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輝 周曉瑩 尹修才


【摘 要】目的:對十二指腸鏡聯合腹腔鏡治療膽囊、膽總管結石的臨床效果進行分析。方法:將本院2005年8月至2015年8月收治的43例膽囊、膽總管結石患者作為對照組,給予傳統膽囊切除術+膽總管切開取石術進行治療,另選取同一時期本院收治的43例膽囊、膽總管結石患者作為研究組,給予內鏡胰膽管造影(ERCP)+十二指腸乳頭括約肌切開(EST)+膽總管取石術+腹腔鏡膽囊切除術(LC)進行治療,對其治療效果進行分析。結果:1)研究組患者出血量、住院時間比對照組患者少,數據差異顯著(P<0.05);對照組患者手術時間比研究組患者少,數據差異顯著(P<0.05)。2)研究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率16.3%低于對照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率39.4%,數據差異顯著(P<0.05)。結論:雙鏡聯合治療膽囊合并膽總管結石療效可靠,符合微創外科的發展方向,是目前治療此類疾病的最佳選擇,特別適用于老年、體質較弱的患者。
【關鍵詞】 十二指腸鏡;腹腔鏡;膽囊;膽總管結石;臨床效果
膽囊結石合并膽總管結石是臨床常見疾病,其發病率高達10%~30%。以往對于基層醫院而言,開腹手術行膽囊切除+膽總管切開取石、T管引流術是唯一的 選擇。自從腹腔鏡、膽道鏡、十二指腸鏡應用于臨床以來,該病的治療方法呈現多樣化[12],從術前、術中及術后ERCP到腹腔鏡膽總管探查等(LCBDE)。在本次研究中給予膽囊、膽總管結石患者實施十二指腸鏡聯合腹腔鏡治療,并對其治療效果進行分析,詳情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研究資料
將本院2005年8月至2015年8月收治的43例膽囊、膽總管結石患者作為對照組,另選取同一時期本院收治的43例膽囊、膽總管結石患者作為研究組。對照組43例,男20例,女23例;年齡48~75歲,平均年齡(61.5±7.8)歲;其中合并急性胰腺炎15例,有糖尿病病史8例,高血壓病20例;膽總管結石直徑0.5~2cm,其中單發膽總管結石18例,多發膽總管結石25例。研究組43例,男21例,女22例;年齡48~74歲,平均年齡(61.0±7.5)歲;其中合并急性胰腺炎14例,有糖尿病病史7例,高血壓病22例;膽總管結石直徑0.5~2cm,其中單發膽總管結石17例,多發膽總管結石26例。兩組患者的基本資料對比,無統計學差異(P>0.05),可比較。
1.2 方法
1.2.1 對照組 給予本組患者傳統開腹膽囊切除+膽總管切開取石術進行治療。患者實施全身麻醉,在腹部做切口,以順行將膽囊切除,然后切開膽總管,在取石時可使用不同型號的取石鉗,把結石取出之后對膽總管進行徹底的沖洗,在引流膽汁時使用T管。在術后進行抗炎癥治療,術后1周拆線,在術后4~8周經T管造影確定沒有殘留結石后將T管拔出。
1.2.2 研究組 給予本組患者ERCP+EST+膽總管取石術+LC進行治療。經十二指腸腸鏡在十二指腸乳頭進行逆行插管,實施逆行性單管造影,確定膽道與結石的情況,然后實施EST,在取石時使用取石網,取石后再次進行造影,確認沒有殘余結石之后,將鼻膽管引流膽汁(ENBD)置入膽總管內,針對結石較大取石困難的患者來說留置膽管支架。在治療后監測患者生命體征的變化,當淀粉酶指標沒有異常變化時在術后3~5d實施三孔法腹腔鏡膽囊切除術。
1.3 觀察指標
1)比較兩組患者出血量、住院時間及手術時間。2)比較兩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率。
1.4 統計學分析
本次研究數據經過SPSS 19.0軟件進行處理,用率表示計數資料,(±s)來代表計量資料,分別進行χ2和t檢驗,當檢驗結果為P<0.05時,則表示數據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出血量、住院時間及手術時間的比較
由下表1可知研究組患者出血量、住院時間比對照組患者少,數據差異顯著(P<0.05);對照組患者手術時間比研究組患者少,數據差異顯著(P<0.05)。
2.2 兩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率的比較
由下表2可知研究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率16.3%低于對照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率39.4%,數據差異顯著(P<0.05)。
3 討論
膽囊、膽總管結石是臨床常見且多發的一種疾病,病情雖然比較短,但是腹痛、發熱癥狀較為顯著,極易發生膽石性胰腺炎等[34]。臨床治療膽囊、膽總管結石傳統的治療方法是膽囊切除術+膽道切開探查+T管引流術。伴隨著醫學技術不斷的發展提升,微創技術發展越來越成熟,且得到了臨床與患者的認可[5]。
本次研究證實,十二指腸鏡聯合腹腔鏡治療膽囊、膽總管結石的臨床效果較為理想,且具有較高的安全性,縮短了患者的住院時間,利于患者的預后。傳統開腹手術出血量比較多,增加了術后發生并發癥的幾率,再加上T管引流放置的時間比較長,增加了發生膽漏的幾率,進而增加了住院時間。開腹手術取石效果并不是很理想主要是因為在取石時并不是直視進行。通過此次研究發現,十二指腸鏡聯合腹腔鏡治療膽囊、膽總管結石雖然出血量少、住院時間短但是手術時間卻比較長主要是因為十二指腸乳頭位置變異、十二指腸乳頭周圍結構異常等。
在臨床中雙鏡聯合治療膽囊、膽總管結石的主要術式以ERCP+EST后LC為主,ERCP可精準地掌握膽總管結石大小、數目及部位,針對結石比較大的患者可以實施開腹手術。另外,ERCP也明確了膽囊管、膽總管及肝總管之間的關系,降低了在LC過程中對膽道損傷的程度,即使ERCP成功后LC失敗,改行開腹膽囊切除術,也避免了膽總管切開探查術。在確認RECP無相關并發癥后應盡早行LC手術。
總之,雙鏡聯合治療膽囊合并膽總管結石療效可靠,符合微創外科的發展方向,是目前治療此類疾病的最佳選擇,特別適用于老年、體質較弱的患者。
參考文獻
[1] 周政,黃志剛,王光明,等.十二指腸鏡聯合腹腔鏡治療膽囊和膽總管結石的臨床分析[J].安徽醫藥,2016,20(10):19021904.
[2] 張強.探討十二指腸鏡聯合腹腔鏡治療膽囊膽管結石的優越性[J].數理醫藥學雜志,2016,29(04):499500.
[3] 方海星,邵錦暉,袁年勇,等.十二指腸鏡聯合腹腔鏡治療膽囊結石合并膽總管結石的臨床研究[J].浙江醫學,2015,37(08):682684,688.
[4] 李金亭,馬靜.多鏡聯合治療膽囊并膽總管結石與開腹手術的護理比較[J].護士進修雜志,2015,15(09):826828.
[5] 李秀軍,李文曉,高若輝,等.腹腔鏡聯合十二指腸鏡治療膽囊結石合并膽總管結石的體會[J].中國現代普通外科進展,2015,18(01):58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