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洪柱
(衢州職業技術學院,浙江衢州 324000)
為提高高職護理專業人才的質量,必須要優化護理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深化護理專業課程體系改革。而護理專業課程體系的改革不僅包括護理專業課程的改革,也包括護理專業體育課程的改革。職業性體育引入高職護理專業體育課程之中,是體育課改的重要方向。為此,以職業崗位需求設置體育課程,緊密結合并主動服務于護理專業的人才培養的目標,構建適應職業需求的模塊化體育課程體系,對培養具有深厚的專業理論基礎、寬廣的專業知識面和強健身體素質的復合型醫護人員具有重要的理論和實踐意義。
通過與我校醫學院教師、學生及部分醫院的護士等進行了訪談,訪談以高職護士工作者工作性質和工作的特點有關,重點對護理工作者日常工作對身體體能的需求進行訪談,并對訪談的結果進行了整理(見表1)。

表1 護士工作涉及的身體素質指標和能力
在當前環境下,醫患關系緊張成為熱點,護理工作者與患者接觸的密切,因此需要能夠快速的適應周邊的各種環境,臨危不亂,始終保持良好的心理素質,有足夠的耐心與患者進行溝通和交流,并將自己積極的情緒傳導給病人,讓他們消除對病魔的恐懼,樹立戰勝困難的勇氣和信心。
高職醫學的教育目標不僅僅是培養出具備醫學專業技能的畢業生,更要培養出適應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需求的復合型醫學人才。[1]未來的護理工作者不僅要具備強健的體魄和扎實的專業知識,還應該掌握一定的運動處方、養生以及醫療體育方面的知識,是一種復合型的人才。
雖然國家頒布了《全國普通高等學校教育課程教學指導綱要》的相關文件,但通過調查來看,大部分高職院校沒有完全的按照文件制定相關的教學大綱,整個體育課程的改革僅僅停留在理論探究的階段,符合護理職業特點的課程改革方面更是沒有取得實質性的突破,也更談不上全校體育課程改革的落實。
從現階段來看,高職體育課堂教學仍以發展學生身體素質、傳授競技運動技術為主,形式和內容跟中學體育大相徑庭,成為了中學體育的沿襲,內容缺乏職業針對性且與職業情境缺乏應有的聯系;內容的排序也是按照學科體系進行的,沒有與職業的特征相聯系。
高職體育的教學注重運動技能的傳授,真正的健身實用性還遠遠不夠,而且對學生僅限于體育以及健康知識的一般教育,針對職業特點的身體素質和相關知識并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如體育康復、運動處方、運動醫療等課程,都需要集中體現在護理專業體育課程改革上。
根據《關于全面提高高等職業教育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教高發[2006]16號)中“服務區域經濟和社會發展,以職業為導向,加快專業改革與建設”的要求,高職院校體育課程要樹立“健康第一,終身體育”的指導思想,以培育高素質的應用技術性人才為改革的目標。對于體育模塊式的教學要充分考慮高職教育的目標和課程實施的主客觀要求,將存在內在邏輯關聯、教學要素相近的課程教學內容有機整合為“模塊”,最后將單元模塊合理組合為模塊化課程內容。要以護理專業未來崗位職業技能的塑造為出發點,科學合理地根據崗位職業體能,探尋各個模塊間的內在規律,進行體育課程模塊的設計。
在設計體育模塊化課程內容時要充分體現體育教學為專業服務的原則,嚴格按照我校護理專業的設置和崗位職業能力培養的要求,整合教學內容,設計職業實用性體育教學模塊,形成模塊式課程結構。課程模塊以培養學生的適應能力,考慮將來職業工作對體育的特殊要求,有針對性地安排“動作技能”、“崗位體能”,“保健體育”三個單元模塊(圖1所示),每個單元模塊都緊扣專業特點,分析其職業的要求,結合實踐進行職業實用性身體訓練,既有利于學生今后進行自我保健,提高學生的職業保健能力,同時與學生未來職業的特征相結合,使課程內容充分反映了“護士”這個職業的要求。
