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自強 扎西格 桑曲珍



【摘 要】 目的:進一步規范和提高全區鼠疫監測工作質量,加強對全區鼠疫監測工作的管理,全面掌握和評估各市(地)、縣級鼠疫監測工作開展和完成情況。方法:制作2018年度西藏鼠疫監測工作考核量化表,對全區鼠疫監測工作進行考核。結果:七市(地)鼠疫監測工作質量考核得分均達到60分以上,合格率為100%。結論:全區各市、縣級鼠疫監測機構基本能完成常規的鼠疫監測工作,但在部分監測項目上仍然很薄弱,不同區域的監測工作質量差異較大,應進一步加強鼠疫監測工作的力度,對監測工作起步較晚的區域應加強人員培訓,提高監測質量。
【關鍵詞】 鼠疫監測;西藏自治區鼠疫;質量考核
【中圖分類號】R516.8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005-0019(2019)12-001-01
西藏鼠疫自然疫源地面積大、染疫動物分布廣,發生和流行鼠疫疫情的各種因素依然存在,從事鼠疫防控工作的專業人員少[1],整體素質不高,缺乏主動發現疫情和及時處置疫情的意識,全區鼠疫防控工作面臨著嚴峻的形勢。為進一步摸清楚全區鼠疫監測工作的現狀,開展了2018年全區鼠疫監測工作考核。
1 考核對象
抽取全區七市(地)疾控中心以及20個縣級鼠疫監測機構作為考核對象。
2 考核方法和內容
2.1 以西藏鼠疫監測工作考核量化表為標準,對考核單位進行打分;市(地)級考評結果,主要依據抽查市(地)級疾控中心、縣級疾控中心的考核分值,取平均值。
2.2 量化表內容 鼠疫監測點設置、宿主動物密度調查、小型鼠密度調查、媒介昆蟲調查、病原學監測、血清學監測,總分值100分,60分及以上為合格。
3 考核結果
3.1 鼠疫監測點設置情況 按照《2018年西藏自治區鼠疫監測方案》的要求,國家級監測點應設置3個固定監測點,自治區級監測點應設置2個固定監測點,此外還須設置鼠疫流動監測點、疫源檢索點以及鼠情調查點。全區各市(地)均設立了相應數量的各類型鼠疫監測點。見表一。
3.2 宿主動物密度調查 開展宿主動物密度調查,能夠掌握宿主的時間和空間的分布,從而為控制鼠疫的傳染源提供科學的依據。除那曲、昌都、阿里三市(地)所抽取的部分縣(區)未按要求完成當年的監測指標以外,其余各地市完成情況較好。見表二。
3.3 小型鼠調查 西藏自治區為喜馬拉雅旱獺自然疫源地,喜馬拉雅旱獺為主要宿主。在西藏的小型鼠種類中,目前僅發現黑唇鼠兔為鼠疫血清學陽性動物,因此開展小型鼠調查對追蹤西藏地區鼠疫菌宿主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拉薩、那曲、林芝三市完成了小型鼠調查指標。其他監測點見表三。
3.4 媒介昆蟲調查 除拉薩市被抽查的三縣(區)按照要求完成了媒介昆蟲調查指標,其余各市(地)的監測點均未按照監測方案要求完成監測指標,部分縣級監測點全年基本未開展媒介昆蟲調查工作。見表四。
3.5 病原學監測 按照《2018西藏自治區鼠疫監測方案》要求,固定監測點應廣泛搜集一切可檢測材料,全年不少于15只旱獺材料。那曲、日喀則市被抽查的固定監測點按要求完成了病原學監測指標,其他市(地)部分固定監測點未完成相應數量的病原學監測指標。見表五。
3.6 血清學監測 除日喀則市、那曲市、林芝市基本按監測方案要求完成了血清學監測指標以外,其余各監測點指標完成率較低,特別是狗血清監測指標完成率較低,無法對當年的動物間鼠疫疫情進行有效預警、預測。見表六。
3.7 結果匯總 2018年全區鼠疫監測工作考核結果見表七。七個市(地)得分均達到60分以上,合格率為100%。
4 結果分析
各監測點基本能開展常規的鼠疫監測工作,但是監測質量普遍不高。有些縣(區)在開展小型鼠調查工作過程中,由于缺乏監測知識和技能,將捕捉的小型鼠未進行分類鑒定和實驗室檢測就進行無害化處理,不符合流行病學調查的要求;部分監測點的全年狗血清采集任務在同一個地點、同一時間內采集完成,達不到覆蓋監測點面積60%區域的要求;有些監測點在開展高抗動物血清監測工作時,選擇用藏系綿羊的血清代替野狗血清。根據王文華等人研究[2],藏系綿羊對鼠疫桿菌 (P141株)屬高感受的中等敏感動物,因此,野狗目前仍然是鼠疫高抗動物的最佳選擇;少部分監測點在病原學材料收集方面達不到監測方案的數量要求,群眾主動報告病死動物的意識不強;從事鼠疫監測工作的專業人員大都未經過系統的鼠疫監測技能培訓,媒介昆蟲調查的工作質量不高。
隨著西藏經濟的快速發展,人員流動不斷增加,動物間鼠疫疫情波及到人類中的風險在逐步升高。在今后的幾年內,應持續開展多層次的鼠疫監測技能培訓,提高專業人員常規鼠疫監測能力,科學處置動物疫情,防止發生人間鼠疫。
參考文獻
[1] 扎西. 西藏鼠疫防治研究 50 年回顧[J]. 西藏醫藥,2018,39(6):3-5.
[2] 王文華,李超. 藏系綿羊鼠疫的調查研究[J]. 中國地方病學雜志,2001,20(6):467-4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