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恬
摘要:本篇文章首先對納稅信用的基本含義進行概述,從主體不明確、信息過于片面、方式不合理三個方面,對納稅信用評級制度建設存在的問題進行解析,并以此為依據,提出大數據時代納稅信用評級制度的三維向度與優化路徑。
關鍵詞:大數據;納稅信用;評級制度;三維向度;優化路徑
納稅信用體系是社會信用體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通過建立完善的納稅信用評級制度,能夠有效的確保國家財政的穩定,提升納稅管理和納稅服務質效,減少稅務部門征稅成本。隨著大數據時代的來臨,納稅信用評級制度可以依托大數據實現優化與改進,從而為納稅人提供良好的營商環境?;诖?,通過對當前我國納稅信用評級制度建設現實狀況,根據存在的問題,提出對應的優化建議,從而促進我國稅收工作的穩定發展,優化營商環境。
一、納稅信用的基本概述
納稅信用主要指納稅人員根據相關法律標準實施納稅行為,同時得到社會認可的一種信用,是社會信用體系中主要構成成分。從實施角度來說,把企業信用治理融入到稅收治理工作中,能夠有效促進企業納稅信用體系的構建,并對優化稅務部門相關體系起到了一定效果。
從當前情況來說,通過根據各個企業類型情況進行分類治理,有效的提升企業納稅信用程度,相關部門通過頒布一系列優惠政策,吸引企業參與到納稅信用評級活動中,給企業在市場競爭中建立良好的信用度提供條件[1]。反之,針對信用水平偏低的企業,由稅務部門提供適當的引導和輔助,推動企業構建完善的納稅信用評價制度,從而規范企業納稅行為,引導社會信用體系的構建。
二、納稅信用評級制度建設存在的問題
(一)主體不明確
就納稅信用評級而言,應不僅僅局限于稅務部門。稅務實踐較為繁瑣,稅務部門在對納稅人信用等級進行評估的過程中,需要采集諸多信息,同時還要將無效信息進行篩除,導致稅務部門人員在開展核算、審核及風險評估等工作時,將會面臨一些“知識缺口”,諸多數據需要處理,并且對應風險相對較大,嚴重影響納稅信用評級結構的精準性。此外,在進行納稅信用管理時,稅務部門中包含了信息收集人員及信用等級評估人員等,是納稅信用等級評估中的一部分。如果相關管理體系不全面,納稅主體不明確,將會在進行納稅信用評級過程中出現“權力尋租”等狀況。
(二)信息過于片面
目前,納稅信用信息采集來源主要有兩方面,一個是稅務部門,另一個是納稅人員。我國即便在省市范疇內均建設了信息交換系統,但是沒有在全國范疇內涉及。在這種情況下,使得信息收集過于片面,無法保證信息質量,從而影響最終的納稅信用評級結果[2]。此外,納稅管理系統不完善,無法給納稅人提供精準的信息,而納稅人過于注重效益獲取,無法向稅務部門提供精準信息,或者存在虛假信息。與此同時,稅務部門信息管理系統的不全面,納稅信用專業人才缺失,導致其不能對信息結果進行核查,從而影響納稅信用評級結果的真實性和公正性。
(三)方式不合理
目前,稅務部門主要根據評價指標對納稅人信用等級進行明確,將出現不同程度失信行為的納稅人,納入到對應的信用等級范疇內。納稅人信用往往和工商、質檢、環保等部門信息有著直接關聯,但是納稅信用評價指標和分支都是由稅務部門獨立設定,使得最終結果精準性不高,削弱了納稅信用評價數據的公認度,。此外,納稅信用評價結果往往以A、B、M、C、D等類型進行分配,相同等級納稅人的信用度將會出現一定差異,數據表現力沒有得到充分激發,影響最終評級效果。
三、大數據時代納稅信用評級制度的三維向度與優化路徑
從大數據時代自身角度來說,其具備的特征主要有數據量大、種類繁多、價值密度低、速度快等。
(一)三維向度
1.經濟公平性
