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萍 趙偉
摘 要:隨著我國對于精準扶貧、產業扶貧的逐步重視,一些貧困區域在國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下,結合自身的地域特點,大力發展經濟。本文以內蒙古自治區烏蘭察布市商都縣的扶貧情況為例,深入剖析目前商都縣產業扶貧中存在的一些問題,繼而提出行之有效的解決措施,以期實現商都縣的產業扶貧朝著一條又快又好的方向發展。
關鍵詞:產業扶貧;產業結構;農產品
產業扶貧是貧困戶徹底脫貧的“制勝法寶”,只有堅持不懈地走產業扶貧之路,才能精準出擊,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大力發展具有地域特點的特色產業,調整新型產業結構,推進地方經濟水平的不斷發展??h域產業應該借助政府的力量,大力發展地方龍頭企業,推進產業鏈的結構調整,實現產業化基地帶動農民發家致富,共同走向脫貧致富的康莊大路。
隨著時代的發展,我國政府充分發揮其主導性作用,將產業扶貧作為當前重點關注的問題。當地縣政府要切實有效地開展地區專項扶貧項目,精準出擊,在政策的引導下,通過地區協作的發展模式,構建一條具有自身特色的脫貧攻堅之路。雖然,商都縣貧困戶數量減少到了預期目標值,取得顯著成效,但產業扶貧還是以政府的財力支持為主,投入資金與發展需求之間矛盾日趨明顯,亟須構建一套新型的扶貧開發模式,以適應新時期的發展需求。
一、商都縣產業扶貧工作的現狀分析
在國家產業扶貧政策的大力支持下,內蒙古自治區烏蘭察布市商都縣的扶貧工作取得了一定進展。在產業扶持方面,商都縣立足于地方優勢,采取了“菜單式”和“龍頭企業帶動”兩種產業扶貧模式,重點扶持地方特色企業,與此同時,通過土地流轉、貧困戶自力更生、打工貼補家用等輔助方式帶動貧困地區的經濟收入。
1.擴大特色產業基地規模
通過實踐調查研究我們不難發現,商都縣是烏蘭察布市最大的蔬菜生產縣,露地面積8萬畝,其中有5萬畝是無公害蔬菜生產基地。蔬菜的年產量高達10億斤以上。商都縣以“西芹”享譽全國,有“內蒙古西芹第一村”的美譽。商都縣的蔬菜產業鏈全國聞名,胡蘿卜種植面積15萬畝,年產量達1億斤;洋蔥種植面積2.5萬畝,年產量達2億斤;其他瓜果蔬菜品種眾多,有香瓜、西瓜、八松瓜、櫻桃西紅柿、以色列甜椒、微型西葫蘆、荷蘭豆、大白菜、123金紅蘋果等20多種,產量達2億斤。雖然商都縣具有巨大的資源優勢,但是由于缺乏科學合理化的政策支持和引導,市場環境尚不成熟,技術支持不到位,很多大棚都被荒置了。雖然小規模種菜的想法是好的,但是尚需要正確的引導。
2.打造專屬的產品品牌效應
我們必須打開市場,不能故步自封,要拓寬視野,轉變思路,打造自身的品牌效應,政府與農民積極配合,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品牌優勢。比如商都縣的馬鈴薯,牙眼淺、薯性好、表皮光滑、還原糖低、干物質高、無污染無公害,以其得天獨厚的自然優勢享譽全國,每年有大量馬鈴薯被銷往全國各地,送到全國人民的手中。
另外,商都縣地處內蒙古自治區烏蘭察布市,氣候寒冷,所以牛羊肉味道鮮美,脂肪率低,年產肉類上萬噸。商都縣還積極與澳大利亞合作,引進荷斯坦奶牛8000頭,奶牛產鮮奶量上萬,為鮮奶加工提供可靠的原料保障。
商都縣有林木占地面積100萬畝,森林覆蓋率為14.6%。林木的品種有柳樹、槐樹及其他各類果樹,木材蓄積量為80萬立方米,果實產量5000萬斤,并且還有很多珍貴的野生藥材。
二、產業扶貧面臨的問題分析
產業扶貧已經實施了一段時間,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依然存在著一定的問題和不足。目前商都縣的環境比較復雜多變,產業環境發展緩慢,產業基礎較為薄弱,需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提出行之有效的解決措施。
1.商都縣人文環境復雜
目前,我國商都縣的客觀情況比較復雜多變,總結起來有以下三個方面。首先,在交易中很難做到公平、公開、公正,缺乏一定的透明度和公正性。其次,隨著務工人數的增多,留守農村的多為一些年老體弱之人。絕大部分的青壯力都外出打工賺錢,留在家中的人往往行動力弱,很難能跟得上時代的發展與需要,不會使用新技術與新工具,無法提升工作效率。最后,少數基層干部責任心不強,沒有真正理解產業扶貧的工作內涵,扶貧工作往往流于表面形式,沒有落到工作實處,這樣就失去了扶貧的意義,降低了貧困戶的積極性,扶貧工作往往停滯不前。
2.跟不上市場需求
