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彬
高職院校是培養技術人才的主要陣地,有些學校注重培養學生的專業技能,但卻忽視了專業精神的培養,而工匠精神就是典型且重要的專業精神。因此高職院校應盡快轉變以技能為核心的教育觀念,培養學生的工匠精神,將工匠精神的培養融入教育教學。本文分析了工匠精神的內涵和意義,并提出了培養工匠精神的幾點建議。
1 何為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有豐富的內涵,首先,要不斷改進,盡力而為,夜以繼日的勤奮、認真、負責,不怕麻煩,努力把產品做得更好;其次,保持專注,在生產中保證每一種產品的質量,實行嚴格的檢驗標準。第三,繼續創新和完善產品和服務;第四,不要抱怨,應當心存感激。工匠精神的目標是創造行業中最好的產品,這是其他同行無法比擬的。
英國鐘表匠約翰·哈里森經過7年的努力和無數次改進,已經42歲的他終于在1735年制造出了震驚科學界的第一臺航海鐘H1,其測量經度的精準性在之后的航海測試中也得到了證明。然而,哈里森卻沒有滿足,他要制作出一臺更加精確實用的H2。在制作H2時,哈里森出現了一次重大失誤,他果斷放棄了原有設計,重新計劃制作H3,這花費了他整整19年。哈里森終于成功制作出H3,但他卻又不對其體積過大不滿意。經過努力,他終于發現小型高頻振子才是避免環境影響的最佳方法。當時已是66歲的他再次制作出直徑僅13厘米的懷表H4,這塊懷表獲得了英國經度委員會的高度認可。誰知他仍然不滿足,又開始了H5的研究。1769年,哈里森在79歲高齡時終于造出了H5,當時的喬治二世國王親自佩戴H5進行航海測試,誤差僅在8秒以內。如此精確,震驚科學界,讓人瞠目結舌。作為鐘表匠,哈里森一生只造了5塊表。面對旁人的不解,哈里森說:“我是木工出身的鐘表匠,深知‘慢工出細品的道理,匠人的品格只能是精益求精,力求完美。”
工匠一定要熟悉自己,熟悉行業,這種認識也包含著一種沉靜,因為這個世界變化太快,每個人難免不受功利心的影響,但沉靜的工匠卻可以心平氣和,面對外界的誘惑,面對好與壞。
2 技工院校為什么要把工匠精神放在極其重要的地位
在當今社會,大多數人心浮氣躁,追求更低的要求、更快的收益、更少的投入、更短的周期,從而忽略了產品品質的靈魂。從1%到99%和從99%到99.99%的概念是不同的。
在這個快速發展的時代,中國的經濟發展進入了一個新的常態。實施“一帶一路”戰略需要“發揚工匠精神,提高技能”,一個新的中國品牌需要大量有知識、有技能、有創新精神的工匠。技能的偉大已經成為這個時代的主流時尚。
因此技工院校要把工匠精神放在極其重要的地位,針對包括教師和學生在內的所有人。
3 工匠精神落實到技工院校德育教育中
3.1 較真學生與認真老師相結合
技校階段的學生,常常有很強的獨立意識,也希望得到別人的認可,他們會通過對某件事情的堅持來表達自己的意愿。他們往往有自己的見解,不愿意隨波逐流,這是值得肯定的。學習就是一個不斷探索的過程,現在的課程和考試也更注重學生的發散思維,作為教師,首先,我們不能因為學生比較“另類”,就將他“一棒子打死”,而需要用更多的耐心、淵博的知識,深入問題的背后,幫助他們解決困惑。其次,如果作為一名教師在平時對自己沒有嚴格的要求,從長遠來看,會讓學生覺得工作只能養家糊口,而不是孜孜不倦,一絲不茍。因此,加強教師培訓應是重中之重。學校應安排加強對教師的培訓,包括理論知識培訓、專業培訓和技術培訓等,充分調動教師專業積極性。
3.2 教師的教學理念和現實實際案例教育相結合
在現代社會,為什么有這么多高質量和有創意的產品?它源自老一輩工匠追求卓越的精神,這種精神不是想當然的,而是由勤奮的思考和勤奮的雙手創造出來的。以世界著名品牌保時捷為例,老技工的技術結合了傳統工匠的精神,創造了保時捷獨特的品質,這是保時捷自1930年以來的核心競爭力。在技工院校中,教師的教學理念應和現實實際案例教育相結合,只有高水平的雙師教師才能培養出優秀的技術人才,才能在提升工匠精神的道路上走得更遠更廣。
3.3 實際操作、理論知識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相結合
學校的德育教育是擺在重要地位的,也是當前形勢的需要,德育體現了工匠精神的諸多方面。教師在日常工作中的教育,應該有計劃,有針對性地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德育教育是高職院校的一門特殊課程,也是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學生在課外有良好的職業技能,對他們進行德育教育,無論是對他們在校的學習,還是對他們畢業后的工作,都具有指導意義。
4 總結
堅持不懈的工匠精神不是飛躍,而是不斷的追求和完善。如今,德國產品銷往世界各地,成為質量和信譽的代名詞。但在德國剛剛進入工業化的早期時代,為追求效率和利潤,許多企業本著工匠精神,放棄了傳統的復制,模仿其他發達國家,最終對德國工業造成嚴重后果。從那時起,德國每年都制定好幾個高質量的工業標準,創造了大量的“偉大的鄉村工匠”。
(作者單位:江蘇省常州技師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