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丹
行為習慣引導是幼兒教育的主要內容,糾正孩子的不良習慣,規范孩子的錯誤行為,對于孩子當前以及未來發展都是十分重要的。本文從幼兒教育中常見的不良習慣入手,結合教學實際探究有效對策,以期對孩子的行為習慣培養有所借鑒。
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會讓一個人終身受益。幼兒階段是一個人成長的啟蒙階段,也是行為習慣培養的關鍵時期,教師、家長通過正確的行為引導,以及科學的行為訓練,能夠讓孩子形成習慣模式,并在習慣的力量下促進孩子身心健康發展。當然,幼兒在成長中會出現很多不良習慣,而分析并糾正這些常見的不良習慣則是幼兒行為習慣教育的第一步。
1 幼兒教育中常見的不良習慣
幼兒教育中常見的不良習慣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生活方面,即孩子在吃飯、穿衣、洗漱、睡覺等方面存在不良習慣,例如一些孩子自己吃飯困難,挑食、厭食、剩飯、撒飯,貪吃零食,不規律飲食,不會用筷子,需要人喂,邊吃邊玩,飯前不洗手,飯后不漱口;獨自睡覺困難,有撫摸身體、戀物等傾向等。2.言行方面,上課注意力不集中,多言多動,與身邊的同學交頭接耳;語言表達能力不強,心浮氣躁,言語邏輯混亂,詞匯匱乏;缺乏耐心,一旦遇到挫折就會發脾氣、使性子,常常半途而廢;做事情磨蹭、拖拉,對教師、家長的要求置若罔聞;不愛勞動,在玩完玩具后,不能放回原位;在集體勞動中推諉、懶惰;說謊、說臟話等。3.心理方面,對家長或者某個教師的依賴性強,如每次入園,在家長離開時都會哭鬧,經常跟在某個教師身后,不愿意參加其他小朋友的游戲;面對陌生人局促不安,羞澀、忸怩,不能正常打招呼;缺乏對他人情感的理解,態度冷漠;在游戲、學習、生活中缺乏分享意識。4.社交方面,缺乏基本的禮貌,你好、對不起、謝謝等禮貌用語的使用頻率低,缺乏規則意識,不遵守公共秩序,以自我為中心,不能順利與他人展開合作等。
2 促進幼兒習慣形成的有效對策
2.1 注意觀察,分析不良習慣背后的原因
教育的本質是促進人的發展,而發展不應流于表面的行為引導,而是應該深入個體的心理、情感等內在層面。孩子不良習慣的出現必然有深刻而復雜的原因,所以,幼兒教師在教學培養中,應對孩子做出全面而客觀的觀察,不僅要及時發現孩子的不良習慣,更應該找出其中的深層次原因,并對癥下藥,為孩子制定針對性的指導策略,這樣才能提高教育教學效果,為孩子的成長提供一個更加健康、寬容的環境。
2.2 尊重主體,端正教育指導態度
孩子作為幼兒教育的主體,其一舉一動都應該成為教師教育教學實踐的依據。在糾正孩子不良習慣的過程中,教師應糾正傳統教學中高高在上、盲目指責的態度,用愛心、耐心拉近與學生的距離,尊重孩子的身心發展,用公平、公正的態度為孩子創造一個積極健康的環境。例如一些孩子在吃飯的時候吵鬧,撒飯,其中一部分原因是為了引起教師的關注,在眾多小朋友中凸顯自己的存在感,針對此,教師應保持溫柔的態度,在給予孩子關注,滿足其心理需求的同時,做好心理疏導,讓其認識到行為的錯誤性,并主動糾正。
2.3 信任孩子,做出積極正向期望
對孩子而言,家長、教師的期望就是對孩子的信任與認可,也是孩子發展的動力。在幼兒教育中,教師可以不斷滲透對孩子的期望,例如“我希望今天每個小朋友都能夠自己吃飯?!?,“我希望有人能夠幫老師一起整理玩具”,“我希望小朋友在遇見長輩的時候能夠主動問好”等,這些積極的期望是孩子行為的導向,也他們逐漸對“好孩子”形成更加具體的認識,并在自行為習慣培養中做出努力。
2.4 樹立榜樣,強化示范指導作用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在幼兒教育中,教師應該以身作則,用自己的一言一行為孩子樹立榜樣,如主動問好,善于使用禮貌用語,主動放好教學用具等,讓孩子在觀察與模仿中,對自身行為建立導向,進而在榜樣的引導下,強化自我發展;教師還可以對小朋友的良好習慣進行表揚,樹立榜樣,號召孩子學習,在同齡人的帶動下,激發其進取心,提高自我行為規范能力。
2.5 家園合作,構建協調的教育環境
孩子不良習慣的形成與家庭教育不當有著直接關系,因此,教師應注重家校合作,一方面運用靈活的溝通技巧,向家長描述孩子的不良習慣,并探究家庭教育中的原因;另一方面還應呼吁家長配合工作,以身作則,幫助孩子養成良好習慣。
3 結束語
總之,糾正幼兒在成長中的不良行為習慣是教育教學發展的重要內容。在幼兒教育中,教師應從多個角度觀察、總結孩子的不良習慣,以及其形成的深刻原因,制定相應的教學引導策略,讓孩子從心理上接受行為規范,在長期訓練中形成習慣,進而實現身心協調、健康發展。
(作者單位:貴州省普安縣南湖街道實驗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