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曉凡
【摘要】商河縣花鞭鼓舞是流傳于山東省濟南市商河縣的傳統民間舞蹈,自形成以來至今已有二百多年的歷史。商河縣花鞭鼓舞的文化內蘊豐富,一是“鼓舞”文化的彰顯;二是秧歌文化的發揚;三是齊魯文化的闡釋。
【關鍵詞】花鞭鼓舞;表演形態;文化內蘊
【中圖分類號】J712?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商河縣地處山東省魯西北平原,位于中緯度,介于東經116°58′~117°26,北緯37°06′~37°32′之間,屬于暖溫帶半濕潤季風性氣候。隸屬于山東省濟南市,是濟南市的北大門。東靠濱州市的惠民、陽信,西與德州市的臨邑毗鄰,南臨濟陽縣,北與德州市的樂陵接壤,公路暢通京津。商河縣內民間藝術資源豐富多彩,1996年國家文化部命名商河縣為“民間藝術之鄉”,全縣以鼓子秧歌、花鞭鼓舞、花棍舞為代表的民間藝術達三十多種,全縣五十八萬人口中能上妝參加演出者達十萬人之多。
商河縣花鞭鼓舞流傳于山東商河一代,起初是舊社會集市上、走街串巷的商人、藝人用于招攬觀眾或者乞討者乞討賣藝獲取施舍的工具,后來不斷發展完善,演變成純粹的民間舞蹈藝術形式。2006年,商河縣花鞭鼓舞被列入山東省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8年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一、商河縣花鞭鼓舞的表演形態
花鞭鼓舞在新中國成立前被稱為花鼓,解放后專業人員稱它為花鞭鼓舞,花鞭鼓舞表演使用的道具是紅色的腰鼓和彩色花鞭,直徑15厘米,長30厘米。腰鼓似圓桶,兩端略細,中間稍粗,兩端蒙皮,鼓身兩端各有一只鐵環,鐵環上系有紅綢,將斜背于右肩上,左脅下斜挎腰鼓。伴奏樂器是小鑼、小镲。舞者表演時呈武生扮相,身著白色或者藍色對襟短衣,雙手各持一鞭,鞭桿為木質長22厘米,鞭條是由牛皮條制作而成,粗度如人的小指,長50厘米。從鞭頭向上系有兩個距離相等的疙瘩,直到鞭梢處打死結。鞭身裝飾五顏六色的彩色毛線,以顯美觀。舞者表演時兩條鞭上下翻飛,令人目不暇接。甩至背后,在胸前和胯下準確地擊打鼓面,鞭飛鼓鳴,別具一格,引人入勝。花鞭鼓舞有前八步、后八步、鷂子翻身、鯉魚跳龍門、古樹盤根、張飛騙馬、蘇秦背劍、二龍吐須、金絲葫蘆、菊花蓋頂、黑狗鉆襠、就地十八滾等三十余種動作,表演時花鞭翻騰似金蛇狂舞,令人眼花繚亂,鼓音咚咚若戰馬奔騰,使人精神振奮,情緒高漲。
花鞭鼓舞有三大動律特征:以掄帶舞、以頓發力、以跑成風。以掄帶舞也可以說是不掄不舞。從外在表演形態上來看,花鞭鼓舞的花鞭獨具特色。舞者雙手不停掄鞭擊鼓以至花鞭上五顏六色的彩色毛線在空中飛舞,表演時右手倒執鞭桿的末端處,用鞭桿擊打鼓面,鼓鞭自然下垂。左手正執鞭桿,通過身前身后的繞八字掄鞭擊打鼓面。表演過程中無論腳下動作、步伐如何變換,雙手的掄鞭動作始終不停,力度強弱交換,幅度大。以掄帶舞,以舞帶情;以頓發力是用腳下動作頓挫之力來體現其步伐的堅定;以跑成風也就是不跑步成風,用跑來體現腳下動作的敏捷靈活和輕巧。
二、商河縣花鞭鼓舞的文化內蘊
(一)“鼓舞”文化的彰顯
鼓是我國傳統的打擊樂器,按《禮記·明堂位》的記載,在很早的傳說中,“伊耆氏”之時就已有“土鼓”,即陶土作成的鼓。由于鼓有良好的共鳴作用,聲音激越雄壯,而傳聲很遠,所以很早就被華夏祖先作為軍隊上助威之用。在遠古時期,鼓被尊奉為通天的神器,主要是作為祭祀的器具。鼓作為樂器是從周代開始。周代有八音,鼓是群音的首領,古文獻所謂“鼓琴瑟”,就是琴瑟開彈之前,先有鼓聲作為引導。鼓的文化內涵博大而精深,雄壯的鼓聲緊緊伴隨著人類遠古的蠻荒一步步走向文明。
