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業教育是為滿足學習者的就業及轉崗需要,促進每個學習者的優勢智力、方法能力的提升而進行的教育。文章主要探討高職院校督導在實施課堂質量聽課評價時,從“中國精神是興國強國之魂”課的聽課評價解析出發,達到對思政課學習有效性方法的研究,對促進高職院校思政課“四有”課堂建設具有重要的實踐意義。
教學無非要回答三個問題:教什么?如何教?怎樣教?的問題。在回答這三個問題上,目前在教學改革如火如荼發展的今天出現了許多不同的觀點。從職業教育的目的是應該為經濟發展服務還是促進社會公平服務,從人才培養目標(規格)是強調現實針對性還是廣泛的職業適應性,從職業教育的價值是強調職業教育的工具價值還是人本價值,從職業教育的健康發展是有賴于建立人人平等的人性觀,還是關注公平兼顧效率的發展觀,注重人本身的全面發展的價值觀。從教學理念上是能力本位還是知識本位,教、學、做、評一體化還是重教輕做(學)、重做(學)輕教,從課程設置上是能力訓練(或實務或案例)還是基礎知識講授,從課堂組織上是活動本位還是講授本位,從教學環節上是實施課程能力目標、項目名稱及完成步驟、學習活動開展、學習成果、學習評價的環節還是實施復習、導入、授課、小結或總結、布置作業等環節等。雖然觀點不同,但對探索“四有”課堂的實現方法,卻提供了可供借鑒的教學設計思路。
職業教育是為滿足學習者的就業及轉崗需要而進行的教育,最有條件根據每個學習者的優勢智力、方法能力的提升,因材施教,幫助學習者成長。為落實《教育部辦公廳關于建立職業院校教學工作診斷與改進制度的通知》(教職成廳[2015]2號)精神,我院根據“關于開展教風、學風專項診改及評優工作的通知”的要求,在全院范圍內開展了教風、學風專項診斷改進及評優工作,目的是落實“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理念,全面促進學校教風建設,進一步增強教師愛崗敬業、教書育人的意識,推進“有心、有用、有趣、有效”的“四有”課堂建設。在持續開展的“四有”課堂建設中,通過督導聽課評價,高職思政課在探討實現“四有”課堂建設中做出了積極的努力,在實現思政課教學的政治性、教育性、實效性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基于此認識,實施針對思政課有效性實現方式的聽課評價對促進學生的優勢智力、方法能力的提升,因材施教,幫助學習者成長,促進“四有”課堂建設具有重要的實踐意義。
“中國精神是興國強國之魂”課是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1中專題7的內容,主講人為林廣梅。該次課是梁毳和薄運玲老師一起聽的。該次課特點是以篇首視頻(中國精神)導入新課,緊扣主題,效果好,以計時器嚴格控制交流研討3分鐘時間,每個小組派兩個代表展示討論成果,將中國精神對學生的啟發與大學生行為的意義融合在實例點評中,將枯燥的理論融合于張海迪等典型事例中的方式組織教學,以中國精神的源(實踐和社會生活)、流(文化傳承與創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習近平用中國精神激發中國力量、重精神是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中國精神是民族精神與時代精神的統一的講解結合社會生活實例、貼近學生實際,實現了思政課的“三貼近”,很難得,效果好,以中國精神、中國夢、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經典視頻結合古今中外史實與名人名言,簡明直觀、形象生動,交流研討(結合視頻談談你對中國精神的理解、視頻給了你哪些啟發?)引導學生思辯,以學生易于接受的方式突出重點,以思維導圖整理理論要點,用學生討論成果展示與點評,學以致用的方式突破難點。學生積極參與課堂討論與成果展示,體現以學生為中心的理念,使學生運用理論分析實際問題的能力得到了一定的提升,教師教學和專業功底扎實,PPT文字簡明、制作精美,圖片、視頻等信息化手段運用合理,課堂互動形式多樣、新穎,互動效果好且互動時間把控精準。
該次課教學環節設計環環緊扣,學習目標應用了OBE理念和布魯姆目標分類方法,具體可測量,設定的知識目標:應該知道中國精神的內涵。能力目標1:能夠根據中國精神理論進行案例分析。能運用馬克思主義關于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理論,結合自身實際科學設計踐履方案。素質目標:發揚民族精神,激發改革創新創造的時代精神等,該次課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總之,目標是預期的結果。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是課程標準中明確說明的,且在實際授課中,能力目標通過學生的學習成果的展示得到了落實也貫徹整堂課始終,在實際授課中突出了思政課的政治性、教育性、實效性的具體要求,具有研究和推廣價值。
(作者單位:北京信息職業技術學院教務處教育督導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