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元
隨著中國與肯尼亞兩國之間在教育、經濟、文化等領域的合作更加緊密,肯尼亞的漢語推廣進入了新的階段,越來越多的當地人對漢語和中國文化感興趣,這就對肯尼亞本土漢語教師提出了更高的需求,本文以肯尼亞第一家孔子學院——內羅畢大學孔子學院為例,分析在肯尼亞開展漢語教學和本土師資培養的機遇和挑戰,針對當前問題提出了制度上加大扶持如獎學金資助優秀學生、發揮孔子學院對本土師資的培養作用、發揮校友會對本土漢語人才的聯系作用等對策,旨在加快肯尼亞本土漢語師資培養,深化內涵,提高肯尼亞漢語教學質量。
肯尼亞是非洲東部的主要國家,自中非合作論壇成立以來,中肯之間教育、經濟合作逐漸增多,學習漢語的肯尼亞人不斷增加,目前在肯尼亞已發展建立起4所孔子學院、2所孔子課堂和多個漢語教學點。
肯尼亞內羅畢大學孔子學院由天津師范大學與肯尼亞內羅畢大學共同創辦,是非洲首家孔子學院,于2005年12月19日揭牌成立。自成立以來,孔子學院以“友誼、合作、發展、共贏”為建設理念,以漢語國際教育為核心、中國文化推介為重點,推動中肯交流與發展為目標,配合國家“一帶一路”發展戰略,不斷發展與創新,在肯尼亞本土漢語教師培養、漢語培訓、擴大HSK漢語考試規模,繼續培養“漢語+技能”的復合型人才等方面取得豐碩成果。內大孔院連續6次獲得“先進孔子學院”稱號,2014年獲得“孔子學院創立獎”稱號,2015年孔院大會上被確立為全球15個“全球示范孔子學院”之一,成為全球孔子學院的佼佼者。
2.1 中肯關系長期友好
2018年6月16日至19日,應肯尼亞國民議會議長穆圖里邀請,全國政協主席汪洋對肯尼亞進行正式友好訪問。汪洋指出,中肯友好交往勢頭強勁,中肯合作已成為中非合作的典范。今年是中肯建交五十五周年,兩國關系進入“深耕時代”,內羅畢大學孔子學院要充分發揮綜合平臺作用,將中肯教育與科技合作培育作為工作中的新亮點,深化孔院內涵建設,助力肯實現“四大發展目標”,發揮自身優勢,促進中肯兩國人文交流,為夯實中肯友好的民意和社會基礎做出新的貢獻。
2.2 中國教育部援非重大項目——內羅畢大學孔院新大樓即將建成
中肯兩國長期保持著友好合作的關系,經貿合作領域越來越廣、合作深度不斷加深。去年8月舉辦的中非合作論壇,肯尼亞總統和內羅畢大學校長都被邀請出席論壇,未來將攜手并肩,深化兩國教育文化方面的合作,支持孔子學院的發展。李克強總理簽署的援非重要項目——內羅畢大學孔子學院6400平米的綜合大樓建設工作,將于2019年投入使用,輻射整個東非開展漢語教學和中國文化推廣,為辦學條件和服務能力提升提供強大硬件保證。
2.3 內羅畢孔院開展漢語培訓
肯尼亞現有的中資企業如華為、中興等和蒙內鐵路的建成都急需當地精通漢語的人才,良好的就業前景使肯尼亞大學、職業學校、公歷和私立中學重視漢語教學。肯尼亞學生學習漢語的人數越來越多,學習熱情高漲。拉斐爾·圖朱是肯尼亞執政黨朱比利黨總書記、內閣不管部部長,孔子學院專門為他打造的課程,在全肯引起轟動。
內羅畢大學孔子學院積極嘗試新的漢語教學新模式——“漢語+”,首次與內羅畢大學商學院合作,開設漢語證書培訓班,學員達230人。孔院與肯尼亞政府部門長期穩定合作,漢語教學開展獲得肯尼亞政府的大力支持。孔院積極發揮自身優勢,與肯尼亞移民局、機場、檢疫檢驗局、外交部、課程改革發展委員會等政府部門建立長期穩定合作關系,為政府公職人員開設漢語課程培訓,目前已開設了五個漢語學習班,115人參加學習培訓,53人通過了HSK1級考試,26人通過了HSK2級考試,漢語培訓在推進中肯交流,促進友好方面做出了積極的貢獻。
2.4 努力推動漢語進入肯尼亞基礎教育體系
內羅畢大學孔子學院自2009年通過了內羅畢大學學術委員會的考核,在內羅畢大學設立中文本科專業。本科和碩士研究生課程促進本土師資培養,為當地學生鋪設了連貫的學歷教育路徑。在推動漢語進入肯尼亞基礎教育體系工作中, 2015年肯尼亞課程發展委員會(KICD)與內羅畢大學簽訂了合作協議,由內羅畢大學孔子學院協助開發基礎教育四到七年級的漢語課程,計劃從小學四年級開始將漢語定為外語選修課程,這意味著漢語與法語、德語一樣成為基礎教育課程體系的一部分。2018年內羅畢大學孔子學院已完成小學四、五、六年級的漢語教學大綱草案,在今后的發展中將繼續推進到當地小學進行試點。漢語深入肯尼亞當地基礎教育體系,漢語教學將通過當地教育主管部門的審定和監督,從根本上提高肯尼亞漢語教學質量,有利于從小培養合格的漢語教師。
