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小書
教師的教學設計水平是影響教學實施效果的核心要素,合理的教學設計能夠更好地凸顯出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本文分析了小學數學教師教學設計存在的問題及其原因,圍繞制定核心教學目標、巧妙創設教學情景、采用多元教學方法等三個層面,探討了優化小學數學教學設計質量的改進建議,以供參考。
教學設計主要圍繞課程標準、學科課程體系內容以及學生認知水平展開,涵蓋教學目標、教學重點、教學問題以及教學方法等要素。鑒于小學階段的數學課程是學生邏輯思維、分析理解問題等能力培養的關鍵時期,因此要求小學數學教師務必要立足于當前教學設計存在的問題提出整改措施,進一步提升教學質量。
2.1 教學設計空泛模糊
當前部分小學數學教師習慣于依照教學計劃與教學大綱進行教學安排,教學目標的設置帶有較強的空泛性、模糊性等特點,為具體執行帶來了較大難度。究其原因主要是教師缺乏明確的教學目標意識,對教學設計存在片面、膚淺的認知,只局限于完成教學任務、灌輸學科知識,并未立足于長遠發展視角、考慮到對學生數學思維能力的培養。
2.2 教學設計與學情脫節
部分小學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未真正貼合小學生的認知能力與接受能力,過于注重追求教學結果反而忽視了教學過程的重要性,難以調動學生的參與熱情,課堂教學仍然呈現出以教師為主導的局面。究其原因在于教師并未做到審慎分析學情,忽視了教學改革對學生主體性地位的強調,缺乏與學生間的及時溝通反饋,加劇了教學的無效性問題。
2.3 教學設計形式單一
教學設計形式的單一性、模式化無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當前仍有部分教師習慣于遵循既有教學經驗進行知識內容灌輸,并未考慮到學生的接受度與興趣點。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教師未意識到塑造課堂環境氛圍的重要性,小學階段學生難以對數學學科抽象性、概念化等問題做到充分理解,無法引導學生把握課堂主動權、調動其學習興趣,進一步加劇了教學質量低下的問題。
3.1 制定核心教學目標,實現整體與過程兼顧
核心教學目標的設定是推動教學活動有序開展的重要前提,教學目標的質量往往會影響到后續教學實施流程的條理性與教學效果,進而最終體現在教學質量上。因此教師務必要牢固樹立目標意識,在進行教學目標設計時要著眼于課程標準要求、知識技能掌握要求以及學生未來學習發展等三個層面,實現知識技能與核心素養的有機結合,進一步實現教學過程性與教學成果的兼顧。例如在進行“多邊形的面積”教學設計時,除需引導學生掌握面積公式推導過程、學會應用公式解題外,還應在此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數學思維能力以及實踐操作能力。由此可以將核心教學目標劃分為以下三點:其一,引導學生掌握多邊形面積計算方法,學會利用公式計算面積問題;其二,掌握多邊形公式的推導思路,培養學生抽象思維、合作能力以及實踐操作能力;其三,充分彰顯學生的主體性學習地位,在主動參與中深化其學習體驗,培養數學學習興趣。通過教學目標的逐層分解與設計,真正實現了整體性與過程性目標的兼顧,為教學核心目標的實現打下良好基礎。
3.2 巧妙創設教學情景,貼合學生認知水平
情境教學法適用于小學數學階段,通過單位情境的創設強化學生的帶入感與參與感,教師在創設教學情景時務必要注重貼合學生的認知水平與理解能力,以此提升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參與度,更好地實現對其思維能力與實踐能力的培養。例如在學習“對稱圖形”知識時,教師可以在課堂上帶入“狐貍分餅”的教學情景,借助童話故事的形式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通過“如果讓你幫助小熊兄弟分餅,該怎樣才能保證公平呢?”這一問題的創設,使學生自然而然地投入到解決問題的情境中,掌握圓形對稱軸的概念。進而將“餅”換成“三明治”、“切糕”、“巧克力”等不同形狀的物體,逐層引導學生建立對于“對稱圖形”概念的認知,更好地達成教學目標、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
3.3 采用多元教學方法,培養學生探究能力
為改變教學設計的單一化、模式化缺陷,教師還應當注重運用探究式學習法、合作學習法等多元教學方法,依據不同教學內容的性質進行教學方法的選擇,營銷出生趣盎然、活潑靈動的課堂教學氛圍,進一步強化學生的主體參與感、培養探究能力。例如在學習“圓柱的體積”一課時,教師可以應用小組合作式教學法,以4-6人為一組將學生進行合理分配,為每一小組提供圓柱體、長方體、電子秤等道具,引導學生通過自主探究尋求圓柱體積的計算公式。在此過程中,學生能夠充分調動以往學習長方體體積時的認知經驗,在反復試驗、探討中掌握立體圖形體積的計算規律,從而進一步培養學生分析問題、歸納類比、推理判斷等學習能力。
小學數學教學設計質量對于教學實施效果發揮了直接影響,教師應當注重規避教學目標的本末倒置、教學內容的空泛牽強以及教學方法的固化單一等問題,注重圍繞教學目標強化學習重點,依托教學情景實現有效帶入,采用多元教學方法培養主體意識,進一步提升教學質量,實現對學生數學核心素養的有效培育。
(作者單位:廣西柳州市鹿寨縣寨沙鎮龍江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