4.1.1 知識目標:根據學生發展個性與提高職業技能的需要以掌握一般運動技術、職業技能與基本練習方法為主要目的,結合專業特點,創設新型的師生關系和民主氣氛。
4.1.2 能力目標:在教學實踐中高度重視以知識為基礎的能力培養。通過知識的傳輸和實踐過程,幫助學生把知識轉化為能力。通過啟發學生積極思維,勇于探索、創造性地掌握與應用知識技能,提高學生對健康文化的認知水平,培養其自我協調與發展的能力。
4.1.3 態度目標:以完成“發展任務”為前提,在“生存與生活教育”的基礎上,提倡創新精神,注重發展學生的思維、意志、情感、認識、興趣和能力,使之能夠自我發現問題,自我思考,主動做出判斷和行為,具有較好的解決問題的素質與能力。
根據高職護理專業體育課程模塊教學內容體系和崗位工作特點,結合我校的師資配備的情況,對各模塊主要發展的能力和教學內容安排等進行規制,如表2所示:

表2 體育模塊式教學發展能力與教學內容安排表
模塊式教學課程的實施包括教學方法、教學過程、教學評價三個過程。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承擔著學生學習的指導者和組織者,在每次教學之前,先把每一子模塊即教學目標做為一個授課單元,提前告知學生授課提綱以及需要達到的目標,在正式教學中,組織學生對授課內容進行討論或根據具體授課內容進行實際操練,同時,培養學生的自信心和注意力,注意挖掘學生的潛在能力,這樣更加有利于學生對學習知識的掌握、興趣的提高等(見圖2)。
體育模塊式教學的評價以學生為中心,從學生的體能、運動技能、學習態度、行為、合作與交往等方面,對學生進行綜合評價,應側重學生學習過程、學習態度、提高幅度和努力參與的程度。盡量做到客觀評價和主觀評價相結合,終結性評價和過程性評價相結合,絕對評價與相對評價的結合,實現由單一評價內容向多元內容評價的轉變。如總評成績分100分:平時成績占30%(學習態度、學習過程、合作與交往)+期末成績70%(體能測試、運動技能等)。
教材作為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課程實施的唯一藍本。要推進高職護理專業職業性體育課程教學改革,必須依據國家《體育與健康》課程的基本精神和護理專業課改的總體要求,認真研究職業性體育的課程標準,并依據課程標準組織校本教材的開發。在現有體育課程目標的統領下,護理專業校本體育教材開發,不僅要著眼于“對生活有用”和“對終身發展有用”的體育知識和運動技能,加強體育課教學內容與學生課外體育活動、生活實際及現代社會的聯系,關注學生的興趣和經驗,增加健身性和趣味性強的球類、舞蹈以及一些獨具風采、特色的民族傳統體育和新體育運動,更重要的是依據護理專業學生的特點以及護士職業的體能需要,精選一些職業性體育運動訓練項目。護理專業的校本體育教材要體現知識基礎性、需求多樣性和趨向職業性的特點。
要加快護理專業職業性體育課程教學改革,就必須增加體育課程教學資源的投入,切實解決運動場地、運動器材以及師資不足等給課程教學改革所帶來的實際困難。一是要積極爭取上級主管部門的支持,增加上級主管部門對學校體育設施的經費投入;二是學校要重視體育課程教學改革,要擠出一定的資金,增添一定的體育教學設施、器材等,以改善辦學條件,確保各種體育教學模式的正常運行和各項體育活動的正常開展;三是采取教師輪流進修、聘請校外單項運動高手和在校體育特長生、接納體育專業教學實習生等方式加強體育課教師隊伍建設。除此之外,充分發揮網絡信息資源的優勢,普及體育健康知識。
要想達到高職護理專業職業性體育課程教學改革的目的,必須完善體育課程教學管理制度。 一是要積極推行體育學分制,按照體育必修、體育選修以及職業性體育內容確定不同的學分,學生根據課程內容選擇不同的學習形式;二是改變體育課程作息制度,要根據體育運動項目的特點和學校運動場所、器材等實際情況,制定靈活多樣的體育課程作息制度,確保運動場所和運動器材的充分利用和有效使用;三是要健全和完善學生課程成績評價制度,建立根據學生參與運動項目的時間、態度和績效來評定學生成績的考核運行機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