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 雙
(石河子大學 體育學院,新疆石河子 832000)
從1995年《全民健身計劃》頒布后,使全民健康意識得到加強并且掀起了全民健身的高潮,到2016年實施《"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為推進健康中國建設,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綱要》中明確提出要通過“廣泛開展全民健身運動,加強體醫融合和非醫療健康干預,促進重點人群體育活動”等方式來提高全民的健康。在健康中國的發展下大眾開始意識到體育與醫療相融合將大大提高健康水平。“體醫融合”既順應社會發展趨勢,也是解決當前一系列健康問題的必要研究。
1.1.1 “體醫融合”對人生理的影響
運動是促進人類健康的基礎,俗話說“無運動,無健康”。在運動的過程中,體育的運動手段和方法,醫學理論,思想和醫學的思維方法對生理施加影響,對于經常鍛煉的人來說,這兩種方法相結合,可改善肌肉、心血管等功能并提高免疫調節能力,提高鍛煉過程中安全性,有效性和針對性。
1.1.2 “體醫融合”對人心理的影響
“體醫融合”不僅在生理上有重要的作用,而且在心理上也有不可代替的作用。體育心理與醫學心理的融合可以培養良好的心理素質,在鍛煉時學會控制焦慮和緩解抑郁、減輕和消除緊張、提高自控能力。
1.1.3 “體醫融合”對人社會化的影響
缺乏運動、過度運動都是不合理的鍛煉方式,通過個人,家庭,社區以及全社會的共同努力,提倡健康的生活方式。用“體醫融合”的方法和手段引導人們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是促進健康的主要內容。
1.2.1 “體醫融合”的政策支持
表1"體醫融合"國家、地方政策法規大事記表

首先,“體醫融合”是指導以健康為目的的運動,是體、醫界研究的熱點,是健康中國的關鍵,順應社會健康發展的大趨勢。但是現在“體醫融合”發展處于發展階段,體育部門和醫療部門管理系統結合還不夠緊密。需要政府統籌兼顧,實現體醫兩界的融合。“體醫融合” 的發展必須要國家政府的大力支持,目前,政府已經開始對“體醫融合”進行政策上的支持,見表1。
其次,我國已成立了廣安門醫院呼吸病預防康復中心,北醫三院心臟病預防康復中心,中國疾控體育健康促進中心和重慶醫科大學預防康復中心等。我國“體醫融合”康復中心的成立幫助大眾了解體醫融合模式,運用模式,預防疾病及運動損傷。
1.2.2 “體醫融合”的特征
在健康中國的內涵中“體醫融合”最主要的特征是醫中有體,體中有醫。兩者相互依賴,相互滲透。競技體育、學校體育和群眾體育都需要醫學為其提供科學的鍛煉強度、醫學指導及體質監測和醫務監督,保障鍛煉者安全有效的健身。治病、防病和康復不僅僅依靠醫學手段治療疾病,更需要通過適量的體育鍛煉與藥物治療相結合,達到預防疾病、治療疾病的目的。
1.2.3 “體醫融合”的主要問題
要實現“體醫融合”就必須解決體育部門和醫療部門都無法解決的運動安全性、運動有效性和運動的可持續性。運動的安全性問題涉及到許多學科,其中過度運動嚴重危害人體免疫系統,甚至導致死亡。雖然低強度的鍛煉安全性比較高,但是它不能達到增進健康,增強體質的效果。要把握好安全性和有效性之間的平衡,需要“體醫融合”新技術的幫助。而運動的可持續性也是要求鍛煉者長期的進行鍛煉。制定合理的運動處方,可達到運動的安全性、有效性及可持續性。
1.3.1 技術融合
技術融合指體育與醫學之間相互配合、相互結合,重新認識健康、體育部門、醫療部門、疾病,將醫生的臨床治療技術和科研與健身指導員的運動技能和科研相融合在一起,兩者相互貫通。技術融合主要強調體育與醫學各自發揮出自己特有的技術優勢,來避免讓醫生掌握體育的運動知識與技能,也避免健身指導員掌握醫學理論。
1.3.2 資源融合
資源融合指醫院把人力,物力資源和體育設備,器材場地等資源相融合,實現資源共享。將醫院的治病設備投入轉為防病設施投入,將健身場地、社會體育指導員等體育資源來解決醫院里場地、器材、人才短缺的問題。以培養體育復合型人才,建立運動康復醫院等方式,來推進“體醫融合”的實踐。
