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翠
動,這種態度無疑是阻礙了他們身心的健康發展,放棄了一次又一次獲得健康身的機會。
4 社會輿論因素
在傳統的觀念當中,人們普遍認為體育與殘疾人無關,或殘疾人即使進行體育運動也無法達到正常人的水平,還有可能帶來二次傷害。在這些錯誤觀念下,殘疾人每天的運動量少之又少,長此以往就會導致肌肉萎縮的不良后果,精神狀態也日益衰退,整個人的身體狀況越來越差;另外,對于兒童福利院來說,必然會將孩子的安全放在首要位置,而體育教學卻存在較高的危險系數,讓殘疾兒童參與體育鍛煉,不論對于福利院還是教師都是如履薄冰,存在很大的心理顧慮;此外,社會上很多人都帶著有色眼鏡看待殘疾人,使殘疾人感覺到自己被排斥或受到歧視,久而久之就會出現自卑心理。在體育教學實踐中不難發現,大多數殘疾兒童不愿意參與體育活動,主要原因是他們存在自卑心理,他們無法正視自己身體上的缺陷,所以拒絕體育運動和集體活動。因此,全社會應給殘疾人營造出一個健康、陽光的大環境,使殘疾兒童回歸到體育課堂當中,通過一定量的體育運動使他們的身體機能得到改善,身體素質得以提升,還能自己的生活圈得到擴大,使生活中充滿樂趣。這對于促進殘疾兒童身心健康發展,形成健全人格是非常必要的。
對于那些生活在兒童福利院的殘疾兒童來說,他們本身就是一個比較特殊的群體,更需要采用適合的教學策略,使他們正確面對自己生活上和身體上的缺陷,保持積極樂觀的心態,將大部分精力都用于學習和與同學們的愉快相處上。對于殘疾兒童的體育教學而言,確實存在較大的難度,體育教師既要使孩子的身心得到鍛煉,又要避免他們受到二次傷害,一旦運動的過程中出現某些意外損傷,教師還要懂得相關急救措施。因此,對體育教師的教學水平及綜合能力具有較高的要求,需要教師注重自身能力的提升,符合新時期對教師執教水平的各項要求。
(作者單位:吉林市社會福利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