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海 王奕萱
摘要:攻堅脫貧是我國的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在第一個百年即將到來之際,全國各行各業都在為之奮斗,審計作為打贏脫貧攻堅的重要一環,對實現第一個百年目標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將大數據+審計+精準扶貧相結合,在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審計下,實現對精準扶貧的精準審計,達到精準到點、精準到戶、精準到人的審計效果。
關鍵詞:精準扶貧;大數據;審計
一、我國當前精準扶貧審計實施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隨著脫貧攻堅的不斷深入,脫貧攻堅的主戰場也逐漸轉向了自然條件惡劣、經濟基礎薄弱、貧困程度深、脫貧難度大的山區。而從整體來看,我國扶貧開發的難度也在不斷加大,其主要表現在我國貧困人口眾多且文化水平低、貧困區域集中在自然條件惡劣的山區、脫貧時間緊迫且貧困再發生率高等方面。習近平總書記說,在實現小康的道路上,絕不丟下一個貧困家庭一個貧困群眾,截至2017年末,我國還有貧困人口3046萬,這些貧困人口主要集中貴州、云南、甘肅、新疆、廣西等西部省份,在2017年中央專項扶貧資金預算中,這些省份的專項資金占據了中央專項扶貧資金的60%以上。在這些省份里面,貧困人口也是呈現集中趨勢,主要集中在少數民族聚居區和一些地形和地質條件特別復雜的山區,氣候惡劣、資源匱乏、基礎設施薄弱、文化教育水平低下是這一些片區的顯著特征。在我國當前扶貧機制下,精準扶貧在實施過程中存在諸多問題,主要有以下幾點:
1.扶貧項目立項前缺乏審核機制
項目的立項是扶貧工作的開始,適應地區條件的扶貧項目可以帶動一方經濟發展,不適應地區條件的扶貧項目不僅不能夠起到扶貧的效果還嚴重地浪費了寶貴的扶貧資金,給人民群眾帶來了不利的影響。現階段我國政府面臨著貧困人口基數大,扶貧資金十分有限的嚴峻局面。就拿2018年的扶貧專項資金來說,雖然體量很大,有1060.95億元,但是單量卻只有約3483元,這就要求對扶貧資金的使用要高效高質,但是有些地區沒有對扶貧資源進行合理規劃,浪費人力物力財力的扶貧工程屢見不鮮。甘肅涂料隧道事件就是很好的證明。
2.扶貧過程中監督機制執行不力
扶貧過程監督是扶貧效率和效果的重要保障,但是由于我國當前貧困人口主要集中在自然條件惡劣、經濟基礎薄弱、信息傳遞不暢的山區。貧困群眾的生活習慣守舊、教育知識有限,因此在貧困戶的甄別過程中村委領導在不經過民主的形式下就直接指定誰是貧困戶,也不按要求予以公示,就造成了不是貧困戶的卻成為在冊精準扶貧戶,而真正貧困的卻沒有享受到國家的脫貧政策。在村民民主監督失控的條件下,而上級監督在對于貧困戶的識別上也由于條件的限制(人口流動等因素)不能及時阻止,這就造成了扶貧資金被違規使用,不能有效利用。也有在重大扶貧項目中,由于監督方監督不全面、不及時,過于相信臺賬等書面資料,給一些不法商人留下了可乘之機,在大量扶貧資金的投入下,工程質量卻是岌岌可危。
3.缺乏健全的后續評估機制
后續評估主要包含兩個方面,一是針對扶貧項目的評估,評估其是否達到預期效果;二是對扶貧人員的評估,是否真正地做到了“脫真貧、真脫貧”,全心全意在做扶貧工作。就以最簡單的精準扶貧技能培訓項目來說,開展一個什么類型的技能培訓班,開展多長的培訓時間,培訓結束后能夠使學員達到怎樣的效果,這都需要在一套健全的評估機制下,不僅對扶貧項目評估還要對扶貧人員的績效開展評估。根據國家審計署的公告,2017年扶貧政策落實不到位涉及16個省的18個市,其中涉及閑置一年以上的資金8985.25萬元;未達到預期效果,涉及資金4046.8萬元;違規使用資金1390.01萬元。從上述數據可以看出,由于缺乏有效的后續評估機制,大量資金被閑置和違規使用,統籌不到位,造成了國家扶貧資源的浪費。
二、將大數據引入精準扶貧審計領域的意義
