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蕾
通過對在羅馬尼亞學習漢語的學生和在中國學習漢語的羅馬尼亞留學生的現狀所進行的問卷調查的分析,本文探討了羅馬尼亞漢語教學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和學生們在學習漢語中遇到的困難,并據此提出了相應的解決方案。
關于羅馬尼亞學生的漢語教學的研究非常缺乏。任遠(1984)在比較了兩種語音系統后指出,羅馬尼亞語系統和漢語語音系統雖然有些不同,但也有不同的相似之處。他還指出了羅馬尼亞語學習者在讀漢語輔音和元音時容易犯的錯誤,并給出了糾正這些錯誤的建議。張曉雅(1984)根據對羅馬尼亞中小學學生的問卷調查指出了羅馬尼亞漢語教學存在的問題。作者發現,教學中的困難主要是課堂管理、學校條件和設施、教師的頻繁更換、語言障礙以及沒有適合中小學的適合的教材等。安婭(2014)的研究側重于探討羅馬尼亞狀語從句與漢語狀語之間的差異。它給示了學習者所犯的錯誤,并指出了這些錯誤的原因,以及漢語狀語從句教學的有效解決方案。薛筱曦(2015)的論文討論了一些問題,如,新生可以在任何時候被錄取,高年級學生和新生都可以進入同一組,而這對教師和學生來說都是一個大問題,因為教師不可能同時在兩個不同的層次上進行教學。此外她指出,羅馬尼亞沒有關于漢語教學方法的書面文件,也沒有本土教材,這不利于羅馬尼亞漢語教學的開展。
本文將采用問卷方式了解在中國學習漢語和在羅馬尼亞學習漢語的羅馬尼亞學生所遇到的問題,通過對這些問題的分析,為羅馬尼亞學生的漢語學習提供有益的建議,以提高他們的學習效果。
2.1 調查對象與內容
本文采用問卷調查法。本研究的調查對象來自以下兩組羅馬尼亞學生:
1)在羅馬尼亞學習漢語的學生,其中包括中學生、大學生和研究生,年齡在15歲到40歲之間。他們中70%的專業是漢語專業,30%為非漢語專業但都選修了漢語。這些受訪者一部分來自Babes-Bolyai大學(共50名學生,其中碩士研究生 18名、和博士生1名 ),一部分來自Nicolae Titulescu 中學的高中生(14名)。
2)在中國學習漢語的學生,他們來自浙江科技學院、浙江大學和北京語言大學(共50名)。這50名學生中有43人在羅馬尼亞學習漢語后到中國留學的,另外7名學生是來中國后才開始學習漢語的。 由于這個數字太小而不能產生顯著的結果,因此本研究沒有將他們包括到在中國和羅馬尼亞學習的學生中。
問卷共25個問題,其中 21個客觀題,4個主觀題。開放的問題的答案將使作者更好地了解學生對課堂教學的需求。
3.1 問卷調查結果分析
關于學習漢語的興趣問題,因為語言興趣而來到中國學習漢語的羅馬尼亞學生為48%,而在羅馬尼亞學習漢語的學生中只有42%表示對語言感興趣。此外,15%在中國學習漢語的人和11%的在羅馬尼亞的學生選擇了其他原因。其他原因包括挑戰和學習新事物的必要性。對于大多數羅馬尼亞人來說,漢語學習代表了一種挑戰。
對于自己的漢語水平的判斷,差別明顯的是,在對其學習水平表示非常滿意的學生中,后者(10%)大大高于前者(3%)。這是因為來到中國后,漢語學習環境明顯好于在本國的學習,因此學習成績提高較快,一些學生通過了HSK3或HSK4的考試,這大大有助于提高他們漢語學習的自信心。
在羅馬尼亞學習的學生認為寫作和聽力更重要,而在中國學習的學生則更注重口語。在羅馬尼亞學習的學生認為閱讀非常重要(16%),而在中國學習的學生認為閱讀非常重要的只有其一半(8%)。這是因為在中國,口語是他們日常生活的必需技能。對在羅馬尼亞學習的學生來說,最大的困難是漢字(23%)。之所以發生這種情況,是因為人們在羅馬尼亞看到的漢字數量非常有限,可以說幾乎沒有。
當被問及學習漢字的最大困難時,大多數(在羅馬尼亞學學習的學生為46%,在中國學習的學生為57%)認為難記,其次是難寫(前者28%,后者31%)。 在羅馬尼亞學習的學生認為難認有18%,這比在中國學習的學生比例高2倍多,后者為6%,因為后者在中國學習,接觸漢字的機會大大高于前者。
