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琳
中職食品生物工藝專業的《食品分析》課主要是培養學生食品分析和檢測能力,訓練學生的操作技能,是一門注重實踐教學的課程。根據中職學生的特點,為了增強教學的實效性,基于本人的教學實踐,在《食品分析》課的教學實施上做了一些思考和探索,提出了“實理一體化”教學的思想,即實踐在前,理論補充在后,實踐理論不分家。
中等職業學校是實施中等職業教育的學校,生源是初中畢業生和具有與初中同等學歷的人員,基本學制為三年。中等職業教育是在高中教育階段進行的職業教育,也包括部分高中后職業培訓,目前是我國職業教育的主體,其定位是在義務教育的基礎上培養大量技能型人才與高素質勞動者。
在中等職業學校,《食品分析》課是食品生物工藝專業的核心必修課,主要教學目的是培養學生食品分析和檢測能力,訓練學生的操作技能,是一門實踐性較強的課程。為了提高學生的實踐技能,讓他們有效地掌握食品分析的方法,文章基于本人的教學實際,并結合中等職業學生的學習特點,在課程教學實施上做了一些思考和探索。
1.1 學生基礎薄弱
中等職業院校所錄取學生中考分較低,相當一部分學生對理論學習的理解、接受能力較弱,學生基礎普遍較差,沒有系統的學習方法和理論,綜合分析和解決問題能力比較差。進入中職學習后,針對新的理論和教學內容,學生的學習適應力弱,難以融會貫通,表現出學習成為一件困難的事情。
1.2 學習積極性不強
中職學生群體中“厭學”現象較突出,學生常常有惰性和厭學心理。主要原因是部分學生文化基礎差,對現在所學的課程聽不懂,缺乏學習興趣。另一方面原因是多數學生不愿繼續讀書,迫于家長要求,無奈才隨便選擇了一所中專學校。在思想上仍沒認識到學習的重要性,對于在學習上遇到的困難,常采用被動或者消極的態度。上課僅憑個人興趣,不感興趣的就不想聽,甚至是睡覺或者聊天等。
1.3 學生實操能力弱
食品專業學生在初中階段僅進行了簡單的化學實驗和操作,實驗技能還沒有培養好。進入中職學習后,初次接觸食品專業課程,在理論尚不健全的情況下,對很多基本儀器的操作和使用處于空白情況,很多學生不敢操作或者不知道怎么使用操作,導致了動手能力較差。
2.1 課程理論內容多
本課程涵蓋的教學內容比較多而且廣泛,包括食品的食品分析基礎知識、一般成分分析、有毒有害物質的分析、添加物的分析以及微生物分析等。課程內容多,課時量大,理論教學壓力比較大。課程內容的繁雜,在教學中,在理論授課時間內很難全部講完,往往存在大部分學時需要講理論。中職學生面對大量的理論學習,學習興趣低迷,大部分學生聽不進去或者直接睡覺,直接影響了學習的效果和教師的授課熱情。
2.2 教學方式不理想
在具體教學實踐中,現階段的《食品分析》課程采用理論教學與實驗相結合的傳統形式進行,理論在先,實踐在后,大部分以理論講授為主,僅安排少量的實驗課程。這樣的教學方式有其優勢,理論講解比較透徹,學生理論知識掌握相對較好,受理論教學的局限性,學生學習積極性較差。相比較而言,學生的實踐操作機會少,導致動手能力比較欠缺,對實驗過程中出現的問題獨自思考的機會較少,導致了解決問題的能力不足。而且,基本上是理論教學之后再開展驗證實驗,間接上理論知識和實踐操作分開,導致了教學的實效性差,難以真正做到提高中職學生的動手能力問題。
2.3 課程評價單一
由于課程大部分以理論講授為主,又限于實驗場地和設備的問題,課程的結果評價往往比較單一,常以理論考核為主,未將實驗考核納入主要評價方法。這導致了學生常常死記硬背應付考核,將實驗技能的學習拋之腦后,違背了本課程訓練學生操作技能的初衷。
根據中職學生的特點,結合食品分析課程的教學實踐,針對課程實驗較少、理論講解比較充分的現狀,為了增強教學的實效性,基于我校的教學資源實際,在課程的實施上做了一些思考和探索,提出了“實理一體化”教學的思想,即實踐在前,理論補充在后,實踐理論不分家。 主要想法如下:
3.1 優化整合教學內容
