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中皖,沈明亞
(1.阜陽師范學院 體育學院,安徽阜陽 236032;2.潁上縣東十八里鋪中學,安徽潁上 236200)
發展群眾體育是為了民眾增強身體素質、減少疾病發生、提高生活質量。體育人口的比率是衡量一個國家或地區群眾體育發展的重要指標。在體育參與程度方面,偶爾參加體育活動人口介于體育人口和不參加體育活動人口之間,他既有向體育人口轉化的趨勢,又有向不參加體育活動人口退化的可能。所以,偶爾參加體育活動人口的比例和數量也是衡量一個國家或地區群眾體育發展情況的重要參考指標。基于體育參與特征和影響因素對偶爾參加體育活動人口進行合理的引導和教化,將有利于我國非體育人口的轉化,進而增加我國體育人口數量。通過文獻研究發現,前人對體育人口的研究成果較多,而關于偶爾參加體育活動人口的研究性成果少見刊出。本研究有助于拓寬我國非體育人口的轉化渠道,研究成果可為我國群眾體育發展提供相應的理論依據。
1.1 研究對象 阜陽市16歲(含16周歲)以上的偶爾參加體育活動人口(非學生)。
1.2.1 文獻資料法 根據研究初步構想,通過中國期刊網等搜集相關研究資料,并對相關資料進行了整理、分類、研讀,確定研究范式,明確研究構思,為本文的撰寫奠定理論基礎。
1.2.2 問卷調查法 研究利用第三次全國群眾體育現狀調查問卷,隨機抽取50家住戶進行入戶調查,通過篩選得到符合偶爾參加體育活動人口標準的有效問卷66份,其中男性問卷37份,女性問卷29份。
1.2.3 邏輯分析法 借助相關文獻研究成果并結合問卷統計數據,運用邏輯分析方法形成相關結論。
按照國內權威專家對偶爾參加體育活動人口的界定,即在受訪前一年內參加過體育鍛煉,但又沒有達到體育人口標準的人口。為方便敘述,文中出現的男性和女性分別特指偶爾參加體育活動的男性人口和偶爾參加體育活動的女性人口。
2.2.1 偶爾參加體育活動人口的體育活動參與程度
鍛煉頻度方面,男性人口中超過一半的人是因為鍛煉頻度原因而未達到體育人口標準,女性人口中有近三分之一的人口是因為鍛煉頻度原因而未達到體育人口標準(見表1),鍛煉頻度不足是本研究人群成為體育人口的主要原因,其中男性人口尤為突出。
鍛煉強度方面,偶爾參加體育活動人口中大多數人都是因為運動強度不足而沒有達到體育人口要求的標準。鍛煉強度不足是制約偶爾參加體育活動人口成為體育人口的主要因素,而對女性的影響更加突出(見表1)。
鍛煉時間方面,鍛煉時間不是阻礙偶爾參加體育活動人口成為體育人口的主要因素(見表1)。

表1 偶爾參加體育活動人口鍛煉程度情況
2.2.2 偶爾參加體育活動人口的體育活動參與內容
“走”和“跑步”是阜陽市偶爾參加體育活動人口最主要體育活動內容。研究發現,男性和女性選擇“走”的比例均排在第1位;選擇“跑步”的比例均排在第2位(見表2)。可見,阜陽市偶爾參加體育活動人口的體育活動參與內容非常單一,“走”和“跑步”是該人群十分集中的體育參與內容。
騎車鍛煉成為偶爾參加體育活動人口參與體育活動的新特征。研究發現,男性和女性人口選擇騎車鍛煉的比例分別排在第3位、第5位(見表2)。可見,把騎車作為鍛煉內容已經成為城鎮偶爾參加體育活動人口參與體育活動的新特征。
男性的運動項目體現出對抗性強、運動量大、技術性高的特點。本次研究發現,現在已經有相當比例的男性人口把運動量較大騎車以及對抗性強、技術性高的籃球、足球等項目作為體育活動內容(見表2)。可見,男性更喜歡參與對抗性強、運動量大以及技術復雜的運動項目。
女性的運動項目體現出對抗性弱、運動量小、技能要求低的特點。從女性運動項目的排序上看,女性所選擇的前5位運動項目分別是“走”、“跑步”、“健美操等體操類”、“乒乓球羽毛球等小球項目”和“騎車”,上述五大類運動項目均為非直接對抗性項目,且運動項目均具有運動量可控性較強、對運動技能要求不高等特點(見表2)。由此可見,偶爾參加體育活動的女性更傾向于具有輕、巧、柔、美特性的運動項目。

表2 偶爾參加體育活動人口參與體育活動內容情況(排序前5位)
2.2.3 偶爾參加體育活動人口的體育活動場所
體育活動場所以公園為核心的趨勢。調查數據顯示,選擇在公園鍛煉的男性比例為51.35%,女性為58.62%(見表3),而1996年和2000年該項數據分別是39.36%和17.7%。可見,阜陽市偶爾參加體育活動人口的體育鍛煉場所更加集中于公園,公園已經成為該人群體育鍛煉的核心區。
體育活動場所具有簡易化的特征。調查發現,在選擇鍛煉場所時,女性排序前3位的分別是公園、自家庭院和小區空地,男性排序前3位的分別是公園、單位體育場和小區空地(見表3)。總體來看,阜陽市偶爾參加體育活動人口的體育活動場所多是非專業化運動場地,體現出簡易化的特征。
男性對體育活動場所的要求高于女性的特征。男性在單位的體育場鍛煉的比例為37.84%(排在第2位),而女性的鍛煉場所前3位分別是公園、自家庭院和小區空地(見表3)。可見,男性人口對體育活動場所的要求高于女性,同時也說明男性人口已經具備較強的體育意識。

