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月紅 李曉林 孫健 閆莉 王彤 尤玉紅 金薇 王鋒 張超


[摘要]目的 研究血漿(1,3)-β-D葡聚糖、C-反應蛋白(CRP)、中性粒細胞(NEU)百分比、白細胞計數(WBC)、血小板指標(PLT)及降鈣素原(PCT)與真菌血流感染間的關系。方法 本實驗采用回顧性分析,選取2017年3月~2018年5月在我院住院治療且血培養真菌指標陽性且被證實只有一種真菌感染的血流感染患者共計34例作為血流感染組,選取局部真菌感染患者34例作為局部感染組,另選取34例無真菌感染的患者作為對照組。根據檢測真菌分型將血流感染組繼分為白色念珠菌組及非白色念珠菌組。分析比較各組患者血漿(1,3)-β-D葡聚糖、CRP、NEU百分比、WBC、PLT及PCT間的統計學差異,并分析各指標同真菌性血流感染間的關系。結果真菌分型得出白色念珠菌組14例,非白色念珠菌組20例。血流感染組和真菌感染組血漿(1,3)-β-D葡聚糖、CRP、PLT、NEU百分比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局部感染組血漿(1,3)-β-D葡聚糖及PLT水平均高于血流感染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其余指標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白色念珠菌組患者在血漿(1,3)-β-D葡聚糖、CRP、NEU百分比、WBC及PLT水平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非白色念珠菌組患者血漿(1,3)-β-D葡聚糖、CRP、NEU百分比、WBC、PLT及PCT水平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且非白色念珠菌組的PCT水平明顯高于白色念珠菌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血漿(1,3)-β-D葡聚糖、CRP、PLT、NEU百分比可反映是否存在真菌感染,而血漿(1,3)-β-D葡聚糖及PLT水平可反映血流感染的嚴重情況,PCT水平可以初步推斷是否為非白色念珠菌感染或白色念珠菌感染。
[關鍵詞](1,3)-β-D葡聚糖;C-反應蛋白;降鈣素原;白色念珠菌
[中圖分類號]R446.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0616(2019)03-09-04
血流感染[1]是臨床上重癥感染性疾病之一,由于近年來引起血流感染的病原菌對常用抗感染藥物的耐藥性增加,使血流感染的治療面臨嚴峻挑戰[1]。機體屏障功能的完整性受到破壞是造成血流感染的最核心因素,如手術、創傷、燙傷、靜脈留置針、動靜脈導管、氣管插管及其他醫源性因素等[2]。此外,昏迷、營養不良及高齡等也是血流感染的危險因素。如果血流感染不得到及時控制的話,病死率可以高達50%以上。因此在感染的早期識別致病菌并采取針對性治療,可以有效降低血流感染的病死率[3-4]。因此本研究選取了2017年3月~2018年5月間在我院住院治療且血培養真菌指標陽性且被證實只有一種真菌感染的血流感染患者共計34例作為血流感染組,選取局部真菌感染患者34例作為局部感染組,另選取34例無真菌感染的患者作為對照組,分析血漿(1,3)-β-D葡聚糖、CRP、NEU百分比、WBC、PLT及PCT指標同真菌性血流感染間的關系?,F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7年3月~2018年5月在我院住院治療且血培養真菌指標陽性且被證實只有一種真菌感染的血流感染患者共計34例記為血流感染組,其中男16例,女18例,年齡21~73歲,平均(53.5±21.8)歲;選取局部真菌感染患者34例作為局部感染組,其中男18例,女16例,年齡20~76歲,平均(54.8±20.0)歲;另選取34例無真菌感染的患者作為對照組,其中男17例,女17例,年齡19~76歲,平均(52.5±18.9)歲。所有患者均于實驗前簽署知情同意書。且本研究得到我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同意進行。
1.2 入組及排除標準[5]
入組標準:血流感染組患者為經血培養檢測證實存在真菌性血流感染且只有一種真菌感染者;局部感染組患者為痰液、胸腹水、中段尿及組織液(除血液及腦脊液外)標本培養出真菌并結合臨床診斷為局部真菌感染的患者;對照組選擇在我院準備行外科手術治療的無咳嗽、發熱等癥狀的患者;入組患者均無心、肝、腎等重要臟器病變者;無精神疾病伴發,依從性良好者。
排除標準:不符合以上入組標準的;伴心、肝、腎等重要臟器病變者;伴發精神疾病,依從性較差者。
