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蓮英
閱讀教學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現代文閱讀更是閱讀教學的關鍵所在。在素質教育的背景下,如何通過閱讀教學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和創新能力是語文教師應該關注的話題。然而縱觀現階段的現代文閱讀教學,教師注重對知識的講解,忽視了學生分析、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致使閱讀教學效率不高,學生提不起閱讀興趣。為此,作為初中語文教師,我們應積極探究有效的教學策略來開展現代文閱讀教學工作,以此來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改善閱讀教學的質量,提升閱讀教學的效率。
閱讀教學是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閱讀也是學生獲取知識重要途徑和方法。然而就目前的閱讀教學來看,閱讀教學模式有待改善,學生的閱讀賞析能力也急需提升。作為初中語文教師,我們應采取有效的教學策略來進行現代文的教學活動,以此來解決現代文閱讀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提高現代文閱讀教學的質量和效率。
1 研讀文本,挖掘情感,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
閱讀的過程,是學生與文本進行對話和交流的過程。語文教材中的文章都是經過精心挑選的文質兼美的美文,文中蘊含著作者豐富的情感。為此,作為初中語文教師,我們在進行現代文閱讀教學時,應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以此來調動學生的情感體驗,引發學生的情感共鳴,激發學生對課文的閱讀興趣。
例如,以朱自清的《背影》為例,這是一篇表達父子情深的散文。在課堂上,我先向學生講解了本課的生字詞,然后讓學生反復閱讀課文內容,使學生對課文內容有一個基本的了解。為了使學生更好地理解文中所表達的真實情感,體會作者對于深沉父愛的表達,我讓學生細讀文本內容,并就第6段“父親”買橘子的過程展開細致的分析:文中對“父親”的動作描述有“蹣跚地走”、“慢慢探身”、“兩手攀著”、“向左微傾”等,作者這樣刻畫“父親”買橘子時的動作,體會出“父親”的年老體弱、身體不便,加上失去親人后內心的無比悲痛之情。學生通過閱讀、分析,也能夠體會到“父親”對兒子的無比關愛,聯想到平時父母對自己的關心和關愛,進而引發情感共鳴。如此,通過引導學生細讀文本內容,使學生于字里行間體會作者所表達的深刻情感,不僅加深了學生對課文內涵的理解,還引發了學生的情感共鳴,激發了學生的閱讀興趣,為閱讀教學工作的順利開展提供了有利的條件。
2 聯系教材,有效設問,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
傳統的現代文閱讀教學,往往是教師拿著課本對學生進行文章段落大意和思想內涵的講解,這種以教師為主導的教學模式忽視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沒有給學生足夠的思考問題和探究問題的空間,不利于學生探究精神和創新能力的培養。為此,作為初中語文教師,我們在進行現代文閱讀教學時應從教材內容出發,設置與之相關的問題,以此來引導學生深入研究文本內容,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
例如,以《大自然的語言》這篇課文為例,這是一篇說明文,作者用優美生動的語言描寫了大自然中的物候現象。在課堂上,我先讓學生通讀課文,向學生講解了本課的生字詞并分析課文的說明順序,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我通過問題教學法來引導學生細致地閱讀課文,并設置了幾個主要問題:1.什么是物候以及物候學?2.物候觀測對農業的重要意義。3.決定物候觀測的因素。4.研究物候學的意義。在問題的引導下,學生對課文進行細致地閱讀,經過討論、分析,從中找到了答案。我也順勢對課文內容進行了整體、細致地分析,并圍繞課文的題目及1-2自然段的語言繼續設問,讓學生思考。如此,通過結合教材內容設置與之相關的問題,來引導學生對課文進行深入、細致地閱讀,使學生在思考、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加深了對課文知識的理解,培養了學生的探究能力。
3 廣泛閱讀,增強儲備,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
要提高現代文閱讀教學的有效性,教師應從培養和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著手開展教學活動。學生閱讀能力的提升,僅僅依靠閱讀課本上的文章是遠遠不夠的。為此,作為初中語文教師,我們應引導學生進行廣泛、大量的課外閱讀,以此來擴充學生的語言知識儲備,增強學生的語言積累,使學生在課外內兼顧的基礎上,不斷提高自身的閱讀水平,增強對文章的領悟能力。
例如,以《藤野先生》這篇課文為例,這是一篇通過描寫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質的文章。在學習了這篇課文后,為了使學生對人物描寫類的文章有更為深刻的認識和把握,我讓學生在課下搜集人物描寫類中突出人物品質描寫的文章來進行閱讀,并讓學生對文中出現的描寫優美的段落或句子進行摘抄,以此來擴充學生的知識儲備。同時,我在課堂上展示了與人物描寫主題相關的文章,讓學生快速閱讀,并分析、概括文章的主旨大意。如此,通過引導學生進行廣泛、大量的閱讀,擴充了學生的知識儲備,增強了學生的知識積累,學生的閱讀水平在廣泛閱讀中也得到了有效的提升,這對提高閱讀教學的有效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總之,在現代文閱讀教學中,教師應從傳統教學模式和應試教育思想的束縛中走出來,從學生的興趣入手,積極探究有效的教學策略來開展現代文閱讀教學工作,為現代文閱讀教學注入生機與活力,使之散發出全新的光彩。
(作者單位:福建省晉江市紫峰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