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玉元 王洪嬌 譚辰熙 周潔信 李逸足 韓國超 關金慧


【摘 要】目的:分析經顱多普勒超聲發泡試驗在青年隱源性卒中病因診斷中價值,探索早期預警指標。方法:自2017年12月至2018年10月在本院倫理委員會批準下,按照納入與排除標準將本院收治的50例青年隱源性卒中患者作為研究對象,納入項目之中。應用經顱多普勒檢測左側大腦中動脈,根據發泡試驗將其分為陽性組與陰性組,觀察兩組發生率、分布特征、臨床特征。結果:研究對象均完成試驗,經檢驗TCD(+)者30例(60%),(-)者20例(40%)。兩組之間的基本資料比較,與陰性組比較,陽性組在高血壓、高脂血癥、吸煙以及無誘因中所占比例變化明顯,在皮層/皮層下區域、深部灰質區域血管影像區比例所有所變化,差異具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經顱多普勒超聲發泡試驗可用于青年隱源性卒中診斷之中,陽性病灶多位于皮層或皮層下區域,具有重要臨床價值。
【關鍵詞】 隱源性卒中;青年;經顱多普勒超聲發泡試驗;病因診斷
腦卒中是常見神經內科疾患之一,以其發病率、致殘率、復發率均呈現高發趨勢而成為影響我國居民健康的疾病[1]。黑龍江省屬于腦卒中高發地區,給患者及其家庭帶來沉重的經濟及精神負擔,同時,一部分經過全面篩查仍不能明確病因的缺血性卒中,即隱源性卒中則在青年人群漸趨高發[2],但其預警指標尚不清楚,給社會帶來較大較大影響,因此,本研究基于青年隱源性卒中病因如何進行早期診斷、早期干預這一命題展開思考,將經顱多普勒超聲發泡試驗檢查引入青年隱源性卒中病因診斷和早期預警的研究之中,以期探索早期預警指標,裨益臨床。
1 對象及方法
1.1 研究對象
納入標準:1)年齡:18~44歲;2)依據國際類肝素藥物治療急性缺血性卒中試驗分型診斷為隱源性卒中者;3)患者或者患者家屬知曉研究內容,簽署知情同意書。
排除標準:1)有其他嚴重心臟疾患者如閉塞不伴房顫、嚴重心臟瓣膜病變等;2)有其他原因導致的卒中者;3)有責任病灶相關的大動脈粥樣硬化狹窄者;4)有藥物或者酒精依賴史者;5)有嚴重精神疾患,拒絕或不能配合完成發泡試驗者。
自2017年12月至2018年10月在本院倫理委員會批準下,按照上述標準將本院收治的50例青年隱源性卒中患者作為研究對象,納入研究之中。
1.2 研究方法
應用經顱多普勒檢測左側大腦中動脈。自制微泡造影劑是9mL等滲生理鹽水、1mL無菌空氣及1滴患者的血液,被2個20mL注射器通過三通管混合30次后,于左側肘靜脈快速團注。分別在平靜呼吸狀態下及持續10秒的Valsalva動作開始前5秒注射造影劑。同時觀察并記錄40秒內微氣泡信號[3]。每次檢查需要至少間隔3分鐘。
1.3 診斷標準
發泡試驗結果分級:0級:無微泡(陰性結果);1級:1~10個微泡;2級:大于10個微泡,小于等于25個微泡;3級:大于25個微泡,簾狀(雨狀的微泡)。
診斷標準[4]:左心房內無微泡為(-),有微泡為(+),即RLS。
1.4 質量控制
在設計階段盡可能保證整個研究的科學性及可行性,而在進行研究前,對于課題相關人員組織召開課題研討會,再次進行課題研究目的及意義宣講的同時,對試驗內容及檢查方法進行再次培訓,研究團隊成員均熟悉掌握TOAST分型標準。已取得患者配合,在進入研究前,需對每1份檢查報告進行審核,資料完整者方可進行分析。
1.5 統計學方法與措施
通過Excel建立數據庫,對所有數據進行錄入,而后采用SPSS 17.0對所有數據進行統計學出來與分析,根據數據類型采用不同的統計學方法。計數資料用%表示,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用(±s)表示,采用t檢驗;多組間均值的兩兩比較采用LSD法。并進行相關性分析,若P<0.05則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一般資料比較
所有研究對象中男41例,女9例;年齡:21~44歲,平均(33.2±1.4)歲。研究對象均完成試驗,經檢驗TCD(+)者30例(60%),(-)者20例(40%)。兩組之間的基本資料比較,與陰性組比較,陽性組在高血壓、高脂血癥、吸煙以及無誘因中所占比例變化明顯,差異具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血管影像區分布比較
與陰性組比較,陽性組在前循環、后循環、前聯合后循環、大腦前動脈、后動脈以及椎基底動脈的血管影像區比例所有所變化,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結果見表2。