1.3.3 話語權融合
話語權融合指把醫生開具的運動處方的話語權與健身指導員開具的運動處方的話語權相對接,通過媒體傳播及逆向思維的引導下促進醫生與教練話語權的融合,從而增加全民健康水平,實現健康中國。醫生的話語權對患者產生影響,教練的話語權對鍛煉者起到作用,需兩者融通才能避免兩方“搶資源分蛋糕的嫌疑”。通過技術融合、資源融合及話語權融合,使體育與醫學資源共享,體育專家與醫學專家各自發揮優勢促進慢性病康復,達到全民健康的目的。
1.4.1 政府統籌政策指導,破除行業壁壘
體育事業的發展與國家發展戰略密切相關,國家頒布了各種文件為全民健康提供了政策支持,政府需要制定法律法規來促進“體醫融合”的發展,使其有法可依,有據可查。在地方設置體醫試點(如蘇州實行陽光健身卡、上海實行1+1+2模式),推進“體醫融合”的深度和廣度。并且聯合相關體育、醫院等部門,出臺“體醫融合”的規章制度。政府加大鼓勵“體醫+”等相關產業的發展,為促進“體醫融合”的傳播及其擴展“體醫融合”的資金來源。
1.4.2 從四合作模式開始構建
“體醫融合”四合作即體育總局體醫融合研究中心、三甲醫院、社區醫院和地方的健身指導中心四方合作。體育總局體醫融合研究中心在研究中心制定慢性病的標準,并推出治療及預防慢性病的方案。使患者能在體育與醫學的融合下盡快回到健康狀態。三甲醫院主要負責患者運動負荷的確定、風險的篩查、強度的確定、效果的評價、藥物治療和運動康復。社區醫院與三甲醫院相互合作,患者在三甲醫院治療完送到社區醫院進一步進行運動生命體征檢測。地方的健身指導中心首先培訓既有醫學背景又有體育背景的指導員,其次加強對全民健身器材,場地投入。這樣的四合作解決了體育界解決不了的醫學問題,醫學界解決不了的體育問題。最終達到“體醫融合”對患者的治療起到促進作用。
1.4.3 完善社區體育醫療機構
以社區委員會為核心,以街道辦事處等部門為服務點,完善家庭醫生式的社區體育醫療機構。將健身場所和醫療設備或資源投入到社區,并且開展體育與醫療的體質監測。社區創建體醫融合APP平臺,人們在使用APP時可以根據提示進行鍛煉,提高防病和治病的效率。人們既可以從中學到運動的醫學知識,還可以通過運動數據了解身體健康狀況。
1.4.4 以體育院校和醫學院校為依托,構建“體醫融合”的復合型人才
目前成都體育學院是體醫結合實踐的踐行者和先行者、重慶醫科大學第一個成立全國體育醫學學院、西安體育學院成立健康研究院,開始招收和培養體醫人才。“體醫融合”最主要的還是體醫兩大元素的融合,因此以體育院校和醫學院校為出發點,制定運動型+醫學型為一體的教學模式,培養具有體育和醫學的復合型人才,招募或引進相關“體醫融合”的專家或教授,對其復合型人才進行運動,醫學能力的培訓。讓“體醫融合”的復合型人才更好的為大眾服務。
從概念、重要性、問題及路徑上分析了“體醫融合”,在健康中國背景下“體醫融合”模式還處于探索階段,但是在體育與醫學的資源融合、技術融合、話語權融合的情況下,利用體醫硬件和軟件資源幫助大眾增強體質,增進健康,利用體中有醫、醫中有體的特點彌補體醫界不足的知識體系與相關運動技能,利用“體醫融合”的三融合,四合作的途徑促進全民健康,注意“體醫融合”的切合點,以運動處方的形式,合理有效的利用來達到運動的安全性、有效性、針對性的目的,緩解醫療和社會的負擔。
通過整理分析,健康中國背景下“體醫融合”促進全民健康的路徑構建,應首先從政府介入,統籌兼顧促進體醫的融合,再進一步完善法制化建設、市場規范化。在學校大量培養“體醫融合”的復合型人才、在社區完善社區體育醫療機構注重“體醫融合”的宣傳教育使全民參與進來。在健身場所投入醫療資源,讓鍛煉者在鍛煉時享受和學習醫學的理論、在醫院投入健身器材讓患者經過臨床治療后能夠進行康復訓練,并且建設全民健身科技創新平臺和科學健身指導服務站點,開展國民體質測試,完善體質健康監測體系。政府主導、體醫資源優勢互補,多部門合作促改革,將體育與醫療密切結合起來,充分發揮兩者的作用,為健康中國戰略發展保駕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