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婷
摘要:本文就嵩口聚落提出“保護”的概念是基于新一輪美麗鄉村建設中對嵩口古鎮地域文化“活的保存”,即建筑、文化、歷史、產業、生活、傳統習俗的保存與尋求再發展的可能性。本研究擬從嵩口在地風土文化條件出發,深度剖析其傳統村落中的歷史文脈、地域特色、風土人情、鄉土價值和精神等地域因素,結合文化扎根、生活美感、媒體行銷,乃至深度體驗,尋求其在地村落文化保護策略,為傳統村落在地文化永續保護提供建設性的參考思路。
關鍵詞:傳統村落;文化保護;地域活化;地方文化產業;行銷
中圖分類號:TB49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碼:1672-7053(2019)01-0122-03
1 傳統村落研究背景
傳統村落概念緣于“古村落”,意指“1980年以前建村,較好地保留歷史沿革,村落內建筑環境、建筑風貌、村落選址均未有大的變動;具有獨特民風民俗,雖經歷久遠年代,但至今仍為人們服務的村落”。為了突出傳統村落的文明價值及傳承意義,傳統村落保護和發展專家委員會于2012年9月第一次會議決定,將習慣稱謂“古村落”改為“傳統村落”。
傳統村落作為歷史的活化石,是中國農耕文明留下的最大遺產。而我國傳統村落數量眾多,分布廣泛,特色各異,機理復雜。隨著城鎮化、工業化、現代化、全球化的加速推進,導致地方面貌快速變遷,傳統村落消失亦越來越嚴重。曾經看到這樣一組數據:2000-2010年,我國以每天消失80-100個村落的速度,十年間總共消失了近90萬個自然村,這個數據乍看起來,的確有些觸目驚心。盡管近年來政府和民眾保護意識不斷增強,保護措施不斷升級,但在執行的過程中可能忽略了在地特色及傳統習俗等的保存,使地方感消失殆盡。從新農村建設到鄉村振興一路在走彎路上徘徊,村莊越來越空心化,年輕人越來越少,傳統村落遭到前所未有的破壞,以至于走到需要保護傳統村落與生態修復的地步。
因此,傳統村落在地文化保護面臨著嚴峻挑戰,如何保存并傳承在地文化亦成為了現代化城市建設中的重要理論和實際問題。嵩口古鎮作為福州唯一的中國歷史文化名鎮,隔離了城市的喧囂,保留了最真實的質樸,在城鎮建設中,也面臨著同樣的困擾。
1)都市發展轉型快速易使傳統村落在地文化迅速消失,急需尋找文化根源。地方的歷史發展脈絡,是由先人累積發展出的活動,其特點不但包合了日常生活的實用性與生活性,更與社會文化、經濟活動有息息相關不可分割之關系;但由于都市化、工業化的轉型過程中,對本土傳統的生活方式、人際關系、生產體系產生巨大沖擊,導致原有地域文化之內聚力衰退,地方自主性文化逐漸消失。
2)目前傳統村落古跡的修復與在地景觀營造偏重于實質硬體形式,對古跡與當地社會人文關系之精神層面較缺乏探討。高口古鎮自古承載著厚重的人文底蘊:伬唱、趕圩、宅前家訓、泥塑、彩繪、壁畫、鏤空雕刻、竹編、線面、李干……。如此這些農家情趣、傳統手工藝及在地民俗特色無一不是值得現代傳承的鄉土人文精神。
3)傳統村落中古市街、歷史建筑物的保存,還有待發掘及管理。嵩口古鎮及所轄村落中,古民居、古樓、古廟及寨堡眾多,老式建筑物若不整建,則常淪落為危險建筑物,或常有崩塌之憂;若加上建物所有權人心里仍保留當年貧窮的印記,希望盡快拋棄過去,則無意維護,必將加速傳統建筑物的消失;隨著鄉村旅游的不斷開發,流動人口增長,傳統村落內防火、防盜等措施不足,民眾糾紛增多。
