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雪
編者按: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以來,在黨中央和習近平總書記的大力推動下,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建設突飛猛進,短短三四年時間,智庫面貌就發生了顯著變化,中國已成為世界智庫版圖中極富活力的地區,在世界智庫建設史上形成了一道獨特的景觀,智庫建設的“中國速度”引起了全球智庫界的高度關注。鑒于我國智庫建設尚處于向現代智庫加速轉型過程中,持續地學習與創新是繞不開的路徑,及時排除前進道路上的障礙與困惑顯得尤為重要。從當前智庫建設實踐來看,有八個方面需要引起關注。本刊對湖南省社會科學院黨組書記、院長、教授劉建斌以訪談的形式深入分析在智庫建設中這八個方面的具體的做法及應關注的問題,以饗讀者。
記者:劉院長您好,中國特色新型智庫是黨和政府科學民主依法決策的重要支撐。您在本次會議上所提出當前智庫建設應關注八個方面,請您談一談這八個方面的具體內容。
劉建斌:1.既要發揮好應用研究的智庫功能,又要發揮好基礎研究的智庫功能。一些人認為文史哲等基礎研究與智庫建設關系不大,人為與智庫建設割裂開來。事實上,歷史是能夠走進現實的,基礎研究能夠發揮重要經世致用功能。習近平總書記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重要講話中提到的諸多著作,如柏拉圖的《理想國》、亞里士多德的《政治學》、托馬斯·莫爾的《烏托邦》、凱恩斯的《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等,都深刻揭示了人類社會發展的大邏輯大趨勢,能夠為決策提供重要指導。又如歷史地理學的研究成果能夠為生態環境治理、“一帶一路”建設、區域經濟發展布局起到重要支撐作用,還有我們平時講到的“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都是這方面的經驗之淡。從另一個角度來說,高質量的智庫研究與應用研究是緊密聯系的,沒有高水平的基礎研究能力就不可能有高水平的智庫研究成果。因此,從事基礎研究的機構與學者要切實增強智庫意識,充分挖掘自身智庫功能,更加注重基礎研究成果向智庫成果的應用轉化與二次開發,努力把研究實力變成智庫能力,把學科的“研值”變成咨政的“顏值”。智庫內部也要按照基礎研究圍繞智庫研究進行、智庫研究圍繞決策問題進行的原則,做好研究力量的有機融合重組,實現學用相長、相得益彰。
2.既要認識到智庫重要程度的增加,又要認識到困難挑戰的加劇。中央已將智庫建設作為增強國家軟實力和推進國家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任務,各級黨委政府對智庫建設給予了高度重視和大力支持,其重要程度是前所未有的,但與此同時,智庫自身所面臨的困難與挑戰也較之以前增多。一是戰略預測難度增加。戰略預測是智庫的核心能力,也是決策者最需要、最看中的一種能力,但由于現代經濟社會發展預測涉及的變量和復雜性都急劇增加,精準的定量預測與預見分析絕非易事,令不少智庫進退兩難。二是運行成本抬升。相較以往,當前智庫運營所需耗費的人財物成本快速增長,各種大數據購買與開發成本昂貴,增加了智庫建設的困難。三是競爭程度加大。智庫不僅要與同業智庫競爭,還要與咨詢調查公司、國外智庫機構競爭,未來甚至要與人工智能競爭,爭奪激烈程度進一步加劇。四是主管部門要求更高。黨政主官和智庫管理部門普遍希望對智庫的支持措施能夠立竿見影,不少省份要求本省至少有一家智庫進入國家高端智庫行列,但要達成這些目標尚需一個培育過程。五是服務對象期望更高。黨委政府中的學者型、創新型官員對智庫成果的要求更高,缺乏勝人一籌能力的智庫很難得到真正認同。沒有高水平的成果就不可能體現自身的價值,就不可能得到應有的認可。六是員工激勵難度加大。靠情懷與壓力進行管理的效能邊際遞減,物質與待遇激勵受新的經費管理制度制約缺乏必要靈活性,智庫員工的積極性受到影響。上述種種困難和挑戰都要求智庫需要付出更多努力,尋求更大突破。
