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瑋
2018年8月非洲豬瘟來襲后,豬肉產能下降,肉價上漲,人們的餐桌也開始面臨風險。
豬瘟暴露了一些豬肉養殖方面的問題。首先,在我采訪時,多位專家都提及了中國豬群的亞健康問題。作為食品的豬要有很強的抵抗能力,才能是健康的。但現實中,很多“二師兄”是在“藥罐子”中泡大的,自身防御體系早被破壞了。
對此,一些國外的案例給了我不小的震撼。有“養豬王國”之稱的丹麥從2000年起一律禁用一切抗生素飼養動物,通過提供適宜的溫度、良好的空氣、優質的飼料、精心的照料來保障豬群健康,生產水平居世界前列。近年來,國內不少規模化企業、互聯網巨頭也開始逐漸重視起養殖福利。
養豬業朝著規模化、專業化、智能化發展是大勢所趨,也是世界養豬業前行的方向。在歐美國家,每6到7年,豬場數量就會減少一半,規模化程度卻在不斷增加。對于中國而言,每年出欄的7億多頭生豬中,70%來自量級為500頭母豬以下的小型養殖場,5000頭母豬以上的豬場總出欄量不到1億頭。怎樣實現中小規模豬場的轉型升級,亟待思考。
除此之外,環保政策的趨緊和市場出現的周期的價格波動,讓不少養豬小散戶退出市場。如何讓想養好豬、能養好豬的養殖戶留在行業中,如何提供足夠的政策支持,如何讓不規范養豬轉變為符合規定的養豬……都是需要解決的問題。
近年來,“公司+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等形式的興起,可以實現養豬規模化,減小養殖戶的自身風險。但實際過程中,處于相對弱勢的養殖戶的利益能否得到切實保障,仍要進一步把關。同時,國外的相關法律法規和行業協會都在幫助維護養殖戶利益,減少市場波動和“無序性”,這些方式也值得我們借鑒。

18/2019 總第900期
@葉子:在經濟全球化的時代,加強文明之間的對話顯得更為重要。我們努力去跨越彼此間的隔閡,就是為了求同存異,讓各國的經濟、文化實現更平等和諧的發展。
中國新聞周刊編輯部微博
http://weibo.com/inewsweek
《中國新聞周刊》? 官方微博
http://weibo.com/chinanewsweek
一生革命,滿腹經綸,求真務實,政壇精英,這是原國家經委主任袁寶華老先生的風采。他懂專業,會管理,他的道德修養和良好的職業精神,是他最終贏得好口碑的資本。
(@mxf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