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晶晶 石佳
大學生就業一直是社會不斷討論的話題,也是國家大力扶持的改革對象。實現大學生精準就業有助于改善就業現狀,提升就業質量。當下是互聯網時代,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高效就業服務變革,不但就業環境發生了改變,就業服務模式和目標也逐漸向更深層次發展。在這一形勢下,也為大學生精準就業提供了更多機會和選擇路徑。本文結合大學生精準就業的現狀,重點分析完善互聯網就業服務的建設策略。
從當下就業形勢來看,畢業大學生面臨很大的就業壓力,一方面自己理想中職業要求高于自身條件,另一方面不愿意屈就基層企業和中小微企業,致使好多大學生徘徊在看者中間,無法精確定位自己的職業方向。為此,黨的十九大報告中針對大學生就業重點提出,將就業歸為最大的民生服務,堅持就業優先戰略和積極就業政策。互聯網時代下,大量數據信息充斥著人們眼球,也為高效建立就業服務體系提供了技術支持。能夠實現就業信息的精準對接,幫助學校及時統計畢業生就業情況,以便提供精準化就業指導,優化人才培養計劃。
精準就業服務機制主要為畢業生提供精細化服務,充分了解畢業生面臨的困難,全面開展就業指導工作。具體實現需要根據畢業生實際情況開展就業活動,創新就業條件,搭建就業平臺,做好就業對接。對不同階段的大學生實施層次化、針對性指導,力求不放棄任何有就業需求的學生,都能夠做到精準幫扶。幫助學生和用人企業建立友好了解途徑,實現精準對接。
根據相關研究發現,當今社會大學生就業中存在的最大問題是自身就業能力與社會崗位需求不對等,大多數人認為造成這一原因在于高校教育和國家政策上有偏差,研究學者也大多從這兩方面究其根本原因,很少有人將個人與就業環境結合考慮。學生自從進入學習生涯后,最主要的任務是通過學習不斷提升自身素質和能力,基本很少關注國家戰略、行業發展、組織發展的變化,以至于無法準確定位自己就業方向。高校中,相關教育學者往往結合自身社會經驗或對當下就業形式的認知,對大學就業進行就業指導,在一定程度上缺乏統籌觀念,沒有考慮人職動態匹配。大學生精準就業最大的特點是實現人與環境動態匹配,將職業、地區、組織統籌為一個綜合系統,利用各種擇業決策幫助學生選擇回報率較高的就業系統,進而實現大學生精準就業中的動態分配。
以往信息不夠發達,學生只能簡單通過企業調查、實習了解某一企業的基本情況,無法將企業信息與國家政策、經濟發展趨勢融合考慮,獲得信息不完備,不能夠有效支撐擇業時的動態匹配。互聯網時代背景下,信息技術不斷發展,但是就業服務機制的構建沒有引起某些高校的重視,學生對就業信息搜集僅包括簡單的檔案、簽約等信息,無法了解企業發展方向以及精確選擇職業的路徑。其次,高校中就業服務機制大都基于交互軟件平臺或就業信息網,學生了解的信息存在大眾化,沒有針對性,不能夠滿足學生個性化需求,更談不上實現學生精準就業。
3.1 構建系統的就業服務平臺
在“互聯網+”時代下,就業服務屬于一種綜合性工程,要根據學生就業傾向和社會經濟發展體制合理規劃,構建系統的就業服務平臺。在該平臺上不僅要發布企業招聘信息,更能夠分析就業前景。除此之外適當添加針對性就業APP和微信公眾號,彼此之間相互配合。建議畢業生下載注冊就業服務平臺,在平臺上了解就業崗位,發布求職簡歷,進行職業測評等。其次有義務對畢業生進行就業指導,并且及時跟蹤已畢業學生參加工作現狀,分析存在問題,實施針對性解決措施。
互聯網實現了信息爆炸性傳播,為了優化就業服務信息,在平臺傳遞中需要確保其有效性和針對性,以此來提高信息與大學生之間精準“交流”。充分結合大學互聯網應用特點,實施針對性推送,比如BOSS直聘根據學生瀏覽記錄進行篩選推送,不斷提高選擇意愿與崗位的匹配程度。