1.3 儀器與試劑
微生物快速動態檢測系統選用北京金山川科技發展有限公司生產的MB-80E型微生物快速動態檢測系統[京藥監械(準)字2013第2400896號];低速離心機選用湖南凱達科學儀器有限公司生產的柯登低速臺式TD5A-II離心機[湘長食藥監械(準)字2011第1410025號];恒溫儀選用濟南博科設備有限公司生產的BSC-3FA2系列高精度恒溫槽[國食藥監械(準)字2013第3540044號];血培養儀選用北京豪斯勝達技貿有限公司生產的BC120型全自動血培養系統[豫食藥監械(準)字2013第2400169號];生化分析儀選用桂林優利特醫療電子有限公司生產的URIT-8030全自動生化分析儀[桂食藥監械(準)字2010第2400086號];血液分析儀選用深圳邁瑞公司生產的BC-2600型全自動血細胞分析儀[粵食藥監械(準)字2005第2254563號]。
1.4 檢測方法
取已經無菌肝素鈉處理過的靜脈一次性采血管抽取靜脈血10mL,滅菌密封后置于離心機中以2000rPm速率離心60s后立即置于冰水浴中,即獲得待測血漿。取待測血漿2mL置于反應劑中,置于MB-80E型微生物快速動態檢測系統進行檢測,根據反應后的標準曲線即可得出(1,3)-β-D葡聚糖水平。取雙腎,制成無菌的勻漿,經10mL生理鹽水稀釋后取上層清液10μL接種在培養基上,進行培養,24h后測定菌落計數。取入組實驗者清潔中段尿,經20mL生理鹽水稀釋后取上層清液1mL接種在培養基上,進行培養,24h后鏡檢,選取單一一種菌落進行分析檢測?;颊哐R庍\用血液分析儀進行檢測,得出檢測結果。
1.5 觀察指標
(1,3)-β-D葡聚糖水平<50pg/mL為陰性,50~100pg/mL為觀察期,建議進行動態監測,>100pg/mL為陽性;CRP正常值為0~10mg/L;WBC正常值為(4~10)×109/L;NEU百分比正常值為50%~70%;PLT正常值為(100~300)×109/L[6]。
1.6 統計學方法
本研究資料錄入SPSS16.0進行統計分析,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多組數據若符合正態分布,采用方差分析法,兩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分析;若不服從正態分布則運用秩和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菌落分類情況
根據檢測真菌分型將血流感染組繼分為白色念珠菌組14例及非白色念珠菌組20例。其中非白色念珠菌組20例包括熱帶假絲酵母菌14例、近平滑假絲酵母菌2例、新型隱球菌3例及光滑假絲酵母菌3例。見表1。
2.2 血流感染組、真菌感染組及對照組指標情況比較
各組間首先進行方差分析,將具有統計學意義的各項目,分別與對照組進行組間兩兩比較,血流感染組血漿(1,3)-β-D葡聚糖、CRP、PLT、NEU百分比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q=7.756;q=8.637;q=5.021;q=5.322,P<0.05);真菌感染組血漿(1,3)-β-D葡聚糖、CRP、PLT、NEU百分比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q=15.287;q=8.054;q=4.996;q=5.438,P<0.05)。見表2。
2.3 白色念珠菌組、非白色念珠菌組及對照組指標情況比較
各組間首先進行方差分析,將具有統計學意義的各項目,分別與對照組進行組間兩兩比較,白色念珠菌組患者在血漿(1,3)-β-D葡聚糖、CRP、PLT、NEU百分比水平均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q=11.762;q=8.762;q=-12.918;q=7.417,P<0.05),非白色念珠菌組患者血漿(1,3)-β-D葡聚糖、CRP、PLT、NEU百分比水平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q=11.046;q=8.864;q=-13.254;q=7.753,P<0.05),且非白色念珠菌組的PCT水平明顯高于白色念珠菌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q=8.813,P<0.05)。見表3。
3 討論
以往有學者研究表明[7]:白念珠菌感染是在致病因素作用下形成感染灶,繼而粘附在上皮細胞表面上有白念珠菌的粘附受體,白念珠菌胞壁上具有多種粘附介導體,其中較為重要的有甘露聚糖-蛋白質復合物(M-P)和幾丁質[8-10]。幾丁質是(1-3,1-6)β-葡聚糖與N-乙酰葡萄糖受化合物而成的立體空間多聚體[11];白念珠菌胞壁具有纖維蛋白原,纖維連接蛋白等成分的粘著受體[12]。說明(1,3)-β-D葡聚糖水平同真菌感染間存在著十分密切的聯系。
