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傳統文化地位越來越重要的當下,諸如山西民間舞左權小花戲等“非遺”藝術門類迎來了良好的發展前景和機遇,但是市場經濟下傳統文化與外來文明,甚至傳統藝術行業之間的競爭也愈發激烈,本文旨在以左權小花戲為例,試圖探尋一條在信息時代背景下適合傳統藝術繼續生長的持續道路。
【關鍵詞】新時代;市場經濟;傳統文藝道路;左權小花戲;新風貌
【中圖分類號】J722.21?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我國優先利好的體制與制度帶來了中華民族全方位的蓬勃發展。首先,經濟是基礎,我國已經完成經濟上的跨越式發展,四十年的改革成果舉世矚目,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有了質的改變;那么,有了好的經濟基礎,接下來便是上層建筑的問題了。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已由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發展之間的矛盾,更好的物質水平與生活條件必然驅使人們向更高的精神追求去看齊,因此優秀傳統文化這個詞匯又一次成為歷史舞臺的主角。
從個人層面出發,本土本國的特色文化吸引力有著外來文明無法比肩的天然優勢,可以使國民清晰明了的建立起強大的民族自信心;從集體角度出發,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和世界經濟發展最大貢獻值的國家,應該擁有屬于自己的性格色彩,美國有好萊塢與麥當勞,日本有漫畫和居酒屋,我國的傳統戲劇、筷子文化等等傳統文藝和生活習慣,也正在邁向歷史舞臺,成為世界人民效仿的潮流。
一、中國步入高度現代化的信息時代后的文化屬性
(一)這是傳統文化復興最好的時代
最好的時代,有據可依,我國當前傳統文化的復興并非紙上談兵,發展有了堅實穩定的經濟基礎,傳統文化的產業結構也在進一步完善。這些年信息時代互聯網上的熱門詞匯,越來越多的包含了傳統文化的影子,如基于傳統工藝品的“工匠精神”、一年一度在高校流行的漢服熱、文娛作品的劇本中也越來越考究的“國學熱,日積月累下,傳統文化正在穿上“潮流”的靚麗外衣。以90后為主體的傳統文化推廣群體正在形成,他們在價值觀日趨成熟的過程中發現,外來文明的灌輸無法讓其精神世界得到真正給養,擁有自主辨別能力的他們越來越多的在傳統文化的世界中建立文化自信,自然而然地,這群人成了傳統文化的傳播者。
況且,我國一直談的是文化復興而并非振興,證明我國擁有強大的底蘊和資本,五千年未曾斷代的東方文明,一代代先輩的凝練與萃取,這使得傳統文化成為中華民族最有利的武器和自信根源。最后,近年來黨和國家在政策上的大力支持,重要會議中“文化自信”熱詞頻現,這使得傳統文藝工作者可以大展拳腳。所以,傳統文化復興的最好時代正在來臨。
(二)各種“非物質文化遺產”機遇與挑戰并存
最好的時代,并不意味著所有傳統文化類目的載體都將擁有露頭的機會,相反,眾多“非遺”項目正在面臨消亡的窘境。百年前紅遍中國大江南北的國粹京劇,始終無法真正走入年輕人的市場,諸如京劇一般的“非遺”項目不在少數,筆者所從事的研究對象山西民間舞亦是如此,山西民間舞歷史悠久,門類繁多,且擁有得天獨厚的文化生態環境和很多可與現實生活有效結合的創作切入點,然而在新時代大背景下,山西民間舞的發展前景從目前看來卻不甚明朗。
優厚的經濟基礎與開放的市場環境給了諸如“山西民間舞”等傳統文化更多的展示平臺與發展機遇,但同時也帶來了更多的競爭對手和嚴峻挑戰,時代節奏正在加快,人們追逐文化,發掘新事物的節奏更是日新月異,包括山西民間舞在內的眾多民俗文化,尚未真正展露頭角,便面臨著落后雪藏的風險。
(三)傳統藝術復興背景下山西民間舞的復興如何實現
