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肖鋒
5月23日,《南陽日報》刊發文章稱,一種“水氫發動機”在河南南陽市正式下線,車輛只需加水即可行駛。南陽市領導還到該項目現場辦公,為氫能源汽車取得的最新成果“點贊”。
這引發大量專家和網友的質疑。2018年底,青年汽車集團的氫能源整車項目落戶南陽高新區,而早在2017年8月,青年汽車集團董事長龐青年就宣布生產出了全球首輛水氫燃料汽車,但至今還未有正式交付使用的公開信息披露。不但如此,青年汽車集團還被列為失信被執行企業,涉及500多起民事案件。
是技術突破還是騙局?有評論文章指出,可能存在的利益關系成了“加水即可行駛”的通行證。有鑒于此,南陽市政府和青年汽車集團都應該盡快向公眾作出合理的解釋,回應百姓的關切。
更引入關注的,還是政府在商業項目中的角色問題。南陽氫能源整車項目總投資高達81.63億元,其中南陽市政府平臺出資高達40億元。政府為何要在科技項目中投入巨資?這筆錢該不該投,又如何回收?當前國際貿易摩擦延伸到科技領域,“自主創新”呼聲日高。但對科技創新中政府的角色和邊界我們也必須警醒。
政府如何扶持企業的創業與創新?深圳南山區給出了最好的答案。最近美國政府打壓的中國科技明星企業,大都集中在深圳南山區粵海街道科技園社區上,比如中興、華為、大疆等。南山區還誕生了中國最大特種計算機企業研祥、中國最大激光器械企業大族激光等許多行業領軍企業。
研發創新方面,南山區包括整個深圳有“6個90%”:90%以上的創新型企業是本土企業、90%以上的研發機構設立在企業、90%以上的研發人員集中在企業、90%以上的研發資金來源于企業、90%以上的職務發明專利出自于企業、90%以上的重大科技項目發明專利來源于龍頭企業。
科技創新,企業一馬當先,政府做好“后勤部長”和“裁判”職能,絕不越俎代庖超越權力與市場的邊界。政府在創新研發活動中需做好下以下幾方面工作:
第一,高處著眼,作好產業規劃,制定好政策和戰略部署,然后筑巢引鳳,廣發英雄帖,招引全球科技資源、創新項目和人才來創業。同時,政府還應著力打造與國際接軌的營商環境,實現營商環境國際化、公開化、法治化。這些政策軟環境,比“兩免三減”的稅收優惠政策對企業和人員更有持久吸引力。
第二,提供項目孵化場所,搭建項目研發平臺。深圳南山區在項目孵化能力上就以微弱的優勢勝過北京海淀區取得全國第一。甚至,在扶持高科技項目上政府可以牽頭建立扶持基金,但一定得是“天使基金”性質,不宜作大量投入,否則就有違“天使”的作用和職責。
第三,牽頭打造多元包容的文化環境。深圳這個移民城市的文化相當包容,因此在近年的“搶人大戰”中,它的吸引力和后勁也最足。
總之,政府在科技創新中的關鍵作用,就是能否打造一個公平公正透明的營商環境。很多時候,與其自問“我們何時能誕生下一個華為”,不如拿出精力來打造良好的營商環境。在產業規劃和項目投資上,切忌搞大躍進,畢竟,這方面我們已有足夠的經驗教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