3.2 主觀題的結果與分析
對于“您認為在課堂上需要改進的地方?”這一問題,6%的受訪學生建議教師應該更詳細地使用英語,他們指出,“老師不應該認為我們已經知道了這些內容”;“我希望課堂活動能有更多互動和樂趣”。 12%的學生希望“練習說更多”;他們認為“學生應該按照學生的水平分開”;老師應該“為學生提供更多實踐練習”。其他人希望“當老師提問時,所有學生都可以參與”;“學生應該更多地參與辯論和小組項目”。通過這種方式,教師可以更好地關注每個學生的需求。也有學生覺得不必學習中文歌曲。唱歌可以用其他活動取代,如閱讀戲劇,角色扮演,寫電影評論。他們更喜歡閱讀故事書和有更多的觀看中國電影的機會。
對于“你對羅馬尼亞的漢語課程最喜歡什么?”這一問題,10%的學生喜歡用羅馬尼亞語給出語法解釋,因為這樣所有學生都可以理解。有人指出:“我更容易理解漢字,因為它們是用我的母語解釋的”,“我喜歡我們也學習中國文化”。15%的學生喜歡他們有母語教師,因為他們為學生提供了更加真實的語言環境。另有10%的學生對“文化課”充滿熱情。
對于漢語學習的感受,在中國學習的學生認為,中國使用的教材結構更好,連貫性強,內容比羅馬尼亞的漢語教材好。教學材料是互動的,可以帶來有趣和有用的信息。他們認為,在中國的教學比在羅馬尼亞的教學更有效,教學方法更科學,教師更專業。學生們認同教師用中文授課,對于中高級學生,教師大多使用漢語,這有助于促使學生在與老師交談時練習漢語。他們認為,教師的課件演示非常詳細,很好地解釋了語法內容,并且具有互動性。與羅馬尼亞相比,在中國的學習節奏更快,更熱烈,因為評估更頻繁,每節課后,學生都會進行聽寫和筆試,另外還有中期考試,這有助于他們為期末考試做好準備。而在羅馬尼亞,學生只有期末考試,這樣他們會容易忘記所學的內容。
在中國的漢語教學節奏比在羅馬尼亞的快,對此他們表示贊賞,而且還希望老師提高教學節奏。在中國學習的學生認為,與其他外國同學的競爭是積極的,而與羅馬尼亞同胞的競爭則是負面的。
對于“你遇到學習困難時,希望老師會怎么樣處理?”這一問題,32%表示希望教師應該“更多地解釋新概念”,而11%的人表示,當學生很難快速理解時,他們希望教師“更有耐心”。教師不應僅僅為了跟上議程而繼續研究進一步的觀念,而應更多地關注理解。
一直以來,羅馬尼亞漢語教學的重點是語法,而不是溝通。教師們需要改變的語法教學為重點的教學方式,而把教學重點放在提高學生的語言交際能力上。
許多羅馬尼亞漢語學習者在學習中缺乏學習目標。他們中的大多數依靠外部刺激來保持他們的學習熱情。但是,僅僅有外部刺激是不夠的,那樣學習很容易放棄學習。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采取措施,加強教學的趣味性,以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教師應該采用積極的、創造性的方法,以使學生對語言感興趣。教師可以激勵學生實現一些短期目標,例如在幾個月后通過HSK 1級,去中國參加夏令營,如果他們通過HSK 3級,可以在中國獲得一年的學習漢語獎學金。
在學習的第一年,教師應該專注于拼音教學和使用拼音記憶詞匯,其好處是音調將在學生的記憶中打下更深的印象。同時在第一年,學生可以學習大量的詞匯,從而可以自由地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想法。在第二年,學生們可以開始書寫學習,將漢字與詞匯融合,并逐步熟悉字符的使用。
作者希望這些建議有助于教學管理部門了解羅馬尼亞漢語教學的實際情況,并采取有效的措施促進漢語教學。作者也希望這些建議有助于教師采取措施提高教學效果,從而提高漢語課堂教學的質量,使學生可以更快更容易地提高其漢語聽說讀寫的水平。只有這樣,羅馬尼亞的漢語教學才能長期穩定進行,中羅兩國人民的交流才有可能繼續不斷發展。
(作者單位:浙江科技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