學、小學、初中。
3.東部地區收入最高
位于東部地區的流動人口的月平均收入是最高的達到了7084.35元,東北地區最少為4980.80元,相差了2103.55元。西部地區流動人口的月平均收入比中部地區低211.17元。
4.雇主收入偏高;居民戶的收入較高
就業身份為雇主的流動人口平均本地月收入最高,為10322.38元;就業身份為雇員的流動人口平均本地月收入最低,為5813.14元,兩者相差4519.24元。自營勞動者的平均本地月收入與雇主相比,也是存在一定的差異,相差了將近2500元。
非農業轉居民的平均月收入最高為8464.39元,其次是非農業戶口類型的流動人口的平均本地月收入為7661.17元。同樣為居民戶戶口,非農業轉居民的流動人口的月平均收入比農業轉居民的流動人口的月平均收入高1018.13元。
5.跨境收入偏高;流動時間為11―15年的收入較高
跨境的流動人口的月平均收入很高,達到了13338.46元,市內跨縣的流動人口月平均收入最低,只有5391.23,還未達到全國流動人口的月平均收入。在國內而言,跨省的月平均收入是最高的,為6938.73元。
流動時間為11―15年的流動人口收入最高,為7159.90元,流動時間為16―20年和6―10年的流動人口平均月收入分別為6785.94元和6750.91元。并不是流動的時間越長,流動人口的收入也就越高。
四、全國流動人口收入影響因素分析
1.收入分層的劃定
根據相關數據,計算出2015年各個省(區、市)和新疆建設兵團的月平均收入;通過查閱各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網站,得到2015年各個省(區、市)和新疆建設兵團的月最低工資標準。經計算得出全國流動人口的月平均收入為6295.48元,最低工資標準為1578.98元。
因此劃分為三層,即低收入水平(月總收入1578.98元,小于等于最低工資標準)、中等收入水平(1578.98元,月總收入6295.48元,大于最低工資標準小于或等于全國流動人口平均工資)、高收入水平(月總收入6295.48元,大于全國流動人口平均工資)。收入分層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緩解總體數據離散程度較大的問題,具有現實意義和統計意義。
2.全國流動人口多分類Logistic回歸分析
年齡、本次流動時間、性別、受教育程度、婚姻狀況、就業單位性質、戶口登記類型和地區對于月總收入都有影響,我們就將這八個因素作為自變量,月總收入作為因變量,以低收入水平為參照,建立多項Logistic回歸模型。
得到模型的2倍的對數似然值為79862.20,顯著性水平P(sig)=0.000<0.05,因此該方程整體是顯著的。
在中等收入的水平條件下,性別為男的顯著性水平P(sig)=0.000<0.05,表明性別對中等收入流動人口的收入有著顯著性的影響,其發生比為1.348,表明性別為男的流動人口是性別為女的流動人口的1.348倍。在高收入水平的條件下,性別為男的顯著性水平P(sig)=0.000<0.05,說明性別對高收入水平的流動人口的收入有顯著性的影響,其發生比為1.268,表明男性流動人口的收入是女性流動人口的1.268倍。
婚姻狀況的顯著性水平P(sig)=0.000<0.05,可以認為婚姻狀況對于全國流動人口的收入有著顯著的影響。在中等收入的水平下,其發生比為0.196,表明婚姻狀況為未婚的流動人口的月收入是已婚的流動人口的0.196倍。
受教育程度的顯著性P(sig)=0.000<0.05,受教育程度對于全國流動人口的收入有著顯著的影響。在中等收入的條件下,受教育程度為小學及以下的發生比為0.297,高中及以下的發生比為0.671,表明,在中等收入的這個收入分層中,受教育程度為小學及以下的流動人口的月收入是受教育程度為大專及以上的流動人口月收入的0.297倍,而受教育程度為高中及以下的流動人口的本地月收入是受教育程度為大專及以上的流動人口月收入的0.671倍。高收入水平的條件下,教育程度為小學及以下的發生比為0.088,高中及以下的發生比為0.285,在高收入的這個收入分層中,受教育程度為小學及以下的流動人口的本地月收入是受教育程度為大專及以上的流動人口本地月收入的0.088倍,而受教育程度為高中及以下的流動人口的月收入是受教育程度為大專及以上的流動人口本地月收入的0.285倍。
在中等收入的條件下,國有企業的顯著性P(sig) =0.125>0.05,我們可以便認為國有企業對于流動人口的本地月收入沒有顯著的影響,外資企業的顯著性P(sig)=0.002<0.05,即外資企業對流動人口的本地月收入有著顯著的影響,并且其發生比為3.338,即就業單位性質為外資企業的流動人口本地月收入是就業單位性質為民營企業的3.338倍。對比高等收入,國有企業的顯著性P(sig)=0.000<0.05,外資企(轉32頁)(接43頁)業的顯著性P(sig) = 0.001<0.05,所以高等收入下就業單位性質為國有企業和外資企業對于流動人口的月收入有著顯著的影響;前者發生比為0.657,后者的發生比為3.778,表明就業單位性質為國有企業流動人口的月收入是就業單位性質為民營企業的0.657倍,就業單位性質為外資企業的流動人口月收入是就業單位性質為民營企業的3.778倍。
在中等收入的條件下,東部地區的顯著性P(sig)=0.000<0.05、中部地區的顯著性P(sig)=0.000<0.05、西部地區的顯著性P(sig)=0.012<0.05,我們可以便認為東部地區、中部地區和西部地區,對于流動人口的本地月收入有著顯著的影響,并且其發生比分別為2.007、0.683、0.784,表明東部地區流動人口的本地月收入是東北地區的2.007倍,中部地區流動人口的本地月收入是東北地區的0.683倍,西部地區流動人口的本地月收入是東北地區的0.784倍;在高收入的收入層次,東部地區的顯著性P(sig)=0.000<0.05,我們可以便認為東部地區對于流動人口的本地月收入有著顯著的影響,并且其發生比分別為4.849,表明東部地區流動人口的本地月收入是東北地區的4.849倍,然而中部地區的顯著性P(sig)=0.842>0.05,西部地區的顯著性P(sig)= 0.885>0.05,中部地區和西部地區對全國流動人口的收入沒有顯著的影響。
五、結論和建議
導致全國流動人口收入差異的因素分為兩種,一種是流動人口自身因素,另一種是社會經濟因素。對于全國流動人口來說,影響其本地月總收入的自身因素有年齡、性別、受教育程度、婚姻狀況、本次流動時間、就業身份、戶口登記類型;社會經濟因素則是就業單位性質、地區。
提出以下建議:加強女性就業保護,減少就業中性別歧視現象;加快戶籍改革制度,營造公平的就業環境;提高流動人口的受教育程度,增加技能培訓;促進其就業身份的轉變,依法保障其薪資報酬;推進區域協調發展戰略的實施。
參考文獻
1.欒敬東.流動人口的社會特征及其收入影響因素分析.中國人口科學,2003(02).
2.戴霞.流動人口工資收入影響因素中的性別差異――以廈門市流動婦女為例.南方人口,2005,20(03).
3.孟小會.我國流動人口與城鎮居民收入差距的影響因素研究.南京財經大學,2014.
(責任編輯:王文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