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冰冰
摘 要:人口流動作為一種特定的人口現象,對社會經濟的影響與日俱增。本文從流入地、流出地的角度分別闡述了人口流動對社會經濟的歷史性貢獻,它不僅為流入地的城市化和工業化帶來了豐富的人力資本,同時還為我國的市場經濟發展做了巨大推力,促進了流出地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有利于流動者的思想素質和自身技能的提升,對規范政府管理發揮了巨大作用。
關鍵詞:人口流動;流入地;流出地;政府管理
一、引言
流動人口作為一種特定的人口現象,是市場經濟中最活躍的因素之一,它涉及人們衣食住行的各個方面,對社會經濟的影響也在增強,一方面推動著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另一方面為政府的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提供重要支撐,同時也對流動者自身產生重要影響,因此考察人口流動對我國社會經濟的作用,分析人口流動對社會發展的歷史性貢獻,對于我國社會經濟建設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二、人口流動對流入地的歷史性貢獻
1.人口流動對城市發展的影響
對于人口流動與城市化關系的研究,主要可以從兩部分著手:一種是區域經濟理論,另一種是人口城市理論。顏詠華(2015)在中心地理模型中指出人口流動往往伴隨了資本等生產要素的集中,帶動城市經濟的發展。李夢白(1994)認為大量農村人口流入城鎮,勢必會給城市帶來用地規模的增加,居住環境和公共設施都得到的改善,這一觀點與候吉蓉(1996)不謀而合,因為農村人口流入城市不僅僅帶來的是城市人口數量的增加,更為城市帶來了資本積累,消費方面也毫無例外,人口的流入會給城市帶來更廣闊的消費空間。
從人口城市理論來講,人口流動會改變城市的人口分布比重和老齡化進程。原新(2007)提出人口流動延緩了城市的老齡化進程和程度。郭志儀(2015)通過對我國30個省會城市的面板數據研究表明流入人口帶來的人力資本集聚對城市化水平的影響要大于簡單人口數據的集聚。此外,人口流動所帶來的巨大勞動力資源也會改變城市的勞動力市場結構。
2.人口流動對工業化的影響
簡新華認為工業化會導致產業結構和產業空間布局的變化,從而會引起勞動力的地域分布變化所表述的一樣,農村剩余勞動力會逐漸從農村分離出來并逐漸為工業的發展添磚加瓦。也就是說,工業化為人口流動提供了“推力”作用。
但是工業化的發展與流動人口的關系并不僅僅限于推力,還有更為重要的“拉力”,這里所說的推力與拉力并不同于西方人口學家赫伯爾的宏觀理論,即流入地的經濟較為落后與流出地的經濟較為發展,而是指工業化一方面可以促使剩余勞動力向城鎮發展,吸引更多農村勞動力前往城鎮尋找工作機會,反過來,大量農村人口的流入也會不斷促進城鎮產業升級,進一步帶動工業化的發展。
3.人口流動對市場化的影響
分工首先引起工商業勞動和農業勞動的分離,從而引起城鄉差別。在市場經濟體制下,市場是資源配置的基本方式,城鄉人口流動是我國經濟發展過程中市場重新配置勞動力資源的表現。改革開放以來,企業的經營自主權不斷得到擴大,勞動力的流動是我國市場經濟充滿活力的一個決定性因素,流動人口作為市場經濟的產物,同時也是市場經濟的促進因素,伴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加快全國各地的交流與合作,使市場理念深入人心,推動著社會經濟制度的不斷創新與完善。
三、人口流動對于流出地的歷史性貢獻
1.人口流動對流出地的經濟影響
農村人口的大規模流動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農民的經濟收入,也即是人們常說“流出一人,脫貧一戶,致富一家”。在云南省統計局的一項調查分析中發現,近十年來,云南省農民的外出務工收入占總收入的比例已經上升到了12.6%,截止到2003年,恩格爾系數由原來的61.45%下降到52.97%,這表明食品支出在家庭總支出中所占比重越來越小,即農民的生活質量在顯著提高。外出農民用打工收入來購買各種生產資料和生活資料,改善了流出地居民的生活。
2.人口流動對流出地的社會影響