近年來真菌性血流感染造成的死亡率呈現逐年上升的趨勢[13]。因其早期發病較為隱匿,而一旦起病就十分急重,若治療不及時極易造成嚴重的后果甚至死亡[14]。有研究指出[15-16],非白色念珠菌感染造成的死亡幾率已經高于白色念珠菌病感染。本研究旨在探討血漿(1,3)-β-D葡聚糖、CRP、PLT、NEU百分比等指標可反映是否存在真菌感染及感染的嚴重情況。
本實驗經過真菌分型得出白色念珠菌組14例,非白色念珠菌組20例,非白色念珠菌發病率略高于白色念珠菌病。血流感染組和真菌感染組血漿
(1,3)-β-D葡聚糖、CRP、PLT、NEU百分比均高于對照組,局部感染組血漿(1,3)-β-D葡聚糖及PLT水平均高于血流感染組,兩組其余指標間無統計學差異;而白色念珠菌組患者在血漿(1,3)-β-D葡聚糖、CRP、NEU百分比、WBC及PLT水平均高于對照組,非白色念珠菌組患者血漿(1,3)-β-D葡聚糖、CRP、NEU百分比、WBC、PLT及PCT水平均高于對照組,且非白色念珠菌組的PCT水平明顯高于白色念珠菌組。
本研究結果表明:血漿(1,3)-β-D葡聚糖、CRP、PLT、NEU百分比可反映是否存在真菌感染,而血漿(1,3)-β-D葡聚糖及PLT水平可反映血流感染的嚴重情況,PCT水平可以初步推斷是否為非白色念珠菌感染或白色念珠菌感染。由于入組樣本有限,肯能存在一定的偶然性,在以后的研究中,我們會進一步豐富資料,繼續完善研究。
[參考文獻]
[1]李爽,姜友珍,侯德風,等.1-3-β-D葡聚糖、C-反應蛋白染、白細胞聯合檢測在侵襲性肺部真菌感中的診斷價值[C].中國臨床微生物學大會暨微生物學與免疫學論壇,2016.
[2]謝永平,黎國梅,溫杰冉,等.血漿(1-3)-β-D葡聚糖檢測在肺部真菌感染療效評價中的作用[J].國際檢驗醫學雜志,2014,15(5):517-518.
[3]雷紅,董梅,孫敏霞,等.血漿(1-3)-β-D-葡聚糖動態檢測在深部真菌感染的診斷和藥物療效評價中的價值[J].武警醫學,2010,21(9):770-772.
[4]李爽,姜友珍,侯德風,等.1-3-β-D葡聚糖檢測在侵襲性肺部真菌感染老年病人中的診斷價值[J].實用老年醫學,2018,16(1):57-59.
[5]楊朵,馬冬媛,何欣,等.血漿(1-3)-β-D-葡聚糖檢測與真菌培養在侵襲性真菌感染診斷中的應用[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13,23(9):2252-2254.
[6]申旺,葉麗燕,楊文麗,等.血漿(1,3)-β-D-葡聚糖在侵襲性真菌感染臨床診治中的應用評價[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18,16(9):349-352.
[7]應芙蓉,陳約慧,石亮,等.血漿(1,3)-β-D-葡聚糖及血清降鈣素原等炎性指標在真菌性血流感染中的作用[J].中國衛生檢驗雜志,2017,18(4):563-566.
[8]余鵬舉,許風雷,楊軍,等.血漿1-3-β-D葡聚糖對真菌性鼻竇炎的診斷價值[J].山東大學耳鼻喉眼學報,2016,30(4):94-97.
[9]鄭莉莉,夏紅萍,謝利娟,等.早產兒真菌性敗血癥臨床特點及血漿1-3-β-D葡聚糖檢測意義[J].中國新生兒科雜志,2011,26(5):296-299.
[10]周正,黃慶,周敏.血漿(1,3)-β-D葡聚糖在診斷侵襲性真菌感染的薈萃分析[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12,22(22):5170-5171.
[11]蔣燕萍,余進,李若瑜,等.血漿(1,3)-β-D-葡聚糖檢測方法對診斷侵襲性真菌感染的作用[J].中華檢驗醫學雜志,2009,32(10):1171-1172.
[12]保勇,喻華,曾小莉.血漿(1,3)-β-D葡聚糖對深部真菌感染診斷作用的探討及感染相關因素分析[J].現代預防醫學,2012,39(17):176-178.[13]蔣燕萍,余進,王曉紅.血漿(1.3)-β-D-葡聚糖檢測方法對診斷侵襲性真菌感染的作用[C].全國深部真菌感染學術會議,2009.
[14]梁珺.真菌性血流感染流行病學現狀及其早期診斷指標的相關性研究[D].合肥:安徽醫科大學,2013.
[15]路玲,王勇強,李寅,等.對可溶性TOLL樣受體2判斷膿毒癥患者血流感染病原菌臨床價值的研究[J].中華急診醫學雜志,2016,25(4):418-422.
[16]王小芳,奉萬盛,周紅翠,等.血清降鈣素原、白細胞計數、C-反應蛋白與細菌血培養聯合檢測在感染患者中的應用價值[J].中國醫藥導報,2018,15(19):75-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