“買賣是最好的保護,使用是最好的傳承,分享是最好的傳播。”讓一項“非遺”藝術擁有經濟價值,擁有廣泛的使用度和強大的分享量是在新時代最好的發展方式,本文接下來就拿山西民間舞——左權小花戲來舉例,嘗試分析在新時達文化復興背景下左權小花戲應該選擇的道路和規避的問題。
二、山西民間舞在當代的自然發展歷程與應有市場地位
(一)山西民間舞蹈左權小花戲的自然發展歷程
該“非遺”舞蹈誕生于山西省中部地區的左權縣,前身為當地百姓祈福祭祀時的一種民間藝術形式,以民俗樂器伴奏表演,稱之為“文社火”;抗日時期,受我黨“新秧歌運動”影響,左權小花戲的迷信色彩逐漸退去,其政治宣傳作用開始成為“小花戲”創作的主要目的;改革開放以來,小花戲的政治使命更為濃厚,反應時事的劇目如《生產勞動》、《歌唱合作化》等開始成為主角;近三十年來,左權小花戲的文化地位不斷攀升,入選“非遺”,參加國際藝術節和大型晚會,其已經逐漸成為左權人民的一張具有代表性的明信片,《太行奶娘》便是其近期具有代表性的舞蹈作品。
(二)山西民間舞蹈左權小花戲應有的市場地位
“一步三顛膝要顫,上下起伏似波瀾;輕盈靈巧扭擺甩,擰身轉體臂劃圓;歡抖彩扇如蝶舞,神韻要隨意境遷。”這三句朗朗上口的順口溜,形象干練地總結出左權小花戲的技法特點與舞蹈語言,發展至今,左權小花戲在山西省內的藝術地位意境遠遠超出左權縣,成為山西民間舞業界的主要研究對象和重要創作載體,因其合乎百姓的誕生原因,近代史上重要的歷史作用,包括其貼合山西中部地區民俗風貌的藝術風格,反應山西人民真實可愛面貌的藝術特質,本應該在山西的藝術市場占有重要地位。而山西作為中華名著發祥地之一,有經歷多次民族大融合,那么具有代表山西藝術特色的左權小花戲應該在全國擁有一定知名度,但實際狀況卻于此有些偏差,究其根源無外乎兩點。一是左權小花戲的從業者缺乏敏銳的市場眼光,思維方式和創作理念難免墨守成規而缺乏創新性;二是繼承與推廣時,代表性特色未能直接明顯表達,且推廣的模式,切入點和手段無法有效結合當下潮流。
三、互聯網信息時代山西民間舞應開拓的新渠道和應具備的新面貌
本文的主旋律一直未曾離開過市場與經濟這些概念,并非是要表達“非遺”舞蹈左權小花戲應該將賺取利益放到第一位,而是要說明,優秀的藝術,擁有長久生命力的舞蹈,必定是擁有多樣性、擁有能緊密結合時代的特性才會有生存空間,而高聳入云、不接地氣、服務小眾的舞蹈藝術,必將被時代所遺忘。結合從業幾年的實踐經驗與對當下文化復興的反復思索,山西民間舞左權小花戲開辟新渠道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內容選材革新。在宣傳時代特色,標榜思想核心價值觀的同時,多關注時下熱點和年輕人的審美取向,如藝術市場的熱門IP,創作熱潮里比較頻現的歷史時期,再結合山西本土的文化特色與歷史事件,讓創作內容飽滿豐富的同時兼具吸引力。
開辟傳播途徑。在信息多元化和“快餐文化”盛行的當下,全面把控關注點,如線下日益盛行的“廣場舞”和線上如火如荼的短視頻新媒體,把左權小花戲具有代表性和獨特性的舞蹈元素提煉出來在此類新平臺進行簡介明了的有效推廣。
注入新技術。當下的文化市場呈現出多元交融、邊界模糊的態勢,因此,更具科技含量的電影技術、話劇舞臺都可以成為學習借鑒的對象;還可以像西方舞蹈藝術取經,將有效記錄舞蹈動作的“拉班舞譜”引入進來,是左權小花戲在傳承保護和發展創作中擁有更多可能性和更為廣闊的天地。
價值、使用度和分享量,是考驗傳統文化能否趕上復興大潮的關鍵指標,左權小花戲的傳承發展工作如在這幾項數據上閃耀光芒,并將抓住當下互聯網信息時代的機遇,完成挑戰!
參考文獻
[1]袁禾.舞蹈與傳統文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
[2]李明珍.山西民間舞蹈——左權小花戲[M].太原:北岳文藝出版社,1992.
作者簡介:胡雪東(1993—),女,漢族,山西大同人,畢業于山西大學,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舞蹈教育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