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媛
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的飛速發展,“互聯網+”逐漸深入到各行各業。面對互聯網+的發展,高職院校校園創業文化不僅面臨著新要求、新任務、新機遇,更面臨著嚴峻的挑戰。與此同時,高職院校校園創業文化作為創新教育的靈魂和“磁場”,如何抓住機遇,迎接挑戰,將會影響高職院校校園創業文化教育工作的質量與效率,并且,“互聯網+”會影響到高職院校校園創業文化的建設工作。因此,研究高校校園創業文發展現狀,以及“互聯網+”視域下的高校園文化特質,對改善我國高職院校創業文化教育具有重要作用。作為一個民族進步發展的靈魂,創新在國家的建設過程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進入21世紀,人才和科技的競爭逐漸成為國際競爭的主體部分。作為當今培養創新型人才的重要方式,青年是構成人才的主體,青年思想活躍,大學生是青年中最具創造潛能的群體,具有較好的創造力和建設力,高等教育的重要程度不言而喻。1998年10月,在巴黎召開的世界高等教育會議上,教科文組織重點提出了兩點:其一,21世紀是飛速發展的時代,同時也是一個需要汲取新知識的時代;其二,高等教育的目標是培養創業技能和創業精神。
十七大以來,政府出臺一系列文件,改善人才的培養方案,提高人才的創業創新能力。黨在十七大報告中有兩點重要指示:以提高國家自主創新能力作為國家發展戰略的核心;建設創新型國家是綜合國力提高的關鍵。黨在十八大會議上,建設性地提出用創新來驅動發展,將建設創新型國家作為未來國家發展的目標。將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創新實踐能力作為工作重點,達到全面提高教育質量的目的。當前,國家已正式將“全面改革”、“創新發展”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2014年9月,李克強總理在達沃斯論壇上,創造性地提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理論,標志著社會進入了“雙創”的時代。2015年5月,國務院辦公廳頒布了《關于深化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的實施意見》。在文件中,要求各個高校響應國家號召,建設完全的人才培養機制、加快創新教育和創業教育的全面改革、培養創新型人才。大學生是國家和民族進步發展的希望,培養具有創新意識的大學生是當代高等教育的首要目標,也是高等教育的歷史使命。1 高職院校校園文化的發展現狀
1.1 高職院校校園創業文化氛圍淡薄
目前,國家關于大學創業雖然極力提倡,但創業之路充滿曲折,有很多制約條件:國家審批的環節過于復雜、校園創業存在風險、社會支持力度不夠、大學生了解相關信息太少、家長觀念落后。其中,最嚴重的制約條件是家長的觀念問題。多數家長觀念不能與時俱進,認為孩子只要找個工作遠比創業穩定,考取國家公務員相比創業風險較低。創業會有一定不確定性和風險性,反而對創新創業保持敬而遠之的態度。諸如此類較為落伍或是迂腐的思想也制約著大學生創新創業的步伐,在校園中長此以往地互相傳遞該類消極信息,勢必會對營造濃厚校園創新創業氛圍造成不利影響,創新創業的大學生也會因此類不利因素,造成自我認同感缺失,失去了創業的沖動與干勁。高校自身對創業的宣傳有局限性,沒有真正將校園創業文化的內涵精髓傳遞給學生。另外,雖然國家有很多的創業優惠政策,多數的學生對很多的政策并不是很了解,在很大程度上減少了大學生創新創業的可能性。因此,高校對大學生創新創業的宣傳方面投入方式和水平需要提高。
1.2 高職院校校園創業文化依然守舊
高職院校校園創業文化依然有如下有三種模式。
1.2.1 傳統的創業教學模式。在現在的高職院校創新創業教育中,雖然將校園創業納入學校教育模式中,但是實際情況是,教師上課時大多還是照本宣科,忽略校園創業文化在實踐過程中的應用,依然只停留在于對相關知識的傳授,在該種教育模式下,高校的創業文化建設會適得其反,衍生出許多問題,比如學生缺少實踐操作的機會。
1.2.2 陳舊的創業依托型模式。現在大部分學校依然采用傳統而簡單的創業園從而進行創業教育。此種模式較前者有明顯進步,讓校企合作更加容易,學生可以在創業基地學習相關課程,老師帶領學生進行簡單訓練,以期達到建設校園創業文化的目的。但是,此模式過于陳舊,不能滿足當今社會發展的需求,也不能達到當代“互聯網+”時代創業文化建設的要求。
1.2.3 古老的政府主導模式。政府在其中占主導地位,該模式下的所有政策都由政府制定,所有標準都由政府設立,舉辦相關創業大賽,設置創新創業基金等以用于鼓勵大學生創業。這樣的模式會導致部分高校在創新創業過程中缺乏獨立自我,高校、政府、企業三者之間不能各司其職、充分發揮自己的優勢,從而導致校園文化建設的失敗。
1.3 高職院校校園創業文化過于形式化