更新和優化教學課程的內容是上好食品分析課程的首要工作。打破學科式教材的限制,結合學生的可接受狀況來重新組織、整合、再加工教材,在課程教學中,加大實驗技能的學習內容和比重。依據“工學結合”的教學模式,以工作任務的方式安排課程內容,學習即工作。老師在備課的時候,將學習對象想象為工作對象,模擬工作場景,那么,應該先有工作實踐或者工作內容的需求,然后才是理論知識的補充和學習,也使得學生的學習行為更加清晰。在實驗教學內容的編排上,主要從食品分析的基本技能和質量檢測崗位對學生食品分析能力的需要來考慮,將所需的理論知識穿插嵌入實驗操作之中,讓學生面對實際的工作任務,自主地學習補充理論學習。從這個角度上而言,教學內容不是越多越好,而應該是學透學通,注重知識的遷移,讓學生融會貫通。
3.2 “實理一體化”教學實施
為了解決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的脫節問題,增強教學的直觀性、參與性,在課程實施上實行實理一體化教學,將教學的主場拉到實驗實訓室,改變傳統的課堂教學方式。以實驗的體驗式學習帶動理論知識的學習和識記,加大學生的動手機會,在做中提高實踐操作技能,在實踐中學習理論,過去只是練習大腦,現在是手腦一起。學生在這樣的教學中,主動性、學習效能自然提高。
教師在實理一體化教學中主要做好“工廠師傅”和“知識大使”的角色。“工廠師傅”提前指派給學生工作任務,學生拿到任務后,分析工作內容,補充理論知識,利用獲得的知識完成師傅交代的任務。當學生經過分析思考無法解決問題時候,可以尋求 “知識大使”的解答幫助,他會告訴學生需要的知識點。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學生不再是被動式學習,而是作為一個工作人員,探索工作完成的方法和途徑。
3.3 課程考核多樣化
轉變《食品分析》課以理論考試作為單一考核的局面,在其考核評價體系中,既要有基本技能的考核,也要有基本理論知識的考核,既要有結果考核也有過程考核,既有教師的評價也應有同學以及學生自我的評價。因此,考核形式可以多樣化,具體做法是以實驗考核為主線,輔以基礎理論測驗和過程考核三種。實驗部分主要考核學生的操作技能,尤其是一些常見儀器的正確操作和使用,目的是讓學生學會使用和操作儀器設備。理論筆試部分主要考查學生對該課程所要求的基本原理、方法和技術等內容的掌握程度,主要考核一些基礎性的理論內容。過程考核主要是在教學中將學生的動手動腦能力、科學態度、工作作風和勞動衛生紀律聯系起來,全面考核學生。
在《食品分析》課程中開展“實理一體化”教學模式的探索,起到了較好的效果,提高了教學技能的針對性,可以有效利用實驗室資源,充分體現了以技能為教學目的的職業教育特點。這種模式大大地提高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提高了教學的成效,滿足了學習優良的學生,也能照顧到學習較差的學生。“實理一體化”教學的實施,增強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也提高了教師教學的熱忱,是一個教學相長的有利探索,通過這樣的學習,使學生學到的是真技能,而不是知識的簡單堆積,直接提升了學生的培養規格。課程考核以實驗操作考核為主,方式多樣且合理,并依據考核情況對教學的效果做出評估,能起到很好的促學作用。
總之,教學是為培養人才服務的,《食品分析》課程教學是為了培養食品分析的專門技能型人才,要求學生具備熟練的操作技能、扎實的基本功和認真的工作態度。在教學中,教師要肩負起培養社會所需的實用型人才的任務,要依據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手段不斷地發展變化而做出更多努力。“實理一體化”教學突出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將教師作為輔助人員,有利于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有利于教師因材施教,合理整合教學資源,在《食品分析》課程中開展“實理一體化”教學,順應了現代職業教育的發展趨勢。
(作者單位:廣州市輕工職業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