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愛華
我國的小學教育現在倡導“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和方式,所以教師需要不斷的挖掘學生的閱讀和培養他們的感悟力能力。在語文學習的過程中,閱讀能力是不可或缺的部分,閱讀不僅是語文素養提升的一個重要方面,還能夠深化社會責任,領略各個角度的世界。基于此,小學語文教師對學生的閱讀創造能力的培養意義重大。本文簡要分析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的閱讀并針對現狀提出相關的教學策略。
小學是學生的一個重要發展時期,正是孩子建立對這個社會和周圍的世界的新的認知的時期。而小學生的年齡限制了他們的生活經驗和知識的單一,必定不會有很大的突破,因此,閱讀的部分就是他們語文學習的重中之重。小學教師就要不斷的發掘孩子們的閱讀能力,充分發揮孩子們的母語的優勢,指導他們從閱讀中認識新的世界,接觸新的思維,站在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問題。所以,小學教師通過不斷的開發學生的閱讀創造能力,培養他們的語文素養,這對學生日后的學習也大有益處。
學生的創造意識是對周圍存在事物的理解及其認知,并自己形成一套抽象思維及其行為。學生在閱讀文的學習中最關鍵的就是創造意識。學生需要通過閱讀養成對閱讀文中提到的事物或人物的獨立理解,基于此,只有學生具備了創造的意識,才可以養成獨立思考的好習慣。例如在講解《風媽媽》這篇文章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自己思考,擁有自己的閱讀模式,建立自己的結構,從學習被動者的角色走向主動。所以這樣科學性的學習,對日后的學習都大有裨益。
僅僅有了創造性的意識還不夠,教師還要注重加強對學生的閱讀的訓練。只有通過不斷地訓練,學生才會漸漸的順應了創造性的思維,掌握閱讀創造力的核心,才會在日后的學習中有“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的效果。例如在學習《孔子拜師》時,教師要注重訓練的過程,多鼓勵學生,積極的引導學生自己探索,獨立完成對每篇文章的思考,列出自己對這個文章結構的框架思考。這便也是“師傅是領路人”角色的充分轉化了。教師不必給學生每個知識點都講的面面俱到,但如果能讓學生成為自主性學習者,成為一個聰明的學習者,也就完美的完成了教學的內容。
語文閱讀不僅要讀懂全文,對全文有一個大概的了解,還有能夠在頭腦中自己建立起一個有效的知識體系,這就要求學生能閱讀,會閱讀。教師在授課的過程總,要積極的引導學生,從不同的角度去打破他們的思維定勢,留給他們充分思考,發揮自我的時間和空間,培養他們對學習的興趣,鼓勵他們自己思考。例如在學習《坐井觀天》時,教師要針對學生出現的問題因材施教,教會學生進行多層次的多角度的閱讀,幫助他們建立如何分析文章,如何從標題和作者中找到一個全文的平衡點。教師可以通過詢問學生對“坐井觀天”這個成語的理解和對故事的復述,從學生的角度給他們交教不同的閱讀技巧,例如泛讀,精讀等。所以在深層次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指導學生從不同的練習題中找到閱讀文章的技巧,有針對性的閱讀,達到一個閱讀量和不同閱讀技巧的完美融合。
良好的教學氣氛有利于孩子們活躍的接受新的知識,快速地掌握每天學習的新知識。學生依據自己的興趣在課下積極的研究,與老師進一步探討閱讀的相關知識,深化并思考自己學習的成果,充分發揮學生在語文課堂中的主動性,讓他們做自己學習的主人翁,培養得到自己的思維。同時,教師要不斷的盡量關注到每位學生,積極引導存在問題的同學,對那些不善言語,不敢提問的同學,教師可以耐心指引,循循善誘,讓小學生初步體會到學習語文的樂趣,建立對閱讀能力的創造力。
我們現正處于信息大爆炸的時代,所以教師要積極倡導學生利用網絡的優勢,通過指導多看電子書之類的方式激發學生的興趣。如今有很多學生都依賴自己的手機,但是如果把他們玩手機的時間用來看書,不但提高了學生的閱讀興趣,還培養了其對閱讀的創造力,加強自律。教師要給予學生適當的幫助,指導學生想要閱讀哪個類型的書籍,并且有計劃,有目的的進行閱讀,避開網絡大爆炸帶來的復雜性。
閱讀創造力的教學不僅有利于學生對語文素養的提升,而且對學生的學習思維的建立也有很大的作用,是對新課標的完美詮釋。基于此,教師可以運用不同的教學方式傳授給學生不同的閱讀技巧和能力。總之,對學生的閱讀力的創造培養是一個漫長而復雜的過程,必然要經過一個時間段的適應。所以,教師需循循善誘,引導學生獨立學習,培養一個適合于自己的閱讀力的方法學習。
(作者單位:山東省鄒平市魏橋實驗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