4)傳統村落土地資源的局限性與在地鄉土景觀元素的傳承利用相矛盾。開發者片面的追求利益最大化,建筑密度增加或規劃建設需要,致使農業綠帶不斷縮減;而現有法令對原所有權人補償獎勵不足,造成地方民眾配合意愿低落,參與意愿薄弱,進而導致傳統建筑物保存工作推展困難。
5)鄉村旅游及文化產業發展與行銷有待發掘與經營,旅游觀光節點的打造相對孤立。同時,村落留守人群以老人、兒童居多,缺乏人才引進及相關鼓勵政策支持。
2 傳統村落在地文化保護的理念
在地感,涵蓋了地方、地域、地區等詞義,其核心指向“地方”;地方泛指社會的產物與人文、文化、地理的交織結果,同時反映了當地的社會文化、信仰、實踐、技術等方面。此外,地方具有時間與空間的發展,經由創造、維持崩解的過程,塑造出地方的獨特性。因此,地域感具有多重意涵,其形塑過程與地方相同,是在地社會發展的產物。但在近年來受到全球化的影響,在地化逐漸轉向為將其它地方的特色復制到另個地方的形塑過程,在這過程即產生兩地之間的文化及特色相同,導致同質化的現象。為避免如此,嵩口古鎮作為從地域活化的角度建構以文化為底蘊的傳統村落,以更鮮明地發展其從單一地域資源發掘、到整合行銷在地文化的活化,必須堅持以下原則。
2.1 堅持自發性地域保護原則
為了不致于造成地域發展過程的沖突與落差,兼顧城鄉與傳統村落文化發展,其重心在于如何活化地方文化及關懷社會群體,堅持以民眾共同參與意愿,提高居民地方認同感、歸屬感,強化地方居民依賴自己的智慧與力量來發展,將地區資源作合理的利用與保育,從而扎根當地文化去推動地域經濟發展。
2.2 文化保存與再發展共贏的原則
傳統村落過去繁榮的地方已經衰敗,這些地方作為過去發展歷史悠久的區塊,他們即將面臨村落更新。在都市發展的進程中面臨“地域性”文化保存時,應針對其在地文化、歷史、建筑等方面進行探討,論述其保存的重要性與歷史價值,整理地方特有文化或特定王題,加以活化及利用。
2.3 就地保護、合理開發的原則
地方是個承載記憶的記憶體,每一個地方都具有其獨特性,所產生的在地認同感亦會有所不同,且無法被取代。保存嵩口古鎮及聚落風貌,應盡可能減少過度的人為因素,本著節約成本、合理開發的原則,避免過度開發和破壞性開發。
民俗學家馮驥才曾說:“很多古村落就是本厚厚的古書,只是很多還來不及翻閱,就已經消亡了。古村落沒有了,非遺也沒了。如果沒有文化,沒有文化身份,民族的自豪感、凝聚力不用說,連民族本身也沒有了,無法識別。這就是我們保護村落的非常重要的一個原因”。
3 傳統村落在地文化保護策略探究
利用“地理依存性”與“地域特殊性”,經由其地域空間環境的塑造,及其自發性特質所衍生的產業,保護傳統村落在地文化,成為嵩口地方經濟再生與文化素質提升的主要策略。
3.1 文化認同與傳統產業活化
文化是平民,藝術是精英,傳統是生活,時尚是歷史。要傳承文化,在地農民才是王體。嵩口傳統村落中的文化產業經濟發展不僅不能違背該村落的文化認同,還要能夠有助于該文化認同之延續。嵩口古鎮農耕時代家族聚落的群居文化、圩貿文化、古村鄉紳文化、莊寨獨特的風水布局及防御體系、梁窗宅前的家訓家規,甚至宋元曲藝貼近群眾的“百戲”遺風——很唱、虎尊拳、東坡紙獅、嵩口傳統手工藝等,均是嵩口古鎮傳統文化應積極保存的核心價值。
我們以此核心價值作為了解地方文化產業的起源,通過對嵩口地方志的搜集與整理,把失傳已久的歷史故事找回,利用故事館的方式呈現,并培訓志愿者為古鎮文化傳承服務,建立文化產業重整聯盟;將嵩口的線面、白醬油、紅薯淀粉、芙蓉李干、嵩陽老餅、九重糕、釀紅酒、地瓜燒、做麯,以及竹編、藤編、打草鞋、編斗笠、農耕、木作等傳統村落手工藝深入發掘,讓這些“文化”化身為“文化創意”,抓住獨特性、創意性的文化商機,建立創意平臺,讓文化可具體回落實到生活中,進而成為可以獲利的產業。利用高科技、高資訊化的資源,進行國際化行銷,吸引顧客再回流意愿;融合教學課程,以創意平臺的建立,提供學子教學體驗,加強對嵩口文化認同及傳播。
