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惠
[摘 要]寫作作為藝術創作的一種,在當下網絡分外發達的時代,已成為人們自我表達甚至是謀生的手段。以往的研究大多關注作者、作品,而對寫作過程關注較少。側重論述寫作過程即藝術創作過程的階段性,從而窺探藝術創作中審美體驗的發展流程。
[關 鍵 詞]寫作;審美體驗;主客融合
學界對作品、作者的研究多于寫作過程,究其原因筆者認為有兩點:一是寫作有固定的手法、技巧,但是如何運用取決于創作者的主觀能動性,這一點具有極大的特殊性,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二是寫作的過程是靈感不斷涌現的過程,而靈感的生發具有偶然性和不由自主性。中西作家都曾談到靈感的轉瞬即逝和難以控制,王士禎在《詩友詩傳錄》中提到:“當其觸物興懷,神來思會,機括躍如,如兔起鶻落,稍縱即逝矣。”美國小說家伍爾夫說:“我簡直難以承認我的書是我自己寫出來的,它似乎是一種不可知物控制和占有了我。”從這一角度可看出寫作是難以描述的。本文通過對安妮·拉莫特《關于寫作:一只鳥接著一只鳥》的評述從審美體驗角度談談藝術創造(寫作)的整個過程。
一、藝術創作審美體驗的準備階段——虛空
安妮·拉莫特說,寫作前要做的便是“靜下心,保持安靜、呼吸,并聆聽。訓練自己聆聽內心那個微弱的聲音”。而這個聲音就是我們所說的靈光一閃(初級直覺),它或是一個電影片段,或者童年記憶的零星部分,又或是地鐵上偷聽來的一段對話。寫作前,創作者必須完全放任自己的想象和回憶隨處游蕩、縱情馳騁。簡單來說就是創造一種有利于創作的平靜、虛空的狀態,為創作直覺騰出空間。然后跟隨直覺有意識地將自己的思緒引導到寫作對象上來。這便是對審美對象產生積極的審美注意,是一種“用志不分,乃凝于神”的“虛靜”心理狀態。作為對寫作者即創作主體的要求,這種創作狀態源頭可以追溯到老子所提出的“滌除玄鑒”的理論。“滌除玄鑒”是要求人們排除主觀欲念和主觀成見,保持內心的虛靜。陸機、劉勰也都強調了虛靜對文學構思的重要性。唐代劉禹錫有詩云:“虛而萬景入。”由此看來,在藝術創作中虛靜、凝神、澄懷是藝術創作審美體驗的準備階段。
二、藝術創作審美體驗的第一階段——感悟起興
寫作者真正動筆的時候有無從下筆之感,大多數寫作者都會有這樣的體驗:“要以生動有趣的文字描述事實,竟有如幫貓洗澡般困難又磨人。”在這樣的情況下,就要從最熟悉的事物開始,照實描述。然后再擴大范圍,仔細想想將那些細節寫下來。所有栩栩如生的文學形象離不開這些細節,就像電影《這個殺手不太冷》中的那株盆栽。正是創作客體的某一特殊之處(包括色、線、形、音等)才會使創作主體印象深刻即對其產生了直覺的審美愉悅,進而衍生出創作的激情,可以說,感物起興是審美體驗的第一階段。
三、藝術創作審美體驗的第二階段——心游萬仞
寫作的過程就像是跳脫自我設限的過程。作品的角色可能會有創作者的影子——可能是他性格的不同側面,即一個基于現實生活的原型或綜合體。但作品角色不是作者也不是現實的某個特定的人。因為優秀的作品角色是獨立的,有自己的發展軌跡。作者在創作過程中對角色的理解,隨著情節的深入變得豐富起來。創作者并不是一開始就完全了解角色,對于角色的詮釋有一個由表及里的過程。創作者在無數個想法間游走,在某個想法前主體迅速突破對審美對象外在形式的掌握上升到對審美對象內在形式的神韻的把握。
四、藝術創作審美體驗的第三階段——主客融合
寫作一定是有目的的,或者解釋人生,或者表現生命的狀態。創作主體和客體在這樣的目的中達成共識,實現和解。寫作本質也是作者和自己內心深處多個自我和解的過程。藝術創作中的審美體驗也是主客體合一的動態過程。審美體驗是多種心理功能(感知、想象、情感、理解)活動,而表現出初級直覺、神思、靈感幾個不同的層面。這幾個層次共同組成了完整的審美體驗過程,呈現出由初級層次向高級層次、由外部體驗向內部體驗、由淺層感受到深層體味的層遞性。這種層遞性正是寫作的深入展開過程,從整理思緒到描摹形象再到潛意識的精神灌注,一個飽滿的藝術形象才能誕生。
作品不能速成,但寫作可以訓練。寫作能改變我們的閱讀方式,當我們看到一個作家的表達方式新穎而有趣,領悟到個中巧妙,我們的審美能力會隨之提升。反過來,審美能力的提升會減少寫作中的阻礙,使作者更容易從事創作活動。
參考文獻:
[1]胡經之.文藝美學[M].武漢: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
[2]安妮·拉莫特.關于寫作:一只鳥接著一只鳥[M].朱耘,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13.
作者單位:遼寧師范大學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