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廣躍
1 小學語文教育的現狀
1.1 小學語文教育的現狀
習近平總書記在多種場合下多次強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魂和根。文化素質的提高是全社會關注的熱點,小學是義務教育的開端,是提高文化素質的基石,語文教育是小學教育階段一門基礎的又最為重要的學科。語文教育是一個有機的,開放的組合系統,它不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所以更講求綜合性學習。文字是文化的載體,具有獨特的生命氣息。現如今,由于文化內涵在小學語文教育淡化,導致小學生機械學習知識,使得知識與知識之間的關系割裂,對知識的理解力和遷移力開始弱化。這一現狀讓我們不得不思考小學語文教育中存在的問題。
1.2 識字教學的現狀
“為學必先識字。”識字教學的質量與語文教學和以語言文字為媒介的其他學科的學習的質量。 長期以來,識字教學是附屬在閱讀教學之中的,忽略了其本身的功能與文化的滲透,沒有從兒童角度制定相應的教學計劃,導致小學生識字時普遍不理解字理,漢字成為學生眼中不易解讀的記號文字,學習漢字也成為了一種淺層的符號識讀。漢字的人文性和工具性開始分離。
近年來,關于識字教學,一線教師以及專家學者孜孜探求。從多方面對識字教學展開研究,識字方法承接不窮,從整體規劃提出了集中識字與分散識字,從不同角度提出了注音、字族、韻語、字理和部件等識字方法。但是這些方法除“字族識字”和“字理識字”外往往都沒有抓住從漢字的構形特點,并沒有從漢字本身出發,存在局限性。而“字理識字法”和“字族識字法”雖然加強了識字教學的科學性和系統性,但是仍有不足有待研究。
2 識字教學存在的問題的主要表現
2.1 識字教學中文化缺失
漢字的產生和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承載著中華文化史。長期以來,我們對漢字的認識存在誤區,認為漢字是記錄語言的工具,語言第一性。對漢字的認識往往是工具性大于人文性的。小學階段是學生養成文化素養和人文精神的最好階段。許多教師將識字教學視為一種單純的漢字識記,對教學目標的設定往往是:“會讀、會寫、會認、會用”沒有樹立長遠觀念,將漢字看做一盤散沙,把識字教學和文化啟蒙相割裂。這在識字教學中是一種普遍的且不容忽視的現象。
2.2 學生缺乏識字興趣
學習心理學研究表明,學生對學習的不竭動力主要來源于學習的內驅力。內驅力的形成不光與老師講課風格有關,最重要的是學生對知識的興趣。機械記憶漢字是現在小學教育的一個弊端。多遍抄寫也成為學生記憶漢字的一個主要手段,在學生眼中,他們把漢字看做一個個零件的組合,學習漢字變得枯燥無味,令人生厭。學生被動學習,識字效率低下,掌握程度較差,教師無從下手,事倍功半。
2.3 教學理念陳舊,教學片面化
第一、教學過程單方面追求速度與數量。傳統的的教學理念普遍將能力知識化,認為會“識”與運用是等同的。對于小學生這個群體,尤其是低年級來說,學習識字之初是非常困難的。教師若一味地追求識字速度,力求縮短識字時間,只會使“識字”變成淺層的符號識讀,學生并未掌握字義,導致運用漢字時出現混淆、用字不當等不良現象。
第二、忽視漢字識字規律,沒有建立起音形義之間的聯系。漢字最普遍的教學方法是通以漢語拼音為工具,將識字教學寓于學漢語之中。雖然學生通過拼音解決了學漢字與學漢語之間的矛盾,但卻將字形陷入了一種模糊的認知狀態,識字教學質量不高。如辯、辮、辨這三個字,雖然同音,但是意思相差甚遠,學生在運用時錯誤率較高。
3 古文字應用于識字教學的具體方法
3.1 以字形為突破口,音形義相結合
漢字因義構形,音生于義,義附與形,所以識字教學應該遵循的原則是:以形為本,因形解義,以義推聲。以“末”為例,“末”是小學生常見的易錯字之一,常常容易同“未”弄混,末,指事字,金文 在象形“木” 的上端加一橫指事符號,表示樹梢。從而延伸為東西的梢,盡頭,最后不是主要的事物等意思。當了解了文字的構字原理后,再就能加深學生對字形和字義的理解,將字音與字義、字形之間建立一種有意義的實質性的聯系。
3.2 文字與文化內涵相結合
陳舊的識字教學缺乏對學生文化的引導,教學往往是淺層次的,未能從漢字的內部尋到潛在的文化內涵。漢字負載著最悠久的中華文明。相比于現代的簡體字而言,古文字的表意功能更具有文化內涵和生動性。我們可以將文字為載體,讓學生重新站到一個高度去學習漢字。將古文字的應用到小學識字教學中具有一定的可行性依據。我們可以從古文字中了解古代生活事物,學習豐富的文化知識。以“監”為例,監的甲骨文是由“見”(睜大眼睛看)和“皿”(水盆)構成的,表示盛水為鏡,自我審視。造字本義為從水盆中照看自己的面影,上古以水為鏡,中古以銅為鏡,從形體分析漢字,不僅豐富了文本理解,更使學生在學習知識的同時在潛移默化中加深對文化的認識。
3.3 形象思維與抽象思維相結合
小學階段的兒童,學習習慣沒有養成,注意力不夠持久。具體形象記憶占主導地位,一些有趣而生動的畫面更能調動其積極性。漢字的產生是一個“觀物取象、立象盡意的過程”本身就賦有生動性和形象性。與兒童思維發展相契合。古文字相對于簡化字而言,形象性更強,看見“鼠”字,老鼠細長的尾巴和牙齒就浮在眼前,看見“休”字就可以聯想到一個人靠在樹邊休息。讓孩子們運用想象,發揮他們的奇思妙想,老師在他們想象的基礎加以引導。這不僅可以在豐富他們的知識經驗基礎上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同時也將傳統的接受學習轉化為發現學習,為日后的語文深入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
漢字是具有豐富的人文內涵的符號,是中華民族的文化基石。以古漢字為切入點,將傳統文化與創新教學相結合,使文化深入課堂。它的意義是恒遠的。從眼前看,學生們在獲取知識的同時激發了學生學習興趣,使學生熱愛本民族的語言文字。從長遠看,文化建設是實現偉大復興和中國夢的重要條件。從娃娃抓起民族文化教育,有利于中華文化的傳播,使民族凝聚力與國家軟實力得到提高。
本文系2018年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項目的階段性成果,項目名稱:古文字的表意功能在小學語文教育中的應用(項目標號:201810205044)。
(作者單位:長春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