3.2 傳統歷史文化的“人文”空間重構
嵩口古鎮作為古時的商貿中心,福建各地的物產得以在這里匯集、中轉。隨著古運的衰落,古鎮由盛轉敗,這樣一座歷經千年沉淀的古鎮,不僅僅承載了濃厚的傳統文化及歷史遺存,也是當地經濟發展、科技進步和藝術成就的歷史見證。如何來形塑古鎮街區歷史質感,既保存市井文化,亦利用空間這個“容器”承載文化活動呢?高口在地民眾和他們的生活,是最珍貴的所在,以不打擾本地人的生活為前提,從民眾的生活方式和習俗中,挖掘可傳承和持續的部分,醞釀出嵩口自有的文化氣質。
嵩口古鎮里,有名的每月農歷初一、十五的傳統趕圩日已有數百年的歷史,這也成為嵩口特有的人文標簽,讓民眾以如此人文產業為布景,連結與日常生活相關的事物,在嵩口上演關于地方、關于歷史的歲時節慶,連結嵩口竹編、美食等在地產業,逐步發展傳承地方傳統技藝、聚焦傳統村落工藝,用文化產業深耕地方,以差異化的方式,帶動嵩口古鎮整體發展,推廣嵩口文化生活圈,強化永泰嵩口地方特色品牌。
3.3 “民眾參與”推動文化產業深耕
文化產業,顧名思義即是以地方文化為內涵的產業。當代許多國家皆運用地域內生的潛能,發掘在地資源,利用民眾自下而上的力量開創地方的多樣性。通過深化對嵩口地方文化產業附加的價值,復蘇地區經濟,讓嵩口民眾對地域文化保護產生共識和社會凝聚力量,使民眾愿投入更多心力于在地文化保護。
嵩口政府的服務內容包括了民眾困難的解決,甚或創造更多利好。我們把文化產業化,帶動生產,帶來獲利,增加民眾收入,滿足嵩口本地居民的就業需要,其中包括核心文化創意部份和周邊的文化產業行銷部份;這樣透過文化產業的行銷帶動就業人口,嵩口的人口外流率大大降低,甚至吸引各方專業人才的積極性,培養大批后繼專業人才,利于滿足現實文化保護工作中的技術人才和長遠保護工作中的后繼有人。
此外,這些利好的創造,和嵩口政府施政的政策有關,以文化產業而言,所尋求的便是一種公民價值的共享與詮釋。政府用改革和發展的辦法,為嵩口民眾建設長效機制并提供政策、資金、資源等方面保障,亦是提高民眾參與度的關鍵所在。
3.4 守住傳統文化的根基
嵩口古鎮明清時代的古民居、古寺廟、古寨堡代表的氣勢恢宏的古建筑有160多座,以下坂厝、龍口祖厝、下車堆厝、寧遠莊等為代表,堪稱“民間古民居博物館”。其中莊寨是南方民居防御建筑的奇葩,農耕社會家族聚落生存的記憶,古代村落鄉紳文化載體的孤本,自然風水巧應學說的杰作,干年古邑人文百科的縮影,而永泰高口祠堂與宗族文化保護較好,這些文化不僅僅是留存,關鍵還處于使用狀態,實屬難得,是一個活著的非遺在福建。這些活著的祠堂與宗族文化,是一種中國最稀缺的東方文明、道德與信仰,是農耕文明的生存方式;這些神秘莫測的古樓、古堡、古廟,這些在地文化載體正是傳統文化的根基,更是使古鎮再次繁榮的關鍵。
在嵩口,電影廟曾是改造過程中矛盾最為集中的地方,早期端公廟被改造成電影院,后電影院隨著鄉村電影的滑坡,衰敗成了嚴重的危樓,為此民眾自發集資欲重新修復和改造為端公廟,政府與民眾歷經一年多時間探討,最終決定讓端公廟與電影院共存,而沒來得及刷新的彩繪也被保留了下來。在嵩口古鎮復興的進程中,政府與民眾不斷碰撞,在經歷類似這樣的過程后,民眾亦逐步意識到,古村古建中有著極致的價值所在。