2.3 不同部位影像區比較
與陰性組比較,陽性組在皮層/皮層下區域、深部灰質區域血管影像區比例所有所變化,差異具統計學意義(P<0.05)。結果見表3。
3 討論
現今臨床對于隱源性卒中的檢測方法多應用經胸超聲心動圖、TCD發泡試驗、MRI等,但超聲技術作為目前最常用的檢測方法,臨床應用受到操作風險高或價格昂貴等因素限制,較難作為常規檢測方法[5]。已有研究指出:TCD發泡試驗與經胸超聲心動圖兩種無創性檢測方法,以其較好地檢測出隱源性腦卒中陽性患者而漸趨應用于臨床[6]。而TCD發泡試驗屬于新興起的隱源性腦卒中檢查方法,對于到腦微栓子信號的特異性可高達93%[7],從而對于腦卒中的病因、早期預防疾病、復發危險因素評估及治療指導具有重要意義,但需要指出的是,近幾年TCD發泡試驗雖然發展迅速,但對栓子的大小、數量及特征與血管狹窄程度和缺血性血管疾病的關系尚不清晰[89]。
有鑒于此,本研究自2018年1月至2018年8月按照納入與排除標準將本院收治的50例青年隱源性卒中患者作為研究對象,納入項目之中。應用經顱多普勒檢測左側大腦中動脈,根據發泡試驗將其分為陽性組與陰性組,觀察兩組發生率、分布特征、臨床特征。研究發現,TCD發泡試驗檢測陽性率較高,達到60%,有望以其無創優勢替代金標準成為臨床檢測方式;進一步對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進行分析發現,與陰性組比較,陽性組在高血壓、高脂血癥、吸煙以及無誘因中所占比例變化明顯,差異具統計學意義(P<0.05),可見,隱源性腦卒中患者的病因多與高血壓、高脂血癥及吸煙有關,影像檢查發現兩組患者的梗死與血管分布并無明顯的差異,這說明血管源性因素是TCD陽性與陰性卒中的危險因素,而進一步對于這些血管的分布部位研究發現,陽性患者發病部位多位于皮層/皮層下區域,而陰性患者多位于深部灰質區域,具有明顯差異性,提示在腦卒中病例中心源性因素比例較大。
綜上可見,經顱多普勒超聲發泡試驗可用于青年隱源性卒中診斷之中,陽性病灶多位于皮層或皮層下區域,具有重要臨床價值。但由于研究的時間及精力有限,本項目對TCD發泡的檢查機制及隱源性卒中的發病原因等方面并無深入研究。
參考文獻
[1] 唐舒錦,范玉華,陳紅兵,等.伴右向左分流的隱源性缺血性卒中的臨床和影像學特征[J].中國神經精神疾病雜志,2016,42(05):267271.
[2] 張明明,賈化平,梁會澤,等.聯合應用頸動脈超聲及經顱多普勒超聲對缺血性腦卒中的診斷價值[J].中國超聲醫學雜志,2015,31(03):197200.
[3] 張澤進.經顱多普勒超聲對腦動靜脈脈搏波檢測方法的臨床價值評價[J].實用醫學雜志,2015,31(13):21432145.
[4] 何奕濤,蔡智立,曾思琳,等.經顱多普勒超聲輔助巴曲酶治療對預防進展性缺血性腦卒中作用的多因素分析[J].廣東醫學,2017,38(10):15281530.
[5] Onatsu J,Taina M,Mustonen P,et al.Soluble urokinasetype plasminogen activator receptor predicts allcauae 5year mortality in ischemic stroke and TIA[J].In Vivo,2017,31(03):381386.
[6] 郝曉雪,王娜,王麗華.經顱多普勒超聲微栓子監測與頸動脈狹窄關系的研究進展[J].中國腦血管病雜志,2016,13(11):614617.
[7] Dziadkowiak E,ChojdakLukasiewicz J,Guzihski M,et al.The usefulness of the TOAST classification and prognostic significance of pyramidal symptoms during the acute phase of cerebellar ischemic stroke[J].Cerebellum,2016,15(02):159164.
[8] 姜建東,莊愛霞,戚玉娟,等.TCD發泡試驗陽性的隱源性卒中臨床分析[J].腦與神經疾病雜志,2017,25(02):7982.
[9] 陳敏,潘慶敏,嚴潔,等.經顱多普勒超聲發泡試驗在卵圓孔未閉導致隱源性腦卒中患者中的應用[J].心腦血管病防治,2016,16(05):3933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