雖然,在國家政策的扶持下,商都縣也推進了產業化進程,與農戶開展了有針對性的扶貧項目對接。但是,由于無法掌握多變的市場行情,農民按照自己的思維定式去生產耕作,那么,很難適應市場的需求,與時代接軌,迎接市場的機遇與挑戰。而且,商都縣地處偏遠,所以經常會發生農產品供大于求,滯銷的現象,所以,這也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必須下大氣力,構建產銷一條龍服務,解決農戶的后顧之憂。
三、推進產業扶貧的策略思考
1.加大產業扶貧資金投入力度
首先,必須響應國家的號召,認真貫徹執行產業扶貧的相關條例,切實做好產業扶貧的傾斜工作。加大對于商都縣產業扶貧的資金投入,??顚S茫袑嵱行ё龊秘毨У貐^的扶貧攻堅工作。其次,應該做好資源共享與整合的工作,有針對性加大對重點項目的資金投放,最大限度實現資金的效能最優化。最后,優化產業扶貧的融資平臺。在政府允許的限度內,商都縣可以自行確定貸款貼息規模,引導金融機構加大重點產業的信貸投放力度,真正把財政專項扶貧資金落到實處。同時,鼓勵民間融資,吸引民間資金投入到產業扶貧的產業中來,從各個角度出發,加大扶貧開發力度,促進產業扶貧發展。
2.促進貧困地區特色產業發展
針對商都縣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我們可以開拓特色優勢項目,做好做穩政府政策有效支持,企業與農戶暢通合作,切實有效打好扶貧攻堅戰,發展具有廣闊市場前景的優勢產業,推進產業經濟的發展。
因地制宜,大力發展商都縣的特色支柱產業。讓貧苦農戶可以增產增收,早日脫掉貧窮的“帽子”??梢赃M一步完善創新“政府配菜”、“部門配菜”、“貧困戶點菜”的扶貧模式,開展與時俱進的菜單式扶持政策。對有意愿,業務能力尚可的貧困戶優先進行一對一幫扶,幫助其設計產業扶持目錄和補助獎勵標準,引導其發揮主觀能動性,激發其積極性,采取“先養后補”“先種后補”“先建后補”的方式,按照一定的標準給予財政補貼,增加貧苦農戶的動力,鼓勵其加入菜單式的模式中來。舉個例子,2018年的政策文件中就提到,每種植一畝稻田給予500元的貼息貸款補償,每種植一畝甜菜給予250元的貼息貸款補償等等。
3.強化科技創新,提升貧困農戶的業務能力水平
眾所周知,“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所以,加快科技創新,開展產業革命,提高貧困戶的科技水平才是打響“脫貧攻堅戰”的關鍵一步。我們必須切實有效提高技術人員的業務能力水平,開展有針對性的培訓課程,使培訓可以物盡其用,與產業化項目相契合,我們應該立足于市場需求,加大與農科院的聯系,邀請專業技術人員深入到村民家中,切實解決農戶在實際生產中遇到的技術難題,加強產業發展技術指導。其次,要加快科技創新能力,打造貧困地區農產品知名名牌,推動龍頭企業的發展,以特色產業為依托,推行科學、合理的經營規模,推進科技創新發展新格局。最后,我們可以積極鼓勵外出務工人員回鄉務工,一方面可以引入新技術,另一方面可以推動貧困地區經濟的建設與發展,真正帶領商都縣貧困農戶實現脫貧致富,早日走上康莊大路。
4.實施差異化扶持政策
在貧困農戶的扶持工作中,我們不能實施“一刀切”的幫扶政策,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因地制宜,根據實際情況,制定有針對性的幫扶舉措,真正做到責任在人,分片到戶,落實到每一個具體的人,把幫扶工作做實做細,真正做到服務于人,帶領貧苦農戶脫貧致富,早日甩掉貧困的“帽子”。我們要立足于商都縣的實際情況,制定差異化的產業扶持政策,鼓勵和引導龍頭企業與貧困農戶“結對子”,形成利益共同體,促進企業與農戶的共同發展。
參考文獻
1.王介勇,陳玉福,嚴茂超.我國精準扶貧政策及其創新路徑研究.中國科學院院刊,2016(3).
2.李祥.當前扶貧工作中精準識別的問題與對策.創造,2016(4).
3.李艾蘭,周廣俊,高繼勇,等.商都縣甜瓜新品種的對比試驗.基層農技推廣,2018,6(05).
4.衛延東,高志華,周婧,等.商都縣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存在問題及對策.農民致富之友,2017(22).
5.堯水根.論精準識別與精準幫扶實踐問題及應對.農業考古,2016(3).
6.林俐.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背景下精準扶貧機制創新研究.經濟體制改革,2016(5).
(責任編輯:蘭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