嵩口鎮本地民眾世代生活在這里,這兒是他們的家。我們在保護古鎮時,應充分考慮嵩口作為中國歷史文化名鎮的身份,“自然、惜物”理念貫穿古鎮文化保護進程,尊重其歷史風貌,不破壞文物建筑本體的外墻,保持古宅、寨堡面積不變,針對古鎮古宅“夜不閉戶”的開放狀態,采取相關保護措施,既減少游客與居民的糾紛的可能性,也降低古件被盜的風險。施工中盡量采用仍有使用價值的木、石、青磚等老舊材料。所有的措施均以滿足民眾對家園建設的根本愿望為工作的落腳點和出發點,邀請民眾參與村落在地文化保護進程中,汲取他們的意見和建議,創造性地開展工作。
3.5 五感體驗,行銷在地文化特色
面對當前強調體驗經濟的社會型態,地方傳統生活產業的歷史沉淀、創意加值,反而成為嵩口古鎮地域活化蛻變的立基點。傳統村落中,在地文化產業不僅是一項極具開發潛力的經濟及文化資源,亦是地方發展無可取代的觀光游憩資源,具有延續地方傳統文化與凝聚社群共識、領域感、認同感等功能,它更強調文化的“獨特性”、“個性化”與“在地性”。
嵩口古鎮在發展鄉村旅游、地方產業服務創新化的過程中,可多面向行銷在地文化特色,透過影像、音樂、空間、文化服務、各式展覽,以及娛樂、學習、美學等體驗形式,觸動聽覺、觸覺、味覺、嗅覺、視覺之五感體驗,升華體驗感染力之層次,如播出嵩口古鎮紀錄影片、介紹古鎮手工美食及創意開發之相關特色產品,并針對不同屬性的訪客及其停留時間,圍繞村落主題設計DIY體驗活動,重新建構人們對于嵩口產業蘊合的知識、文化及特色的認知。再如透過親手編制竹編工藝品,游客感受手感創作的無限樂趣;透過這種利用產業資源作為休閑的方式,獲得一種學習的體驗;同時,結合嵩口傳統村落資源的延伸運用,產出“食、衣、住、行、育、樂”等文化產業及文化學習體驗,以“人”為帶動擴大區域范圍,從事嵩口傳統村落“文”化活動,由在“地”文化據點引動文化“產”出特色教育課程或特色伴手禮,再從文化據點與各特色據點連成游憩嵩口夢鄉賞“景”的特色文化旅游,使“嵩口古鎮”成為一個分享產業知識、傳遞文化價值的溝通交流平臺,與訪客產生情感連結,為古鎮形象加分。
4 結語
嵩口古鎮在地文化保護的實施目前仍尚處于初級階段,以其本土文化產業發展與地域活化模式的結合,進一步保護和發展地方獨特文化資源,使文化與經濟產生互動效益,透過不斷創新與學習,期以達到文化本身經濟衍生的效果,這也正是嵩口在地村落產業轉型、復蘇的“保護和活化”所在。
參考文獻
[1]夏鑄九.太晚的古跡保存:一個批判性回顧[J].國立臺灣大學建筑與城鄉研究學報,1998,9:1-9.
[2]顏亮一.全球化時代的文化遺產——古跡保存理論之批判性回顧[J].(臺灣)地理學報,2005,42:1-24.
[3]顏亮一.全球化與在地歷史意向的建構:臺灣古跡保存概念之形成與轉化[C].2003(臺灣)文化研究學會年會“(靠文化)By Culture”學術研討會,2003,1-29.
[4]焦怡雪,劉涌濤.尋求歷史保護與社區發展的融合——歷史文化街區保護與改善的社區發展途徑探討[J].重慶建筑大學學報,2008,30(4):33-36.
[5]趙勇.中國歷史文化名鎮名村保護理論與方法[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8:3.
[6]潘宗呈.臺北市青田街地方記憶保存之研究[J].中原大學建筑研究所學位論文,2015.
[7]李君如,陳品孜趙勝杰.地域活化:營造以文化為底蘊的麥香社區[J].休閑事業研究,2011,9(3):46-58.
[8]劉小蘭,陳志霞,劉峯銘.金門古跡與建筑的文創活化再思[J].德明學報,2015,39(1):49-58.
[9]許本上.老街活化再造計劃——以臺中市南屯老街為例[J].設計研究,2008(8):199-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