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新宇,吳香芝
(江蘇師范大學 體育學院,江蘇徐州 221000)
籃球比賽只有在籃球規則的限定下,才能順利流暢的進行下去。1892 年奈史密斯創編了《青年會籃球規則》后,籃球規則就隨著時代的發展、籃球技術的發展、籃球競技水平的發展而不斷的進行合理化的修改。從 1997 年開始,我國學者開始不斷對籃球規則的演變進行研究。胡啟良、王玲云認為籃球運動在未來攻守轉換速度會進一步加快;籃球運動的技術、戰術更加全面發展;籃球運動的觀賞性和藝術性進一步加強;籃球教練員的謀略更加突顯; 籃球比賽將更加公平、合理及流暢。FIBA規則的不斷修改也是致力于在國際籃球賽場上形成一個統一的標準,讓籃球規則標準化能促進籃球技能在世界范圍內形成共識,為籃球的未來發展奠定基礎。籃球規則經過一百多年的修改與完善,在大的方向上已經基本趨于穩定,但在一些細節的規則上還是會有不小的改動。據筆者統計自2000年始到2017年結束,FIBA共對籃球規則進行了8次修改,已經基本形成了2年一小改4年一大改的趨勢。籃球規則是籃球運動的法規,了解和掌握籃球規則對籃球技能的發展,對豐富籃球學術理論體系和推動我國籃球運動的進一步發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并在此基礎上為未來籃球技能發展的趨勢和籃球規則的演變作出科學的預測提供理論依據。
王偉認為未來籃球運動員的身材趨近平衡化,而且球員的滲透素質會越來越好,這些加快了攻防的速度,使籃球拼搶更為激烈。在這種情況下,未來可能會出現球場面積加大,二次進攻時間縮短、出現4分球等情況。FIBA、CBA在規則的修改上受到NBA的影響很大。對NBA 規則的研究,將有助于我們尋找未來籃球運動員的培養道路。

表1 FIBA對時間規則的修改內容
FIBA在時間規則方面的修改更傾向于壓縮比賽回合時間以及對比賽關鍵時刻的時間規則更精細化。2004年對比賽開始的標志做出了修改,規定球擲入場中是即被視為比賽開始。雖然這個改動看上去微不足道,但仔細分析一下,到了第四節或是決勝期,落后的一方需要控制比賽時間,規則修改之前當球擲入界內時,控球一方選擇不碰球,比賽將不視為開始時間不會走動,這樣就給控球一方更多的時間組織進攻。經過這次修改,球擲入界內比賽則開始,便加快了籃球競賽回合的進程。2008年修改了8秒前控球一方須雙腳和球同時觸及前場,這樣就使球一方在球擲入界內后,須抓緊時間運球過半場。相較于04年和08年。2010年的“14秒復位”凸顯出FIBA對于壓縮每回合競賽時間的決心。控球一方的進攻時間,比規則未修改之前縮短10秒的進攻時間,那些戰術復雜且對進攻時間有著苛刻要求的隊伍會產生影響,場上球員對籃球技能的選擇運用提高了要求,要選擇簡潔經濟的運動技能來節省戰術運行時間。2006年、2012年、2014年這三年的改動則是對比賽的流暢性做出調整。最后兩分鐘頻繁的換人或叫暫停,會對比賽最后關頭的流暢性產生影響。仔細分析FIBA這幾年對時間規則的修改,不難看出,其實為了競賽向更快、更強、更流暢的大方向發展。不同于NBA的競賽規則,FIBA更強調的競賽本身。可以預見,未來籃球技能會更加流暢,進程更緊湊。對教練和球員的戰術打法以及體力要求便更嚴格。
FIBA在2008年把籃球技能的場地統一規劃為一個標準只允許28m×15m的場地,不允許26m × 14m的場地了。籃球場地有一個統一的標準,所有的競賽規則才能真正得到統一化。到了2010年將限制區域進行大幅度調整,限制區與NBA一致。此次限制區域的梯形改矩形意味著限制區域的增大,限制了進攻方內線球員的活動范圍,對于那些“站樁式”中鋒是個不好的影響,他們不得不增加移動,多幫隊友掩護策應,現在大有中鋒都能拉到三分線外投射的趨勢。中鋒相對的遠離籃下,內線的空間便會拉大,外線那些有持球突破能力的球員便會得到更多殺入籃下的機會。2014年FIBA調整了無撞人半圓區的相關規則,并強調防守一方必須是雙腳的離開圓弧線才算是離開了無撞人半圓區。也就是意味著將無撞人半圓區的面積擴大了,這樣在進攻方突破入籃下時,防守一方能造成進攻犯規的機會便大大減少。2016年的改動也是為了籃球場設置進行統一標準化的改動。FIBA這幾年對籃球空間規則方面的改動,崇尚進攻才是籃球技能發展的主要方向,這樣競賽的對抗性和觀賞性就得以提高。

