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雅璇
【摘要】本文以敦煌莫高窟112窟“反彈琵琶”飛天樂舞圖像為線索,通過對唐代及唐代以前出現的琵琶種類,材質,大小,彈奏技法以及琵琶演奏者,得出猜想:“反彈琵琶”是真實存在于唐代的實際演奏中而非表演道具。
【關鍵詞】反彈琵琶;龜茲;材質;技巧
【中圖分類號】J632?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唐代是琵琶發展的高峰期。許多著名詩詞皆反映了琵琶在唐代宮廷及社會生活中的重要性。最常見如白居易《琵琶行》“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抑或是其“四弦千遍語,一曲萬重情”。在民間變文《持世菩薩》第二卷有“琵琶弦上,韻合春鶯;簫笛管中,聲吟鳴風。杖敲羯鼓,如拋碎玉于盤中;手弄秦箏,似排雁于弦上。輕輕絲竹,太常之美韻莫借。浩浩喝歌,胡部之豈能比對……天各施于六律,人人調五音。”以上皆可見琵琶在表達個人情感和佛教思想和儀式的推廣上具有巨大的作用。
“反彈琵琶”為出現于敦煌莫高窟112窟墻壁的樂舞圖像《伎樂圖》。根據畫面的直觀性并結合唐代樂舞表演可見,畫面中“反彈琵琶”給予了觀者深刻的印象:女妓在展現“反彈”絕技時,神態舒展,身段怡然自得,表現出了“飛天”的美感和崇高性。而關于“反彈琵琶”是否真實存在這個問題,引起了諸多爭議。據2013年李云集《“反彈琵琶”并非“反彈”——敦煌莫高窟“反彈琵琶”圖像探微》觀點,根據圖像學角度,質疑了“反彈”一說,認為琵琶在此是作為一種增添舞蹈魅力的舞蹈道具使用。筆者將通過琵琶的種類、材質、大小、彈奏技法、琵琶演奏者,提出新的猜想“反彈琵琶”是真實存在于唐代的實際演奏中而非表演道具。
一、在材質上的可能性
縱觀琵琶的歷史發展脈絡,琵琶從“秦琵琶”,發展到唐代由印度傳入,以四弦“曲項琵琶”為代表,在宮廷和民間的廣泛應用。其形制為梨形,四弦四柱。以“四弦”琵琶為代表而言,根據我們所知,琵琶聲音的好壞,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木材的質地。于是,其多采用檀木,紅木,甚至石頭作為制琴的原始材料。于是在材料的質地方面,已經加重了演奏者的負擔。而唐代后期,由于琵琶的形狀和重量帶給演奏者的巨大負擔以及演奏技巧的日新月異和復雜化,“四弦琵琶”的形制開始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短頸變長,“橫抱”變為“斜抱”等,皆減輕了彈奏著的負擔。而由此可見,琵琶形制的改變,源頭在于演奏是否便利。
譚盾曾在《敦煌遺音》中試圖重現“反彈琵琶”的夢幻場景。而對于現代琵琶的形制來講,音樂家根本不可能將過于沉重的琵琶背在身后,更不用說“演奏”。譚盾在研究壁畫的過程中,考慮到了材質的問題,于是,他從民間搜羅到一只大型的葫蘆,與眾多人共同研制出了僅重450克的“琵琶”,從而使音樂家可以邊舞邊奏,實現了“反彈琵琶”的精彩重現。