鼓與舞的結合成鼓舞,鼓是精神的象征,舞是力量的表現,鼓舞結合開舞蹈文化之先河。《周易》中有記載:“鼓之舞之以盡神,變而通之以盡利”。《周易》研究家的釋意是:“加以變通來得到全部好處,鼓舞他來收到全部神妙的作用。”釋意中的“神妙”兩字,給人們帶來諸多啟發。若用“神”字去解釋舞蹈的特征:神,是舞者的精神、舞姿動態的神韻,是舞者技藝的出神入化。我國鼓舞文化歷史積淀深厚,各種鼓舞,是以鼓為道具或作為主要樂器,在鑼、镲、鈸等打擊樂配合下進行,且具有濃郁的地域民族色彩。
花鞭鼓舞是人鼓合一,鼓舞相生,鼓既是道具,又是伴奏樂器。鼓既能擊出恢弘奔騰的氣勢,也能展現出古樸原生的氣韻。在顯示群體精神的同時,又能突出個性之美。商河縣花鞭鼓舞腳下的步伐是沉穩有力且扎實,配合著激越奔騰的鼓聲,不但表現出山東人的堅韌豪邁、深沉大氣、樂觀豁達的性格特征,也正是對鼓舞文化精神核心的彰顯。
(二)秧歌文化的發揚
秧歌是漢族最典型、最普遍的民間舞蹈形式,也是民間廣場中獨具一格的集體歌舞形式。在北方大部分地區,秧歌普遍流行,尤其在河北、遼寧、山東、陜西,秧歌是其極具群眾性和代表性的傳統舞蹈。據史料記載,秧歌在中國已有千年的歷史,明清之際就已達到了鼎盛,至今不衰。
我國北方秧歌文化的一大特征,活動時間基本集中在農歷新年至元宵節前后。一般呈舞隊的形式,且行且歌且舞;多數舞隊還要挨門演出,保留著從沿門逐役向沿門賣藝、乞討發展的痕跡。商河縣花鞭鼓舞的產生,源于舊社會藝人的一種乞討賣藝的形式。老藝人背著挎鼓走街串巷表演,以獲取所需糧食或者物品。從花鞭鼓舞的產生時間來看,花鞭鼓舞產生于清末年間,而秧歌在明清之際達到了鼎盛,所以,花鞭鼓舞的產生是秧歌文化的延續和發揚。
(三)齊魯文化的闡釋
齊文化和魯文化融合成齊魯文化。魯文化以周文化為主、東夷文化為輔的,而齊文化是以東夷文化為主、周文化為輔。魯人重文化,尚禮樂,長農耕,所以發展成為禮樂文化的中心。魯文化在文化上,采取“變其俗,革其禮”,是用周文化強行改造土著文化,是一種重仁義、尊傳統、尚倫禮、貴人和的道德型文化。變其俗,革其禮側重于向其他部族推廣和傳播周朝的文化。齊文化在文化上,則是因其禮,簡其俗。側重于包容、吸收不同部族、不同方國的文化,主張寬松自由、兼容并包,表現出強烈的革新性、開放性和包容性。總的來說,齊文化尚功利,魯文化重倫理;齊文化講求革新,魯文化尊重傳統。兩種文化在發展中逐漸有機融合在一起,都體現出奮發向上的進取精神。
花鞭鼓舞的表演進程非常注重禮節,它產生于乞討賣藝的求生方式,以自身真誠能夠打動人心的表演來獲得信任和幫助。表演程式分為上場—表演—退場,無論最終表演能否換來收獲,上下場的禮節不能少。從商河縣花鞭鼓舞的傳承方式上來看,傳內不傳外,傳男不傳女,商河縣花鞭鼓舞的四代傳承人都為男性。這些特點與魯文化中倫理、重親情、重禮儀、尊重傳統的核心是一致的。從另一個方面來講,同商河縣的其他民間舞蹈來講,花鞭鼓舞又能很鮮明地體現齊文化的核心思想。花鞭鼓舞產生于乞討賣藝的形式,這本身就是帶有功利性的目的。花鞭鼓舞的動作中有秧歌元素,也有武術元素,對秧歌和武術動作的吸收是對其自身的豐富,兼容并包。
民間舞蹈起源于人類勞動生活,表現的是一個民族或地區的文化傳統、生活習俗及人們精神風貌的群眾性舞蹈活動。一方水土養一方人,花鞭鼓舞是山東商河縣廣大人民智慧的結晶,是來自人民大眾的寶貴的精神文化遺產,展現了當地的民族風情,散發著泥土芬芳,具有濃郁的地域特色。在當代社會變化、進步、發展的過程中,花鞭鼓舞形成了特有的舞蹈文化傳統以及特有的舞蹈文化形態。作為山東省傳統民間舞蹈的一種,它的傳承和發展之路任重而道遠。
參考文獻
[1]中國民族民間舞蹈集成編輯部.中國民族民間舞蹈集成(山東卷)[M].北京:中國ISBN中心,1998.
[2]李建國.傳統舞蹈[M].濟南:山東友誼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