首先,人口流動對流動者自身思想觀念的影響。這主要包括流動者自身的就業觀念。賈平(2006)在關于云南省的研究中指出人口流動所帶來的農民新的思想觀念的轉變,他們外出開闊了眼界,學到了新的本領和技術。另一方面是流動人口的生育觀念的改變,這主要是從社會學的角度考慮,楊倩倩指出在現代社會人們在接收到新的思想觀念后會逐漸擺脫家庭的束縛,更加注重自身的發展,人們更傾向于優生優育,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了現代文明的轉變。
其次,人口流動對流動子女教育的影響。目前大多數的研究都表明人口外流會降低農村非流動人口的素質,因為大量勞動力外流造成的直接后果就是留守子女的無人照料,這將會影響他們的學習,而在此我要提出的是人口流動雖然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到子女的教育,但更多的是積極方面,因為從目前的人口流動特點來看,家庭流動逐漸興起,也就是段成榮所說的人口流動的第三個階段,這意味著農村留守子女接受更多的教育資源,農村人口流動會改善子女的受教育環境,增加流動人口子女的受教育機會。
3.人口流動對流出地的環境影響
目前,我國越來越注重生態環境的保護,堅定不移地走可持續發展之路。人口流動對改善農村生態環境具有積極的影響。人口大批流動之前,農村采取的是粗放型的農業生產方式,為創造財富而大量砍伐植被,造成生態環境遭到極大破壞,如今,大量農村人口外流使得人口密度降低,自然環境的人口壓力得到減輕。
此外,流動人口帶回的資金使得流出地的生活水平得到提高,改變了傳統的生活和消費方式,其中典型的變化就是農村砍伐植被的現象減少,廣大農村普遍使用液化氣、太陽能等,這對于保護農村生態環境具有積極的影響。
四、人口流動的其他歷史性貢獻
1.人口流動促進政府規范化管理
1985年之前,我國對流動人口實行的政策主要是控制農村人口流入城市,90年代以后逐漸頒布了《關于做好勞動就業的通知》以及《關于加強流動人口管理工作的意見》,這些文件的頒布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流動人口的倒逼機制逼出來的。人口流動的倒逼機制使得政府的管理和服務水平逐漸提高。這與諾斯的制度變遷理論觀點也不謀而合。正是由于城鄉人口流動的正向作用的存在,使得相關問題引起專家學者的關注,城市居民對于流動人口也增強了了解,企業招聘更是關注流動人口帶來的人力資源,這些都對戶籍制度改革產生了輿論督促、理念認同以及決策調整的正向影響。所以說人口流動是促進政府規范化管理,制定正確決策的重要參考。
2.人口流動促進區域經濟文化協調發展
我國是一個人口大國,人口的區域性流動對區域文化交流、經濟協調發展有深遠意義。人口流動促進經濟文化交流,大量流動人口的到來擴大了人們交往的范圍和領域,有利于促進不同區域之間的經濟文化交流。
五、結語
綜上所述,人口流動社會的歷史性貢獻是巨大的,一方面,它不僅為流入地的城市化和工業化帶來了豐富的人力資本,同時還為我國的社會主義市場化的發展做了巨大推力,有利于我國國民經濟的平穩運行。另一方面,人口流動也為流出地帶來了積極影響,促進了流出地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有利于當地農業生產效率的提高,促進農村的產業升級,對于流動人口自身來說,有利于他們的思想素質和自身技能的提升,開闊了眼界,促進農村現代文明的發展。
此外,人口流動也為政府工作的改進和提升做出了反饋與指導,使得政府能夠不斷提升服務水平,更好地為人民服務,以及在促進文化交流等方面都有深遠意義。人口流動這一社會現象為我國的社會經濟建設和國家的長遠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同時,我們應該正確審視這一現象,并制定正確的方針路線解決人口流動中出現的問題,使得社會經濟文化建設能夠更上一層樓。
參考文獻
1.宋林飛.農業勞動力轉移的新階段及基本對策.南京大學學報,1998(3).
2.蔡昉.人口遷移和流動的成因、趨勢與政策.中國人口科學,1995(5).
3.張車偉.農村勞動力轉移與新農村建設.中國農村經濟,2006.
4.段成榮.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流動人口變動的九大趨勢.人口研究,2008.
5.董拴成.人口流動與區域經濟發展的實證分析.市場與人口分析,2004.
6.李燕輝.流動人口對經濟發展的影響研究.江西財經大學,2002.
7.楊月星.基于CD/CES生產函數的中國人口流動與經濟發展問題實證分析.武漢理工大學,2004
8.魯奇,王國霞.流動人口分布與區域經濟發展關系若干解釋(1990―2000).地理研究,2006
(責任編輯:王文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