既然現代可以實現反彈琵琶的“重現”,則意味著材質的改變對于演奏形式具有極大的改造作用。當時出現的琵琶遠遠不止于“五弦”或“四弦”琵琶。“南音琵琶”的出現為敦煌莫高窟112窟墻壁的樂舞圖像《伎樂圖》中所出現的“反彈琵琶”,提供了極大的可能性。“南音琵琶整體形制呈梨形、琴頭部向后傾斜與琴身成135度鈍角,山口高、琴頸較窄、細頸曲項,琴腹部寬扁,面板兩側有兩個鳳眼、復手寬大,四相九品 或四相十品,琴身全長約96厘米,最寬處約33厘米, 有效線長71厘米,重量約為1.5公斤。”1.5公斤的重量相對于一般的曲項琵琶而言,更能夠滿足樂舞表演時所要求的的女妓身高與所能承受的重量,很好的解決了其重量的問題。
二、在演奏者上的可能性
根據“反彈琵琶”的圖像可見,女妓位于畫面的正中央,即祭壇的正下方,眾星捧月般,在眾多樂器中邊奏邊舞。并且,從圖像的精美程度和眾多樂器形制可以推斷,該表演可能出現在唐朝宮廷的交流表演場所。由此可見,定非普通的樂人,應具備高超的演奏技巧。在形象上,衣著主要是飛舞在空中的條紋狀絲帶,面相行為等明顯有著西域民族的特征。
季羨林先生曾認為,龜茲是古印度、希臘-羅馬、波斯、漢唐文明在世界上唯一交匯的地方。眾所周知,唐朝對西域音樂的開放性政策,體現了唐王朝對國家、民族文化的自信心。“城頭山雞鳴角角,洛陽家家學胡樂。”王建《涼州行》)這是一個“外來音樂”盛行的時代。唐朝社會各階層普遍喜愛音樂、歌舞成為一種時代風尚。這一時期,中外文化交流層出不窮。所以,可以認為“反彈琵琶”壁畫上的表演者不為中原人。
龜茲人擅長音樂,體型高大,自幼能歌善舞,早已可以適應不同樂器不同形式的演奏方法。所以,“反彈琵琶”極有可能是真實存在的。
三、在演奏技巧上的可能性
“反彈琵琶”在歷史中存在的可能性,在演奏技法的難易程度上可以提供極大的證明猜想。其一,以“四弦”琵琶為代表而言,其最初演奏時用撥子彈奏,由于隨著時代發展和人們的實際操作需要,“手彈”逐漸取代了“撥子彈奏。”《新唐書·禮樂志十一》證實了這一說法“五弦,如琵琶而小,北國所出,舊以木撥彈,樂工裴神符初以手彈,太宗悅甚,后人習為搊琵琶。”在敦煌莫高窟112窟“反彈琵琶”飛天樂舞圖中,可清晰可見女妓在“手彈”技巧上的爐火純青,增加了“反彈”技巧的便利性。
其二,反彈琵琶壁畫出現在唐朝,且在當時主要是伴奏樂器而存在,獨奏存在較少,曲目,指法,技巧相對簡單技法相對簡單。就南音琵琶而言“南音琵琶中左手的技法只有按音和帶起,按音時除了相位上按里弦外,品位上僅按子弦上的音。南音琵琶中右手除了彈奏琴弦,還要有固定琵琶的作用,右手小臂自然地壓在琵琶復手斜上方,做到“手肘彎曲肚中央處”。總體而言,南音琵琶左右手的技法簡單不繁瑣,且非常傳統,易于演奏者彈奏。
敦煌壁畫中的“反彈琵琶”形象,在現代思維下去思考,的確會引起不少爭議。但就琵琶的種類、材質、大小、彈奏技法、琵琶演奏者,筆者認為,“反彈琵琶”是完全有可能真實存在于唐代的實際演奏中而非只是表演道具。即使其莫高窟壁畫之中,反彈琵琶形象出現得少。且當時的畫工可能具有一定的主觀能動性和想象力,且受到環境,個人音樂修養等條件的限制,但藝術終究來源于生活,實踐才能指導理論。且在當代看來,即使以現代琵琶的形制,許多“反彈琵琶”高手已經活躍在媒體中。盡管表演較為生澀且不成熟,但足以證明“反彈琵琶”歷史中是很有可能存在的。
參考文獻
[1]李云集.“反彈琵琶”并非“反彈”——敦煌莫高窟“反彈琵琶”圖像探微[J].人文雜志,2013(7):126-128.
[2]王佳.南音琵琶初探[J].長春:吉林藝術學院學報, 2011(3): 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