3.2 實施全程化職業指導服務
在美國學者舒帕看來,職業發展離不開自我塑造,個人職業概念是在自身條件與外在變化的相互作用和不斷調和中形成的。該觀點不認為職業選擇是某一階段的活動,而是一個長期發展的過程。但是,當下大學生就業主觀選擇意識淡薄,自身定位比較模糊,在擇業時容易眼高手低,忽視長遠發展以及自我價值的實現。甚至有的學生安于度日,缺乏開拓精神。為此,有必要在大學生剛入學時就向其灌輸職業思想,一直延伸到畢業。隨著眼界不斷開闊,思想意識會逐漸向專業方向靠近,能夠跟清楚自己所想、所要、所發展方向。
基本上高校教育中都會設置大學生職業規劃課程,幫助學生增強職業意識。但是大部分學生功利性擇業思想比較嚴重,會給職業冠以“地位等級”頭銜。所以,在實施全程化職業指導服務時首先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就業觀,更新職業理念。其次,按照不同模塊開展個性化指導,例如職業生涯啟蒙教育、校友工作論壇、職業規劃大賽等,再將不同模塊劃分為詳細的實踐活動,貫穿學生四年大學生活。個人建議學校可以在大三下半學期不斷帶領學生到當地優秀企業中參觀和學習,實地感受工作氛圍,促進學生心中“職業”種子的萌發,為今后求職就業精確選擇方向。
3.3 精準分析招聘網站職業信息
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各種招聘網站蜂擁而興,像58同城、智聯招聘、BOSS直聘、獵聘網、網易招聘等等。不同企業根據自身所需定期更新職位信息,按照不同崗位設置不同層次的薪資。但是由于崗位層級不同,很難分析整個職業發展趨勢。為此,學生可以結合統計學方法,從職位需求方向考慮,找到其統一遵循的發展路徑。比如計算機專業學生的職業發展路線為:純技術工種——管理階層;再比如行政管理專業學生的職業發展路徑為:行政協理員\前臺秘書——行政主管——行政總監,當然針對不同崗位重點分析招聘、薪資、培訓、績效等方面的要求。不同職業在不同類型的企業會發生轉化,可以進行縱向比較,搜集各個類型企業對同一職位招聘信息,對大概內容詳細分析后可以在大腦中形成一張形象的職業路徑圖,進而對崗位有大概把握。在此基礎上對招聘企業的發展歷程、規模、運行環境進行調查和比較,結合自身愛好和能力選擇職位。
3.4 關注政府經濟和勞保網站
國家政策對經濟發展趨向有直接影響,間接性會波及到大學就業選擇。比如從2006年到2010年之間的“十一五”規劃指出“堅持推進西部的大開發、振興東北地區老工業基地,促進中部地區崛起,鼓勵東部地區率先發展。”一直到2013年國家主席習近平提出的“一帶一路”國家級頂層合作倡議,都在變向促進區域經濟發展。對于大學生擇業來說,不失為一個重要的選擇方向。除此之外,各個地區的勞動保障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學生就業方向。
當然,就業環境也是必然考慮的因素之一,像產業密集程度、自然環境、社會氛圍、經濟水平等。在這一方面最突出的體現在大量農村人口不斷向城市遷移,有效帶動對應城市的經濟發展。大學生擇業也是如此,要時刻關注政府相關網站更新的信息,準確把握各個區域發展動態,進而選擇能夠促進所選職業長遠發展的地區就業。
總之,大學生精準就業關乎著社會的穩定發展,能夠促進國家人才高校流動,實現準確定位。在“互聯網+”的背景下,完善就業服務,助推大學生精準就業是一項關于民生的改革優化,幫助學生全面掌握企業職位信息和區域發展現狀,同時也有利于企業招聘透明化、真實化,促進兩者之間精準對接,提高畢業生高校就業率。
(作者單位:燕京理工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