雖然,目前大多數高校爭相舉辦創新創業大賽,但是大多數比賽只是形式化。沒有切實做到傳播高職院校校園創業文化。而且,高校經常缺乏一定的實踐基礎,特別是對學生創業教育的開展方面,例如缺乏創業超市、創業產業園區等建設方面的工作;除此之外,創業平臺的缺乏也限制了大學生的創業。目前的高校由于經濟、政策、場地的限制,不能創建集學習、活動、就業等一體的創業平臺,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大學生接受創業教育的機會,然而現在多數高校校園創新創業文化活動依然刻板老套,照搬書本, 嚴重缺乏啟發性和創新性,不能有效激發大學生的興趣、調動大學生的積極性,導致學生參與度不高。而且不能將黨中央的精神與高校具體的實際情況相結合,與中央和政府對當代大學生創新創業的要求背道而馳,造成大學生創新創業的比例持續降低。
1.4 創新創業師資欠缺,創新創業實踐難以實施
眾所周知,創新創業教師是創新創業文化的繼承者和傳播者,是將創新創業文化精髓轉化為創新創業實踐能力的媒介橋梁。然而,多數高校不能將創新創業的政策徹底貫徹實施,只是簡單地將管理人員或主管就業的老師作為創新創業老師,照本宣科,對學生只進行創新方面的教學,忽視大學生的創新創業的內涵素養,多數大學生并不能領悟到創新創業的真諦,所以對創新創業也就無從做起,也就無法達到創新創業的目的。是提升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提升需要強大的創新創業學科師資力量來支撐。
2 “互聯網+”背景下高職院校校園創業文化的特征
2.1 課程內容虛擬化
與以前高職校園創業文化展現方式大為不同,新時代,借助互聯網的發展,創業文化內容將更加虛擬化、宣傳范圍更廣、力度更大,而不是靠簡單的校園內部舉辦活動來展現。也就是說高校大學生參與到社會各行業領域進行認知、實踐和體驗可以通過互聯網這一新工具,而不再是過去單一的書本。與此同時,這一特征正在高職院校校園創業文化中進一步發酵,隨著網絡社交群如微信、QQ、貼吧等方式的不斷深入,“互聯網+”正深刻的影響著高職院校校園創業文化。
2.2 連接領域開放性
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互聯網+”在高職院校校園創業文化中被引用的多越來越多,多數高校校園創業文化的開放性也越來越明顯。借助“互聯網+”,高職院校原有的創業模式逐漸被打破,校園文化的建設也更加地開放包容。與以往不同,校園與眾多社會領域更加緊密地聯系在一起,互相交流、借鑒,取人之長補己之短,現在是高校創業文化的發展的黃金時段。在傳統校園文化的基礎上,創造性地將互聯網融入教育領域,將教育和其他行業融合并共同發展,為大學生提供了一種全新的思維模式,提高大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這就是基于“互聯網+”背景下的新型高校校園創業文化,并內化成一種新的校園創業文化價值觀念。
2.3 內涵價值個性化
高職院校校園創業文化的價值內涵應體現在一個人或一個群體上。“互聯網+”背景下的校園創業文化呈現出即時、開放、包容等特點,這些特點正使得高校校園文化內涵價值個性化日益突出。當代90后大學生群體個性化特征與“互聯網+”背景下這種文化內涵的個性化相得益彰,相互促進,形成合作,從而使得個性化在校園創業文化中表現的更為強烈。
在“互聯網+”背景中,有很多方面對高校校園創業發展產生深遠影響,其中文化內涵的個性化尤為重要。有如下幾個具體的方面:首先,個性化可以適合不同的高校,每個高校結合本身的特點制定相關的發展措施;其次,大學生在創新創業時,可以有更多的選擇,每位大學生都應該找到符合自己的發展方向;最后,可以讓大學生更加精確地領悟到“互聯網+”的真諦,使大學生和“互聯網+”共同發展,同時也促進校園創新創業文化的發展。
2.4 模式創新多樣化
“互聯網+”背景下,高職院校校園創業模式創新化得到了進一步提高。與此同時,“互聯網+”促進了高職院校校園創業文化與社會實踐相連接,校園創業文化與社會實踐這一連接正是因為創意無窮盡的大學生團體,將充滿創新創意。并且,高職院校校園創業文化在高校內舉辦的創業大賽和各類用戶的體驗大賽中,高職院校與“互聯網+”實現雙贏,高職院校汲取“互聯網+”的精華,找到一條適合自己發展的道路,同時為“互聯網+”注入能量,促進“互聯網+”的進一步發展。發展至今,創新模式多樣化成為“互聯網+”視域下高校校園創業文化的一面鮮明旗幟。
在現代職業教育中,高職教育是其中的重要環節,它承擔著培養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術技能型人才,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為國家產業轉型升級提供人才支撐的重要使命。而在當代時代背景下,結合“互聯網+”,不斷深化創新創業教育改革是高職院校面臨的重要任務。
本文系2016年江蘇省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項目指導項目課題 :“互聯網+”背景下高職校園創業文化建設探究(項目編號:2016SJD710095)的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單位:無錫城市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