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琳
初中生物是一門綜合性學科,它兼具知識性和趣味性。在新課改下,教師應當緊跟時代腳步,建立以提升學生綜合素養的教學體系。生物這門學科屬于理工科,所以對學生的科學素質具有較高要求。在科學素質中,創新能力占據著半壁江山。因此,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至關重要。本文將對如何在初中生物教學中培養學生創新能力展開探討。
當前我國仍處于應試教育階段,生物教師們在開展教學工作時,仍未擺脫以提高成績為主的傳統思想,這就使得學生其他素質的提高遭到了阻礙。然而新課程標準的提出打破了當前生物教學的困難格局,越來越多教師開始投身于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中。在初中生物教學里,創新能力的培養是極為重要的一環,若是學生缺乏基本的創新能力,那么他在生物的學習過程中也會舉步維艱。本文將對生物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具體行為提出幾點建議。
有句老話這么說道:“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教師若是想要在教學過程中實現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那就應當激發學生對生物的學習興趣,從而讓他們在學習過程中動用思維,形成創新能力的提高。教師應當采用多樣化的教學方式,調動的潛在興趣,從而融入到教學過程中。由于生物的學習是在初中才開始的,學生在小學階段未有涉及,所以教師在初次為學生進行生物教學時,應當緊抓機會,激發學生對這門學科的熱情,只有這樣才能夠充分點燃他們的求知欲,并實現自主探索。探究式教學是一種較為有效的教學方式,它存在于許多課堂中,并為教師的工作提供了極大助力。探究式教學簡單來說就是將學生劃分為若干小組,然后讓他們以教師布置的任務作為中心,自主展開對知識點學習的教學方式。教師以探究式教學展開工作,能夠讓學生在合作交流的過程中互相摩擦思想的火花,進而培養創新意識。同時,這樣的教學方式還能夠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進而讓他們積極的投入到教學過程中。例如,教師在講解人教版生物教材,七年級上冊第一章《認識生物》時,可以根據其第一節內容“生物的特征”向學生提出問題,學生根據自身需求劃分為若干小組后,就可以對教師的問題展開探討,教材中這樣寫道:“生物的生活需要營養,生物能進行呼吸,生物能排出身體內產生的廢物,生物能對外界刺激作出反應……”學生可以結合自身,在教材內容的基礎上加以創新,向教師提出教材上沒有寫明的觀點。這樣的教學方式能夠充分調動學生的課堂參與度,并且讓他們在交流探討中形成創新意識,教師應當充分利用好探究式教學帶來的優勢,促使學生不斷進步。
初中的學生已經建立了較為基本的三觀,他們的能力比起小學而言更強。俗話說“打鐵要趁熱,”教師應當趁著學生掌握知識的時候,帶領學生進行課堂實踐活動,從而讓他們鞏固知識,并且提高實踐應用能力。同時,課堂實踐活動的展開還能促進學生創新能力的提升。枯燥乏味的機械灌輸式教育雖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夠提升學生的生物水平,但他們若是長久以來都接受那樣的教育,可能會使得他們的學習熱情被削減,進而難以提高創新能力。因此,教師應當以開展活動的方式來點燃學生的創新熱情。教師開展課堂實踐活動,不僅應當考慮活動的新穎與內容分豐富,還應當考慮教學活動是否能滿足學生的實際需求,只有以學生的需求為出發點,才能做到將以育人為根本的教學理念落實在實際工作中。新穎的課堂實踐活動還能夠激發學生的創新欲望,讓他們在活動過程中也加以創新,從而實現整個生無課堂的創新。此外,教師不能僅將目光局限于課堂,而是應當將目光聚焦在學生身邊的點點滴滴。由于學生缺乏社會經驗,且實踐應用能力較差,他們的思維較為狹隘,所以教師可以利用課外時間,組織學生去參與社會上的實踐活動,從而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提升綜合素養,達到創新能力的培養。比起學校而言,社會上往往存在許多學校見不到的事物,學生在觀察事物的過程中,能夠實現創新熱情的點燃,獲取更多靈感,教師應當緊抓這些機會,促進學生的成長。例如,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去植物園,然后讓他們將自己的所見所聞,與人教版初中生物教材,七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第二章中的《被子植物的一生》聯系起來,讓他們聯想出更多的生物知識點,從而提高科學素養,激發創新意識。
在教學工作中,如何處理與學生的關系一直都令教師們頭痛不已。從當前我國教學現狀來看,和諧的師生關系能夠促進課堂效率,有利于教師更好的實現教學目標。教師若是想要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那就應當與學生建立和諧友善的關系,只有這樣才能營造出符合實際需求的學習氛圍,這就要求了教師在開展教學工作時,應當增加與學生的溝通和互動,這是增進師生關系的最主要途徑。同時,積極向上的學習氛圍還能夠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讓他們加入到創新浪潮中。綜上所述,教師應當深入了解學生的需求,積極展開與他們的交流和溝通,從而更好的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
創新能力的培養是一個長久的過程,教師不能急于求成,而是應當循序漸進。教師在開展教學工作時,還應當充分挖掘學生的潛在能力,讓學生自行發揮想象力和創造力,從而發散思維,形成創新能力的提高。
(作者單位:南陽市臥龍區教師進修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