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雪梅

隨著教育教學改革的持續深化,在核心素養語境下,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要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構建高效的課堂,這既是新課程的要求,同時也是每一位教師的教育理想。那怎樣才能構建高效的課堂呢?本文就初中數學課堂教學談談自己的體會。
在初中數學教學中,教師要想構建高效的課堂教學,首先應轉變自身的教學觀念,堅持“以生為本”的理念,明確學生的主體地位,將課堂學習的主動權交還給學生,而自身則成為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和引導者、合作者、陪伴者,這樣,就能在民主、平等的環境中為學生營造輕松、和諧、愉悅的學習氛圍,使學生充分發揮自身的主觀能動性,積極進行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學習,從而為構建高效課堂奠定基礎。具體做法:
1)做好新舊銜接,激發數學學習興趣。教師要深入了解學生數學素養狀況,把握學生生年齡、身體、心理特征,以數學游戲、數字謎語、數學故事等為敲門磚開啟學生新課學習之旅,讓學生在游戲、故事情景中萌發數學學習興趣,樹立數學學習信心,從而愿意學習數學,敢于學習數學。
2)注重學生自學能力的培養。課堂教學中,進行先學后教,當堂訓練,采用啟導式教學,利用“導學案”“自學題綱”等,讓學生先自學嘗試,自我感知,自主探究,互相交流探討,教師再進行質疑解難,突破難點,適時訓練鞏固,從而完成教學任務,逐漸形成學生終生學習數學的能力。
3)降低難度,培優轉困。緊扣教材,抓好雙基,把課本例題作為重中之重,讓學生反復閱讀、練習、尋找多種解法,加深理解,以便于更好的掌握知識。分層教學,分類要求,給優生多留一些有挑戰性的、開放性的、有難度的題目;學困生只留一些基本、簡單的題目,一個題目可以讓做兩遍或者三遍,以求理解掌握,使不同程度的學生數學成績有所提升。
在實際的教學中,初中數學教師要想構建高效課堂,還必須深入研讀文本教材,科學設計教學計劃。根據新課標的要求,課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學目標已經變為三維目標,即: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以及情感與態度,這三個教學目標互相依存,缺一不可。而且,學生也因為種種內外因素的影響,他們在數學學習方面具有較大的差異性,因此,教師在設計教學計劃時,必須體現出科學性與發展性,同時還要遵循學生的心理特征與認知水平,滿足不同階層學生的學習需求,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從而使不同階層的學生都能獲得一定的發展,不同程度地提高自己的數學素兇。
數學是一門與我們生活密切相關的學科,數學知識源于生活,是生活中數學知識、數學現象的濃縮與總結,而且,新課標也明確指出在教學中教師應采用生活化的教學方法。因此,在開展課堂教學活動時,初中數學教師應根據教學的內容,結合學生熟悉的生活事例,在課堂導入、知識講解和指導探索時,為學生創設適宜的生活化教學情境,這樣不僅能活躍課堂教學的氛圍,同時還能促使學生更快、更好地理解并掌握相應的數學知識。
在實際的教學中,數學教學其本質就是引導學生參與數學活動,俗話說:活動、活動,要想活就得動。數學課堂活動也是如此,教師要想構建高效課堂,就必須加強師生、生生之間的交流互動,為此,教師應積極采用小組合作學習的模式,引導學生在合作交流中加強動手實踐操作,這樣才能促使他們在直接體驗與間接經驗學習的過程中更快、更好地掌握相應的數學知識。
例如,在學習北師大版初中數學八年級下學期第一章《三角形的證明》的內容時,筆者在講解完基本知識后,就出了如下的練習題,引導學生在小組合作學習的模式下,通過交流探討,進一步鞏固課堂學習的內容。
如圖所示,在△ABC中,若AB=AC,角平分線BD和CE相交于點O,請證明OB = OC。
同學們通過小組合作學習,在小組成員的交流探討中,很快就得出結論:要證明OB=OC,只要證明∠DBC=∠ECB即可,而要證明∠DBC=∠ECB,就可以根據學過的等腰三角形的定義、性質以及角平分線的定義,展開證明論述即可。通過小組合作學習,使同學們扎實地掌握了課堂教學的內容,實現了高效的課堂教學。
在課程改革中,新課標明確指出要改進評價體系,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因此,在初中數學教學中,教師要想構建高效課堂,還必須構建多元化的評價體系,通過積極的評價,幫助學生樹立學習數學知識的自信心,以此構建高效課堂。在實際的應用中,教師應摒棄傳統單一滯后的結果性評價體系,積極采用過程性評價與結果性評價相結合的評價方式,同時引導學生積極開展自評和互評,以此幫助他們更好地認識自己,發揚自身的優點,改正自身的缺陷,從而獲得全面的發展。
綜上所述,在課程改革的背景下,新課標要求構建高效課堂,作為初中數學教師,我們應積極探索,不懈追求,從而最終實現教得輕松、教得高效,學得愉快、學得高效,進而發揮出課堂教學主陣地的作用,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作者單位:甘肅省敦煌市第二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