表3 偶爾參加體育活動人口常用體育活動場所情況(排序前3位)
2.2.4 偶爾參加體育活動人口的體育活動參與形式
根據調查發現,“與朋友或同事一起鍛煉”是偶爾參加體育活動人口體育參與的最主要形式,“獨自鍛煉”是男性參與體育活動的另一主要形式,“與家人一起鍛煉”是女性參與體育活動的另一主要形式(見表4)。從體育參與形式上分析,男性人口既注重與朋友或同事一起鍛煉,又注重獨自鍛煉,體現出個人和社會的融合性;女性人口既注重與朋友或同事一起運動,又注重與家人一起鍛煉,體現出家庭和社會的兼顧性。

表4 偶爾參加體育活動人口參與體育活動的形式
2.2.5 偶爾參加體育活動人口的體育活動參與目的
調研顯示,偶爾參加體育活動人口體育參與目的排序前4位的分別是增加體力、防病治病、消遣娛樂和減壓調節情緒,其順序完全相同,且相應的百分比也比較接近(見表5)。可見,偶爾參加體育活動人口在體育參與目的上男女人口差別較小,主要都是為了增加體力和防病治病等,他們體育參與目的具有趨同性。

表5 偶爾參加體育活動人口體育鍛煉目的(排序前5位)
2.3.1 偶爾參加體育活動人口的體育興趣的形成原因
從調查的數據分析,學校體育的影響是該人群體育興趣形成的最主要原因,體育新聞、同事朋友和單位體育活動對男性體育興趣形成具有重要作用,同事朋友和家庭成員對女性體育興趣的形成具有相當重要作用(見表6)。

表6 偶爾參加體育活動人口參與體育活動的愿因
2.3.2 偶爾參加體育活動人口體育參與程度不足的原因
“時間上的沖突”是偶爾參加體育活動人口體育參與程度的主要影響因素。“缺乏鍛煉知識或指導”亦是偶爾參加體育活動人口體育參與程度的重要影響因素。“運動場地”等客觀因素對偶爾參加體育活動人口體育參與程度的影響,男女人口的認知度存在一定差別。“惰性”等主觀因素對偶爾參加體育活動人口體育參與程度的影響,男女人口的認知度較為接近(見表7)。
偶爾參加體育活動人口的體育參與特征體現出:體育參與程度上,男性主要表現為鍛煉頻度和鍛煉強度不足,女性則集中表現為鍛煉強度不足;體育參與內容上,、“走”和“跑步”依然是該人群的主要運動項目,“騎車”成為成為該人群參與體育活動的新內容,男性參與的體育項目體現出對抗性強、運動量大和技術要求高的特點,女性參與的體育項目體現出對抗性弱、運動量小和技能要求低的特征;體育參與的場所方面,該人群主要以公園為中心參與體育活動,男性對體育場地的要求高于女性;體育參與形式方面,男性既注重與朋友或同事一起鍛煉,又注重獨自鍛煉,體現出男性人口注重個人與社會的融合性,女性既注重與朋友或同事一起運動,又注重與家人一起鍛煉,體現出女性人口注重家庭和社會的兼顧性;體育參與目的方面,男女較為一致,主要表現為增加體力和防病治病。偶爾參加體育活動人口的體育參與原因:學校體育的影響是該人群體育參與體育活動的主要因素,體育新聞、同事朋友和家庭成員等影響因素是偶爾參加體育活動人口體育興趣形成的重要因素。偶爾參加體育活動人口的體育參與程度阻礙因素:體育參與和工作、家庭存在時間上的沖突是主要原因,運動環境上缺乏場地和有效地組織、運動技能上缺乏體育知識和社會指導以及個人主觀上存在惰性等是其他重要原因。

表7 偶爾參加體育活動人口體育參與的阻礙因素(排序前5位)
加強原有體育設施的改造和擴建,提高現有體育設施的利用率,開放公用體育設施,新建體育設施的設計必須重點體現實用性和就近性的特點。充分發揮現代媒體的作用,通過增加體育健康知識公益廣告的投放、增加體育賽事的網絡直播等方式使體育的影響力滲透到社會的各個角落。加強社會體育指導員的培養、培訓工作,建立社區體育指導員負責制,社會體育指導員全面負責社區體育活動的策劃、組織和指導等具體事宜。
改革學校體育,適當減少學校體育中的競技內容,適宜增加我國部分傳統體育項目,加強學校體育與社會體育的銜接研究。加強民間體育交流,通過拓寬體育交流人群、拓展體育交流內容、增加體育交流形式、拓展體育資源共享范圍等方式促進民間體育交流。規劃運動時間、倡導科學運動,合理利用雙休日、節假日、工間及上班以外等休息時間進行科學鍛煉;協調運動和工作、家務的的關系,合理利用工作日的零散時間進行鍛煉;廣泛普及健康知識,克服主觀上的運動惰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