稅收經濟公平性主要指,通過課稅機制給各個市場效益主體構建機會平等的經濟環境。從市場經濟交易活動角度來說,一些納稅人通過逃脫稅款等失信行為,達到減少企業運營成本的效果,從而增強企業綜合競爭實力。在大數據背景下,稅務部門可以采用多種方式進行納稅人信息的采集,并且評斷出納稅人信用等級。納稅信用作為市場信用的依據,其他市場主體在決策過程中,是否和上述納稅人實施經濟活動,從而對其信用等級進行評估。通常情況下,當納稅人信用等級偏低時,其他市場主體和經濟合作風險也就相對升高,市場交易機會將逐漸減少[3]。換句話說,納稅信用評級制度借助大數據時代廣泛的收集和整合涉稅數據,實現對納稅人信用情況更精準的評估,并公示以降低失信納稅人市場交易機會,從而消除社會中不公平狀況。
2.社會公平性
稅收社會公平性主要注重把人們實際收入差異把控在社會許可范疇內。市場中失信納稅人由于少繳或者沒有繳稅而獲取一定的效益?;谫Y產占有量的不斷提高,以及市場競爭機會的增多,市場中將會出現一種不平整收入分配狀況。在大數據環境下,稅務部門應該根據納稅人信用等級情況采取對應的管理對策。針對D級納稅人而言,應該把其由于稅收失信行為出現的少繳現象進行處理,采用補繳或者繳納滯納金等方式,保證稅收社會公平性。
3.納稅公平性
市場主體通常過于注重效益獲取而采用逃稅等方式,并且利用相互選擇影響納稅秩序。而信用評級和信息公開則是當前納稅信用評級重點關注的內容。在大數據環境下,納稅信用評級體系許可稅務部門利用大數據技術實現對納稅人誠信度的評估,并采用對應的管理對策,降低給納稅人帶來的影響,通過采用一系列獎罰政策,提高納稅人誠信意識,調動其自主參與納稅活動的積極性。此外,納稅信用評級結果公布能夠有效提高納稅人信用指數的公開性和透明性,引導納稅人自主的提高納稅人信用評價結果,實現納稅流程的優化。
(二)優化路徑
1.完善信息來源,提升納稅信用評級準確度
在大數據時代,納稅信用評級制度應該有效、高質地把工商、海關、土地等相關部門融合到納稅信用評級主體中,同時對上述主體擔具的職責進行明確,保證納稅人稅收信息的嚴密性,保障納稅人信用評級信息的完善。并且,通過信息核查,加強風險評估,實現信息真實性的提高。各個主體應該充分發揮其在核算、審核等方面的優勢,提高評估數據的質量,從而增強納稅信用評級制度數據處理和應對能力,提升納稅信用評級準確度。
2.拓寬應用范疇,提升納稅信用評級認可度
稅務部門需要在執行納稅信用評級體系的過程中,掌握充足的主導權限,同時把數據來源和應用范疇把控在稅務范疇內[4]。而工商、海關、土地等部門在進行納稅信用評級時,如果對上述內容存在異議,應該和稅務部門及時交流,確保納稅信用評級體系在公開的范疇內運行,提高體系結果的社會公認性及效力。與此同時,在大數據時代,把控好風險的前提下,還可以研究將納稅信用評級結果應用到市場行為中,例如銀行貸款、城市入戶等,以提升納稅信用評級認可度。
四、結束語
總而言之,大數據時代,給納稅信用評級制度帶來了新的機遇與挑戰。相關部門應該給予納稅人信用情況高度注重,結合實際情況,構建和諧納稅信用評級體系,創新納稅信用管理手段,將納稅服務的理念貫穿納稅信用體系,引導納稅人重視納稅信用,提高納稅遵從度,最終達到稅企合作共贏的目的。
參考文獻:
[1]朱梅琴.關于建立自然人納稅信用體系的研究[J].金融經濟,2018(22):213-214.
[2]張天敏.我國納稅信用體系建設的問題和對策[J].現代企業,2018(10):86-87.
[3]李磊.自然人納稅信用體系建設研究[J].納稅,2018,12(28):28-29.
[4]左大成.納稅信用等級評定中的問題及改進建議[J].稅收征納,2018(08):1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