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天夏
[摘 要]音樂教育是我國中小學基礎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環,是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健康成長的必要保障。而教師是學生學習生涯的領路人,教師教學水平的高低直接影響學生所受教育層次的深淺,并且對學生未來的發展也有著極為深遠的影響。我國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2011年版)中提出:“……要學生有感受,首先教師要有感受;要學生能體驗,首先教師要能體驗;要學生動情,首先教師要動情。”[1]因此,教師的業務能力是決定教師教學質量的重要因素,通過對音樂教師業務水平的了解,便可窺探現今中小學音樂教育發展的具體情況。筆者以第八屆遼寧省中小學音樂教師基本功比賽為切入點,對遼寧省各縣市代表教師在比賽中所呈現的業務水平進行實地取證,并深入調查研究,從而對遼寧省中小學音樂教育的發展現狀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認識。從整體上看,參賽教師在技能技巧、音樂表現力,以及音樂綜合素質等方面較之以往都有了長足的進步和發展,體現出遼寧省中小學音樂教育水平的不斷提高。但是,雖然進步可觀,然而在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儲備上的缺陷以及對于民族音樂文化傳承的缺失和創新與創造能力的短板等問題的存在同樣不容小覷。在音樂教育教學中,教師擁有全面的、高質量的業務能力,無疑對音樂教學有著積極的促進作用,使得學生能夠從中獲得正規的、系統的訓練,令其少走彎路乃至不走彎路,促使音樂教育的發展進入一個良性循環。相應的,音樂教師業務能力的缺失,同樣會造成學生音樂學習和音樂能力發展的缺失,如若長此以往不思變革,對我國音樂教育教學發展的進程有著不可估量的嚴重影響。因此,筆者就目前遼寧省各縣市中小學音樂教師業務水平中所普遍存在的一些問題和現象進行闡述和剖析,希望能夠借此為中小學音樂教育的發展盡一份綿薄之力。
[關鍵詞]遼寧省;中小學;音樂教師;業務水平
[中圖分類號]G613.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7-2233(2019)04-0084-04
自2001年以來,我國教育部即定期組織“全國中小學音樂教師基本功比賽”的活動,以期通過比賽的形式直觀地呈現出音樂教師在技能技巧、音樂知識、思想理論等方面的業務水平,并實時反映中小學音樂教育的發展現狀。第八屆遼寧省中小學音樂教師基本功比賽是遼寧省音樂教育領域最高水平的賽事之一,由各縣市層層選拔脫穎而出的參賽教師基本可以代表全省音樂教師的業務水平。因此,筆者以此次大賽為切入點,實地調查研究取證,力求所舉例證的真實性與可靠性,從而保證調查報告的公正科學。音樂教師不僅要滿足學校的需要,更要滿足時代的需求。這就要求教師從音樂技能到音樂理念都要全面發展,不能出現短板,更不能停留在傳統的“知識本位”“學科本位”的教學思想和照本宣科的教學模式中。音樂教師要在“以人為本”的新型教學理念中緊跟時代潮流,才能適應新時代對音樂教育和學生對音樂教育的需求。筆者通過對這次比賽的調查研究,了解到目前遼寧省中小學音樂教師業務水平的具體情況,從宏觀的角度總結了參賽音樂教師所普遍需要提升的三個方面,也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現今遼寧省中小學音樂教育領域或多或少存在的問題。第一,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與音樂審美能力的培養仍有較大提升空間;第二,缺少民族音樂文化的傳承;第三,音樂創新和創造能力的缺乏。筆者從以上三點著手剖析,在闡明其利害關系的基礎上,盡可能地將三者在音樂教育中的重要地位進行簡明的闡述。
一、“審美”與“雙基”的均衡發展
“對于構成音樂表現手段的音樂知識、技能的學習、掌握,是音樂審美體驗、藝術表達和文化認知的基礎,只有學習和掌握了一定的音樂知識和音樂表現技能,才能聽懂音樂,感受音樂,才能更好地理解音樂的內涵,才能談得上運用音樂語言表達自己的感情。”[2]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在堅持以審美為核心的課程基本理念的基礎上,同樣要對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培養給予重視。倡導在“雙基”的支持下使學生獲得審美體驗。音樂中的審美體驗為學生審美觀和想象力的發展提供了廣闊的空間,“雙基”的學習則為審美創造的施展提供了扎實的平臺,只有對音樂表現技能技巧的運用如臂指使,才能自如地通過審美體驗真正感受音樂的內涵。由此可見,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是支撐音樂教育的基石和音樂學習的根本保證,缺少“雙基”的音樂教育好似空中樓閣,而所謂的審美與創造也都是鏡花水月,根本無從施展。筆者通過對參賽音樂教師的調查研究發現,雖然就以往而言,音樂教師的業務水平有了顯著的提升,但是所存在的問題同樣明顯。從對音樂技能的掌握、音樂表現力的運用、音樂情感的處理等方面入手,筆者發現,在參賽音樂教師中,有15%的教師對于音樂技能的掌握仍處于一種“初學者”的程度,在技能技巧、識譜、背譜等基礎能力上力有不逮,頻頻出現錯漏、遺忘的現象;而50%左右的教師能夠勉強駕馭其選擇曲目所需音樂技巧的難易程度,保證整體的完整性,但是,在對音樂的表現力、音樂情感處理等方面的表達幾近于無,只能顧及技能技巧的一方面;在余下35%的音樂教師中,有25%的教師在技能技巧方面能夠勝任曲目演奏,并且在音樂表現與音樂情感上也有部分處理,而只有10%左右的音樂教師不僅能夠妥善完成所選音樂作品,同時在對音樂把控處理上的掌握也恰如其分。