3.1 漢語推廣起步晚,基礎薄弱
中國教育部于1998 年在肯尼亞艾格頓大學建立了一個漢語教學點,并派遣一位漢語教師前來任教,開啟了在非洲大陸的第一個漢語推廣窗口,2005年,非洲首家孔子學院——內羅畢大學孔子學院成立。法盟、德國的歌德學院在肯尼亞當地推廣語言時間較早,法語與德語是肯尼亞基礎課程教育體系的一部分。學生的第一外語選擇法語或德語比較多。相比較法盟和歌德學院,肯尼亞的漢語教學起步較晚,教育資源缺乏,還受到政治、經濟、安全形勢等綜合影響。
3.2 本土漢語教師數量少,工資待遇低,地位不高
隨著肯尼亞學習漢語的人數逐漸增加,肯尼亞開展漢語教學的學校也越來越多,對高水平的教學人員的需求也快速增長,當前,肯尼亞幾所孔子學院的教師主要以國家公派的漢語教師和志愿者為主,由于他們的任期一般是2年,教師流動性大,教學缺乏連貫性,教師隊伍不穩定。
非洲國家的經濟普遍比較落后,國家財政的撥款嚴重不足。教師的地位不高、待遇偏低,在孔子學院學會中文的學生更愿意選擇當導游或到中資企業就職,而高水平的本土漢語教師需要長期且集中的學習漢語,了解中國文化,培養周期較長,缺乏合格的本土漢語教師。
4.1 發揮孔子學院的輻射帶動作用
內羅畢大學孔子學院應繼續發揮首家孔子學院的帶動作用,與內羅畢大學各學院合作,在推廣漢語、擴大影響力的同時,鼓勵學生學習漢語,通過孔院推薦,選派優秀學生申請中國政府獎學金、孔子學院獎學金到國內院校進修漢語,對學成回國的優秀肯尼亞學生,加強就業指導,漢辦通過選拔給當地院校推薦合格本土教師,跟蹤學生們回國后的就業情況。
還可以通過校友會、俱樂部、本土教師培訓的方式,繼續以語言為紐帶發揮本土人才在傳播中國語言文化方面的優勢,內羅畢大學孔子學院成立了來華學者俱樂部和孔子學院校友會,校友會定期舉辦聯誼活動,不斷強化語言文化的感情聯系,加強本土漢語人才對于中國語言文化的積極態度和認同感。
4.2 加強對非洲漢語推廣工作的研究
針對非洲國家的特殊國情, 中國需加強對非洲國家漢語推廣理論與對策研究和規劃;深入調查和研究當地漢語學習情況和語言政策, 系統研究當地漢語推廣的模式、效益、影響、投入、管理等, 以期更好地為在非洲推廣漢語提供理論依據和指導性對策, 使辦學更有針對性、成效更顯著。同時,我們也要對國內各參與部門、院校之間的協調和溝通加以研究, 以期充分發揮援非資金、資源的最大效益。探討在非洲建立本土教師培訓基地的可能性,優化資源配置,培養優秀本土教師,推動非洲漢語推廣工作的順利開展。
4.3 繼續培養典型學生
內羅畢大學孔子學院和中方合作院校天津師范大學已培養出茹絲這個典型學生,她自2014年起在內羅畢孔院擔任核心本土漢語教師,在前國家主席胡錦濤訪問肯尼亞時就表現出驚人的語言天賦,天津師大和孔子學院針對其特長精心培養,在“漢語橋”中文比賽等一系列大型賽事中獲得佳績。2008年作為中央電視臺年度新聞特邀嘉賓走上了屏幕;2009年—2011年在孔子學院大會學生匯報演出中表現出色;2010年參加央視春晚的“四海之內皆兄弟”節目,獲得廣泛好評,有“非洲茉莉花”之美譽。典型學生的成長,有利于激發其他學生的學習熱情,以點帶面,鼓勵其他學生通過努力學習漢語,成長為優秀的本土漢語教師。對學習刻苦的學生給予更多的幫助和支持。探索靈活多樣的漢語教學模式,研究適合當地學生語言、學習習慣、學習需求的本土化漢語教材,創新組織更多、更豐富的漢語文化體驗活動,鼓勵非洲學生長期學習漢語。
4.4 師資培訓內容重實用性
對肯尼亞本土教師的培訓,需考慮到當地教師的性格特點和需求,非洲人性格熱情奔放,需要用比較靈活的授課方式吸引學生和老師的興趣,培訓內容一方面注重提高教師們的漢語知識,糾正讀音,注重聽、說、讀、寫能力的提高,另一方面培訓漢語言文化知識,中肯文化區別,HSK漢語水平考試和漢語教材使用等,定期派肯尼亞本土教師到中國參加短期集中培訓,培訓中可采用試講、教學觀摩等增加交流的學習方式。
基金項目:天津師范大學教育管理基金《外國本土漢語教師來華短期研修項目現狀與建議;項目編號:043-135202 WT
1709。
(作者單位:天津師范大學國際交流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