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乃貴 李維
摘 要 本文根據不同類型田塊的基礎情況簡介,重點探討與研究田塊類型以及水稻的栽培技術對于農業園藝形狀和其產量的影響,為提高水稻的栽培種植量,研究更為行之有效的種植方法,爭取在區域種植領域創造更多的經濟價值。
關鍵詞 田塊類型;壟作種植;農藝性狀;水稻產量
1 基于田塊類型的栽培種植方法
1.1 不同田塊類型區分
本次實驗總共選取了幾種不同類型的農田,并且通過對這幾種農田的大面積種植栽培的結果展開調查分析,通過實驗研究分析出種植農田所存在的一系列問題,并且提高解決問題的效率與精準度[1]。本次實驗選取的農田主要是三種最具代表性的農田,分別是高產田、中產田以及最為常見的具有某些障礙的低產農田,由于水稻在生長的過程中需要土壤養分的供給,所以對土壤養分含量具有偏好性,實驗表明,高產農田的養分含量最高,最能夠滿足水稻在生長過程中的養分補給需求,而中產農田相對來說土壤的養分含量不足,酸堿度也不符合水稻生長調節,所以并不能滿足水稻的生長過程所需,土壤養分含量最低的低產農田更是存在著一系列問題,例如土壤中含有腐蝕性的毒害物質,污染嚴重等問題,都成為了阻礙的水稻生長,也是此產量低的原因。
1.2 種植過程
除了農田的類型會影響水稻產量之外,種植方式同樣會影響水稻產量,本次實驗在保持土壤其他性質相同的情況下,利用適合水稻生長的環境,對比幾種不同農田類型在分別選擇壟作與平作的種植方式之后所發生的變化,在水稻的生長初期施以充分的底肥,并且及時的追加肥料,這樣不僅能夠讓水稻吸收到由肥料帶來的充分養料而且能夠使不同類型農田在栽培速度上保持一致,最終通過這種實驗能讓調查結果準確度提高,還能及時的記錄水稻生長過程中農藝的形狀,清晰的分析在不同田塊、不同種植方式下對于水稻生長最為關鍵的因素,確定最為高產的方式方法。
2 實驗結果以及分析
2.1 壟作種植對于水稻農藝狀況的影響
壟作種植本就與平作在種植方式上有很大的區別,其種植結果也呈現出鮮明的不同性,特別是在農藝性狀上表現出巨大差別。首先在水稻分蘗上有明顯的影響,水稻分蘗直接關系到產量,如果位置較低,生長周期又比較長的話,就更容易成熟,提高產量。在試驗中發現,高產壟作田比平作田更容易使水稻根部發育成熟,使分蘗部分隨水稻成熟而提早生長發育。但是對于平作種植,分蘗出現的時間就沒有那么早了,并且在農藝性狀、產量方面都不令人樂觀。低產農田的壟作種植情況也不理想,主要是因為障礙性的低產農田不符合水稻生長情況因而無法提供充分的養分,造成低產[2]。研究結果表明,壟作種植技術在高產農田上產量提高4.15%,中產農田提高6.47%,低產農田提高14.76%,高產田已能滿足水稻種植條件,低產田通過壟作種植技術產量也明顯提升。
2.2 不同田塊壟作種植對產量影響
壟作種植對于不同的農田類型具有不同的影響,使高產農田和根系發育以及葉片生長達到最佳的狀態,從而提升產量,在中產農田上使用壟作種植技術,有利于增加土地積溫,讓水稻根系加快生長,達到提高產量的效果,而對于具有障礙的低產農田,可以通過壟作種植技術讓土壤變得更加的松軟,充分避免水稻種植過程中養分吸收難的問題,達到低產田的最佳生產狀態,另外,低產農田中的毒害物質也可以通過壟作種植得到改善,從而提高生產效率,擴大產量。因此,壟作種植技術不僅能夠提高水稻抵御環境侵略的能力,還能夠增強水稻的生存能力以及生產速度,提高產量。
2.3 壟作種植技術的經濟價值
壟作種植技術的應用推廣勢必會帶來巨大的經濟效益,因為壟作種植技術不僅僅能夠充分節約農田的種植成本,而且它還有利于種子種植量的精確計算,精準度十分高,并且能夠在水稻的生長過程中將水分十分精準的引流到根系周圍,十分便于水稻吸收養分,同時使肥料充分使用,不會使肥料流失,壟作種植技術很好的解決了田塊產量不一的問題,提升了產量,不僅如此,它還解決了不同類型農田的障礙性問題,從源頭上解決了對于土地資源如何合理使用的問題,從而使得經濟效益得到了突破式的提升,水稻種植經濟效益的提升也讓預期的管理模式有了新的改變,水稻生產狀況更加趨于良好[3]。不同類型的農田選擇以及壟作種植技術都會對水稻生產狀況造成影響,但是在種植前還是需要專業的技術人員對所有因素進行綜合全面考量,然后根據實際情況考察是否存在對于種植不合理的種植因素,這樣的考察就會對提高產量更加有利,創造更大的經濟效益。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壟作種植技術雖然在很多方面效果比較明顯,但是不是所有的土地類型都能夠應用,還是得根據具體的實際情況以及水稻種植的情況整體進行分析判斷,這樣才會盡量避免出現一些技術浪費的情況,還需要找出具體存在的問題并且使用合理有效的技術方法進行解決。
3 總結
根據壟作種植栽培技術建立了壟作栽培種植的示范推廣區,廣大的農作居民用戶充分的利用了壟溝較寬的溝面區域以及加深壟溝,讓水流能夠從壟溝經過,增加水體,實現水體引流,并在實行溝中養魚、養蛙以及養鴨的方法,實現了稻魚、稻蛙以及稻鴨多種共生的養殖的局面,根據調查結果顯示,稻魚可實現產值630-750kg/hm2,稻蛙可實現產值350-450kg/hm2,以及稻鴨可實現產值600-750kg/hm2,經濟效益十分可觀,農民在此基礎上可實現增收0.76萬-1.35/ hm2萬元,由此可見,壟作種植栽培技術不僅僅具有推廣應用的巨大價值,并且對于稻田的資源合理利用以及水稻增收具有良好的推動作用。
參考文獻:
[1]項亞威, 鄧堯, 邱穎波,等. 不同種植方式對水稻農藝性狀的影響研究進展[J]. 天津農業科學, 2017, 23(7):89-93.
[2]仰海洲, 葉仁宏, 王升,等.不同氮肥施用量及種植密度對缽苗機插水稻的影響[J]. 安徽農學通報, 2017, 23(23):111-113.
[3]易亞科, 周志波, 陳光輝. 土壤酸堿度對水稻生長及稻米鎘含量的影響[J]. 農業環境科學學報, 2017, 36(3):428-436.
作者簡介:崔乃貴(1978.1—),男,漢,河南固始,助理農藝師,本科,河南省固始縣汪棚鎮農村經濟發展服務中心,研究方向: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