引用蘇聯著名的教育理論家瓦·阿·蘇霍姆林斯基的一句話:“能力、志向、才干的培養問題,沒有教師的個性對學生個性的直接影響,是不可能實際解決的。能力只能由能力來培養,志向只能由志向來培養,才干也只能由才干來培養。”[3]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典范,其所擁有的素質、能力、偏向、思維方式等都會成為學生模仿的主角,故而音樂教師業務能力的發展現狀必將通過音樂教育教學過程反映到學生身上,從而映射出當下全省中小學音樂教育領域發展的具體情況。就筆者調查研究所得數據而言,目前省內中小學音樂教育在審美教育和音樂技能技巧方面仍應夯實基礎,教師切莫好高騖遠,一味地追求教學成績而無視學生的實際水平和情感體驗,在曲目的篇幅和難易程度上大做文章的想法是不可取的。不僅無法在短期內達到教學目的,反而會受到心理、年齡等因素的制約,導致學生產生畏難和厭學情緒。也違背了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中以審美為核心,希望學生能夠從音樂中發現美、感受美、鑒賞美、創造美的初衷。因此,在中小學音樂教育中,“雙基”與審美的培養要雙管齊下,絕不能顧此失彼,“一條腿走路”。
與創新相比,創造則更多地在扎實的理論基礎和審美導向的支撐下“無中生有”,創造出符合社會價值觀并受到所屬地文化和亞文化認同的產物。當然,對于中小學音樂教育中的音樂創造而言,筆者并不同意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賴所持有的“大創造力”的說法,他認為只有影響了社會變革的進程的創造才能被稱為“有創造力的”,這種觀點也不適用于當今我國中小學音樂教育的教育理念。對于基礎教育而言,我國的音樂教育不是為了培養音樂家,而是為了培養全面發展的高素質人才。音樂創造力也不是只有天賦絕佳的人才能夠擁有,相反,音樂教育的存在就是為了引導每個學生的創造能力得到發揮。因此,對于音樂創造力的培養應該與“雙基”“審美”“民族音樂文化”一起列上日程。但是,經過統計,此次參賽音樂教師在對曲目的選擇中,出自19世紀中葉以前的作品有60%,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的作品有40%,當代新型音樂作品無跡可尋。音樂教師大多仍停留于傳統的曲目作品,根據當地民歌改編的樂曲或自行編創的小曲無人涉獵。通過統計調查,不難發現,從音樂教師的選擇中反映出一個嚴峻的現象,即在音樂的創新創作方面是遼寧省中小學音樂教育發展的薄弱環節,至今仍未取得較大突破。中小學時期,正是學生身心發展的關鍵時期,學生在這一階段內的思維方式會對以后的思維定式產生深遠影響,并左右其審美觀和價值觀的取向。教師的本職工作就是與學生隨著年齡的增長而日益消退的音樂潛能做抗爭,大力促進學生想象力的發揮和創造力的培養,使學生的發散性思維得到鍛煉,才是音樂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貝多芬說過“音樂應當使人的精神迸發出火花”,音樂教師應對學生“精神的火花”加以正確引導,使其終成可以燎原之勢。因此,在中小學階段大力培養創新創造能力,鼓勵學生進行音樂創造,為音樂教育的發展指明一條康莊大道,在批判中進步,在推陳中出新,才是我國音樂教育發展的真諦。
結?語
自改革開放以來,遼寧省中小學音樂教育的發展便一直在路上,時至今日已經有了長足的進步與豐碩的成果。但是,就目前教育的現狀來看,所存在的問題依然值得引起我們的重視。筆者以第八屆遼寧省中小學音樂教師基本功比賽中音樂教師的業務水平為切入點,以小見大,對現今遼寧省中小學音樂教育中所存在的部分現象及問題進行闡述和剖析。筆者認為,全體中小學音樂教師都應該立足于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的基本目標,始終堅持以審美為核心,以“雙基”為動力,使得音樂教育在適應學生學習能力的基礎上,最大限度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樹立自信心,培養正確的審美觀、價值觀。音樂教師要緊跟時代潮流,勇于探索,大膽創新,并堅持以人為本,以學生為本位,因材施教,以期在恰當的時機正確引導學生創造力的發揮,塑造出個性鮮明的主體。同時,在教學過程中要有意識地引入民族、地區特色音樂文化,將民族音樂作品和素材加入音樂教材的作品庫,并從中挑選學生耳熟能詳、膾炙人口的樂曲,不僅能夠拉近學生與音樂之間的距離,而且可以增強學生對民族音樂文化的認同感和歸屬感。中小學時期是學生學習音樂的關鍵時期,這一時期的音樂教育對學生的未來發展有著深遠影響,因此音樂教師一定要把握好音樂教學的風向標,查漏補缺,及時自省,不斷地根據學生的學習狀態調整教學方法,以期達到理想的教學目的,使音樂教育的發展始終符合社會的需要,符合時代的需求。
注釋:
[1]教育部·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02):88.
[2]教育部·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02):91.
[3]B.A.蘇霍姆林斯基,周莫等譯.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1:23.
[4]教育部·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02):80.
[5]呂叔湘,丁聲樹.現代漢語詞典(第6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2:198.
(責任編輯:劉露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