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康
隨著汽車保有量的逐年上漲,截至2018上半年已經突破3.19億輛。在汽修領域的現代化車身修復工藝的不斷更迭,職校在專業課程上出現一定的滯后性,教材內容與行業技術發展有所脫節的現狀,同時,2+1教學模式也存在不足性。基于此,筆者通過車身修復技術課程、校內實訓實驗場地與設備的配置、2+1教學模式的三個方面,展開教研探究工作,旨在改革優化車身修復課程的的時效性和實用性,進而,達到優化教學模式,提高學生職業競爭力的目的。
1 理實結合原則——汽車車身修復專業課程設置
1.1 專業培養目標
汽修專業車身修復的培養目標:愛崗敬業、吃苦耐勞、在實習過程中完成小事故車輛鈑金與噴漆工作,擔任輔助技師的助手工作;能夠在一兩年后可獨立維修中等之嚴重的事故車輛的鈑金與噴漆工作;當汽車技術結構與材料發生變化時,能夠依循車輛維修手冊,快速掌握新材料、新技術的維修工藝,自身具備一定性自學能力;具備一定性技術創新與創造的職業能力。
如上述課程目標的培養,必須在課程中以職業為導向的核心設置,基于該專業職業技能所需要的理論與技能為教學重點。為了更好的實現上崗就業的“零距離”,在教學過程中要突出實訓和理論夠用的原則,落實理實一體化教學。
1.2 專業課程開發步驟
在專業課程的開發環節上,應該依循“職業為導向與理實結合”的頂層設計,務實的落實到專業課程的開發環節中,逐步化的培養學生的職業技能,加強學生職業競爭力的提高。其一,通過組織該專業的教師隊伍,合理制定市場企業的課題研究,走向行業的企業中,進行問卷調查、采訪、收集數據等調研工作,依據市場車企發展的實際需要,優化職校該專業課程的現狀,確定職業人才的培養方向。其二,學校組織車身修復領域的專家、職業課程的研究專家、職校專業教師,共同對“車身修復”行業的工作任務、職業能力進行分析,以此設定維修技師的工作項目、任務和職業核心能力培養。其三,由教師與行業專家組成的隊伍,通過專業課程結構與順序的分析與確立,把工作項目、任務、內容有效加入該專業的學習領域的課程。
2 承上啟下原則——優化實驗實訓場地和設備配置
實驗實訓場地與設備的配置,是支撐理實一體化培養的基礎條件,是專業課程理實一體教學效果的重要實現途徑。因此,校內實訓面積、設備類型、數量、性能等方面,是需要重點規劃及配置,保證辦學資源的最大化利用。以下提出幾方面的建設性意見。
第一,依循教學內容,進行合理化配置。例如,車身維修以氣體保護焊和電阻點焊兩種工藝,氣焊與電工電弧焊使用逐步化被替代,因此,配置焊接設備與工位時,以保護焊、點焊為主,其他為輔,保證教學內容與行業技術或工具的吻合,保證技術掌握的實用性。
第二,各類設備與場地,劃分專業的保管區域,運用5S統一管理。
第三,對各種類別的設備與工具,進行三類劃分,通用、專用、常用,而后進行配備。避免辦學資源的浪費,做好精細化的配備工作。
第四,工具與設備的配置,應該以最先進的設備與工具配置。主要原因是為了學生更好的就業過程中,科學化的修復車身損傷。另外,為了便于工具維護與管理,盡可能采取一個廠家采購。
3 2+1教學模式——中職車身修復專業的改革優化
3.1 “2+1”教學模式簡述
“2+1”教學模式:校內兩年學習,校外頂崗企業實習1年。主要實現三個教育目的,其一,從技能學習者轉變一位問題處理者。把校內兩年的理論知識,實際運用驗證準確性,提高已知知識的融會貫通。其二,從實踐操作的過程中,累積大量的工作經驗,提高未來的就業上崗的“零距離”。其三,加快從學生向職業人員的快速轉變,培養學生的團隊協作意識、培養學生的職業綜合能力的發展,也為未來的就業提供基本保障。
3.2 “2+1”教學模式存在的不足性
在2+1實習過程中,部分學生缺乏職業道德與責任心,十分容易出現隨意離職,甚至集體離職的現象,給企業經營造成嚴重的影響。其次,自我定位模糊,容易出現眼高手低的現象,以及吃苦耐勞精神不足,不能有效完成實現崗位的內容。最后,校企雙方合作不夠深度化,企業只當學生以廉價的勞動力使用,加上學生剛剛進入社會,其心理與生理不夠成熟化,自然加劇造成多種負面的實習情緒,嚴重偏離中職2+1模式的預設教育目的。
3.3 “2+1”教學模式基礎上改革優化
中職院校應該積極性與企業展開深度性合作。例如,學校與某車企公司合作,采用訂單式模式運營,校內組建某車企培訓班,學生在校學習專業課程外,還有接受某車企內部培訓課程,第三年全部到某車企參加頂崗實習。該實習過程由某車企高管或認證技師的一對一指導。同時,負責某企業班級教師,定期走向企業中,為學生進行針對性培養,保證所學知識的有效運用與釋疑解惑。同時,職校為車企提供員工的到校培訓,在企業文化與職業精神建設上,為車企提供智力型教育輔助,更好的為該企業創造價值。而院校也真正解決實習期間管理的鞭長莫及的困境,以此通過校企同心,最大化培養高精端職業人才的養成。
另外,在實習過程中加強學生職業道德的建設,通過分段式實習工作的分化,讓學生撰寫實習報告、企業出具鑒定報告,也通過校企雙方在共贏的基礎上,促進企業加強對學生的管理,與院校形成真正相輔相成的深度合作,也有效避免學生的散漫心理與消極工作態度的滋生,才有可能實現職校教育發展的“招的進、留得住、送的出”的人才機制培養,履行中職院校在國家系統中肩負的社會責任與使命。
(作者單位:東莞市汽車技術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