對傳統的政府審計分析可以知道,審計人員通常是事后審計,并且只能對部分數據和信息進行審計,從局部的審計來看整體,從而來評價被審計單位各個項目開展的合理性和正確性。然而,在科技不斷進步的今天,大數據、云計算不斷融入各個行業,促進了持續審計的歷史性發展,把大數據云計算引入精準扶貧審計,將從以下幾個方面為脫貧攻堅戰助力:
1.促進精準扶貧審計從傳統審計邁向全過程審計
相對于傳統的精準扶貧審計,將大數據引進精準扶貧審計領域,使其從事后審計轉向全過程審計,利用大數據的重要信息資源,從精準扶貧項目的論證到項目的實施以及項目完結后扶貧效果等一系列程序開展實時審計,這不僅有利于評價扶貧效果還有利于評估資金是否合理使用,減少國家扶貧資金的浪費。
2.促進精準扶貧的數據共享
精準扶貧的第一要義就是“精”,審計機構在對精準扶貧項目進行審計的時候主要是建立在已有的項目和人員上的,由于現有審計條件的限制,對于精準扶貧是否達到“精”顯然是難以辨析的,將大數據和云計算引入扶貧審計,通過建立貧困人口信息庫、扶貧項目信息庫等,使得各部門之間的信息實現共享,讓審計人員在審計時精準定位,審計機構內交叉互審時也能夠較快了解精準扶貧信息,有利于整合審計力量,提高審計效率和質量,減少舞弊的風險。
3.促進精準扶貧審計實現全覆蓋審計
將大數據引入精準扶貧領域,在審計實現全過程審計和實現數據共享的條件下,勢必會使精準扶貧審計實現全覆蓋,相比于傳統的側重扶貧資金的審計,基于大數據下的精準扶貧審計將會在嚴審扶貧資金的同時,還能夠加強在精準扶貧管理機制、精準扶貧長效機制、精準扶貧運行質量和精準扶貧績效考核等方面監督和審計。有利于全面評價扶貧質量和扶貧效果。
三、基于大數據技術下構建科學合理的精準扶貧審計
1.利用大數據建立事前審核評估機制
利用大數據的相關技術和手段,對貧困戶進行全面掃描,按照既定的評價指標建立相應的貧困戶貧困指數。再從這些數據中甄別出最貧困的市、縣、鄉、村、戶,實現貧困人口識別的精準量化。建立事前審核評估機制,使扶貧項目在立項前期,要對項目的適應性進行充分的調研,是否因地制宜,是否符合當地的實際,使扶貧資金用到最需要的地區。建立事前審核評估機制,可以有效防止扶貧項目不真實不完整,同一項目被多次申請,擅自篡改扶貧專項資金用途等侵占挪用扶貧資金的行為。也可以防止扶貧信息孤島,重復幫扶等問題。
2.利用大數據建立事中過程監督機制
利用大數據的相關技術和手段,對精準扶貧建立實時跟蹤審計,審計人員可以借助于互聯網信息平臺通過線上線下對精準扶貧政策落實情況、扶貧資金使用情況以及項目開發進展情況等進行實時監管與跟蹤審計,在扶貧項目進展過程中及時發現問題,提出改進意見,確保各級扶貧主管部門有效地利用扶貧資金,加快扶貧項目進程,達到扶貧預期目標。定期公布各級主管部門精準扶貧進展情況,實現扶貧全程透明化,建立健全民主監督。
3.利用大數據建立事后評價機制
利用大數據的相關技術和手段,建立扶貧信息“云”平臺,與財政、人社、公安、農業等部門進行基礎數據對接,審計人員可利用“云”平臺進行數據分析,持續評估扶貧效果,對返貧人員的返貧程度進行實時監控,評價與預期目標差距,為扶貧人員的績效提供必要的支持。通過建立扶貧信息“云”平臺,還可以實現對扶貧干部扶貧任務完成情況、完成質量進行實時跟蹤監測,建立獎優懲劣的績效考核制度,促使扶貧干部高效、合理地配置扶貧資金,充分發揮審計免疫系統功能。
結語
精準審計、動態審計、總體審計、透明審計是大數據背景下精準扶貧審計的重要特征,利用大數據云計算技術推進我國精準扶貧審計領域高效運行,建立扶貧信息“云”平臺,實現對扶貧工作的全流程審計、全過程審計,提供審計效率和審計質量,促使各扶貧部門發揮職能優勢,履行扶貧職責,最終形成多部門齊抓共管、多位一體扶貧格局,保障“脫真貧、真脫貧”。
參考文獻:
[1]徐薇.國家審計監督全覆蓋的實現路徑研究[J].審計研究,2015(04):6-10.
[2]莫光輝,張玉雪.大數據背景下的精準扶貧模式創新路徑——精準扶貧績效提升機制系列研究之十[J].理論與改革,2017(01):119-124.
[3]杜永紅,史慧敏,石買紅.大數據背景下精準扶貧的審計監督全覆蓋研究[J].會計之友,2-17(20):106-109.
[4]杜永紅.大數據背景下精準扶貧績效評估研究[J].求實,2018(02):87-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