表2 FIBA對空間規則的修改內容

表3 FBIA對犯規規則的修改內容

表4 FIBA對違例規則的修改內容
2004年引入了雙方犯規的概念,就是防止在同一時間內收受雙方都產生犯規行為。雖然有先后之分,但兩次犯規的時間幾乎是在同一時刻,才被稱作“雙方犯規”。這大大加強了比賽的公平性。增加了兩次違體犯規者取消比賽資格,為了凈化比賽的,讓比賽便的更文明。2008年的這次改動中增加了一條被后來人戲稱為籃球技能中的“越位犯規”。進攻一方與防守方籃筐之間沒有防守球員時,防守一方從持球進攻球員的后側或側面試圖阻止進攻導致身體接觸屬于犯規。這一規則的修改讓防守一方在前場成功斷球反攻和快攻一方可以在更大程度上完成進攻。讓防守一方更加積極的主動出擊拼搶,提高了競賽的觀賞性。增加了假摔屬于技術犯規的內容,便克制了場上一些隊員想要投機取巧的想法,讓競賽的對抗性得到提升。增加了“過分揮肘”,從一定程度上減少了球員沖突發生的可能性。2010年繼續對無撞人半圓區的規則進行修改,雖然在此區域內雙方球員的無意相撞不屬于進攻犯規,但并不意味著進攻球員就可以肆無忌憚的做動作,非法使用手、手臂、身體去阻攔撞擊防守球員一樣是進攻犯規。保證了圈內防守球員的安全,也約束了進攻球員的動作,攻守平衡得到統一。2014年的修改在比賽的進程上再次縮短。FIBA在推崇進攻的同時,也著力改善了攻守平衡,再次明確了籃球技能規則的公平性。崇尚進攻,崇尚積極拼搶和激烈的身體對抗,讓籃球技能更具觀賞性的同時,也讓競賽變得更加公平和文明。
在2004年的修改中,在一次傳球或籃板球中,從下方伸手穿過球籃并觸及球是違例[7]。內線高大球員搶到籃板時對方的小個球員用手從下方去搶球,這是一個非常危險的舉動。現在這個動作是違例的,就減少了球員受傷或是犯規的幾率,保護了球員也保證比賽的正常進行。“2008年增加的球員在倒地時又向前滑動了一段距離,不算走步,這是鼓勵積極拼搶。”進攻方球雙腳同時觸及前場,才算是進入前場。換個角度來看,滿足回場的要求是在持球人的雙腳和球同時進入前場后,再回到后場才算是回場。規則的精細化體現了FIBA對籃球規則嚴謹的態度。2010年和2012年這兩年在違例規則上的改動,是一些常規改動,為的是保證比賽的公平。2017年FIBA對于帶球走步的違例規則作出了不小改變,這次改變將以往我們認為走步的動作都合法化。這次的修改正是籃球規則順應時代和球員身體素質變化的改變。現如今我們平時印象中的那種身材高大的球員(身高超過2米),都是內線球員,移動緩慢運球技術不好。但隨著籃球運動員身體素質的不斷提升,一些身高超過2米的運動員已經擁有后衛那樣的控球技術和投射能力了。由于體重的和身高等原因,很難做到接球的第一時間就能將球放下,移動中的隊員接住球或結束運球的時候如果恰好有一只腳正接觸地面,那么他下一次觸及地面的那只腳或雙腳被確立為第一步并用以確定中樞腳。這樣的修改,就十分有效的提高了運動員在快攻中的進攻成功率,比賽就更加精彩紛呈。
FIBA在時間方面的調整,無疑是為了在有限的比賽用時下,努力增加比賽的回合次數,節奏緊湊的對抗更加激烈。讓比賽更加精彩紛呈,從而對運動員的籃球技術,對戰術的靈活運用,隊場上形勢的正確判斷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對教練員的戰術安排人員調動,甚至具體到每一次暫停的使用給予了不小的挑戰。限制區域和無撞人半圓區域的重新規劃,讓內線大個球員被迫遠離籃筐。他們不再是那種內線“站樁式”的打法,新規則要求他們不但要掌握在籃下的進攻技術和戰術,還要掌握中遠距離的投籃技術。學會多跑動給外線隊友拉開籃下空間,策應掩護隊友。外線持球突破機會增加,身體對抗從而也隨之增加。2000年至今,FIBA對犯規動作和違例動作提出了更嚴格的規定,為的是限制場上球員粗野的犯規動作防止過多的不必要的犯規,這有利于球員發揮高水平的技戰術。犯規動作的精確判定,讓比賽更加公平合理,犯規次數的減少使得比賽的流暢性提高,球場暴力幾率便會減少,比賽文明程度得到加強,觀眾的觀球體驗便更加舒適,籃球技能水平也得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