3.既要立志做成大事,又要踏實做好小事。建成出大戰略大思想、做精準預測、有巨大影響力的頂級智庫應該成為每個智庫奮斗的目標,但頂級智庫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需要過程的歷練與成長的積累,智庫的高端能力由一個個結構化的“能力部件”組成。因此,對于成長中的中國智庫來說,要成為光彩奪目的明星智庫必須既能做“高大上”的東西,也能做“接地氣”的東西,必有一個“先求其形.再求其正,心慕手追,日進為功”的過程.有一個扎馬步、練基本功的過程。一個智庫如果連一個會議論壇都組織不好,就難以成為——個有人氣的智庫;一個機構傳播都做不好,就很難成為一個有影響的智庫;一一個政策分析都做不好,也很難成為一個有地位的智庫,因為這些都是一個優秀智庫所必備的基礎能力。同理,一個智庫如果小數據都搞不懂,大數據也不可能搞得定,一個智庫如果寫不好黨委政府的發言稿、經驗總結,就很難承擔好重要咨詢任務;一個智庫如果自己內部的管理都松松垮垮,也絕不可能在服務決策中有高效率,偉大的智庫都是“熬”出來的,要想成為出色智庫必須克服浮躁傲慢心態。甘于、勤于從一件件基礎性的小事做起,穩扎穩打、步步為營,積小勝為大勝,建智庫最忌諱的就是“小事不想做,大事做不來”。
4.既要克服體制內智庫有資源、缺效率的短板,又要化解體制外智庫有效率、缺資源的困局。體制內智庫與體制外智庫作為我國智庫的兩大主體,在智庫建設運營中存在體制內智庫有資源但缺效率,體制外智庫有效率但缺資源的現象。體制內智庫有人才、有資源、有地位但缺乏精細管理與高效運作,“庸懶散”“浮拖慢”的“富貴病”表征較為明顯,加上各種不合理制度制約,導致機制僵化、人員臃腫、活力不足。而體制外的社會智庫思想理念活、競爭意識強、深具市場基因,不少采取了企業化管理,運營效率高,但由于存在注冊登記難、職稱評聘難、課題立項難、成果報送難、信息獲取難、決策參與難、稅費負擔重等“六難一重”困難,“桌子底下放風箏”的發展羈絆較多。因此,對于體制內智庫要進行強力改革,大力推進體制機制、思維理念、學科布局、研究范式再造,減少低效人員,加強快速反應能力,建設高能、高效、高端智庫,切實把真金白銀轉化為真知灼見。要為體制外智庫創造良好發展環境和保障,為其做大做強創造必要條件,解決招不進才、留不住人、籌不到資的突出問題,讓其發揮更大作用。具有豐富資源的體制內智庫如果擁有體制外智庫的運營效率,體制外智庫如果擁有體制內智庫的豐富資源,我國智庫的整體面貌必將發生蝶變。
5.既要保持彈性工作制的優點,又要謹防自由散漫的缺陷。智庫研究人員作為知識型員工,傾向于獨立自主與自我引導,固定的工作時間、工作場所與研究選題容易限制創新能力,在智庫實行彈性工作制總體上符合智庫運行規律,但我國智庫在推行這一制度的過程中也出現了比較大的負面效果,一些體制內機構規定每周兩天為坐班日,有的甚至只有半天,每年還有不短的寒暑假。過于寬松的工作環境導致個別研究人員長期混日子,一年到頭不知所蹤,基本的工作量都無法完成;一些研究人員則在外從事第二職業,拿著體制的福利把私活當主業;還有一些智庫部門甚至連一個正常的會議都開不齊,即使是規定的坐班日也有人借故不來,與現代智庫需要的組織嚴密、行動緊湊、迅速反應形成沖突。此外,長期以來智庫在研究上實行的松散管理與智庫生產“訂單式”、流水線團隊作戰需要形成沖突,影響了智庫功能發揮。因此,必須正視這一制度帶來的日益嚴重的缺陷,適時進行必要調適優化。最關鍵的就是要建立一套科學、嚴明、公正的考核評價機制,對未達到基本業績標準和長期缺勤的人員要堅決采取轉崗、降級、退出等懲戒措施,在應急性任務集中的時期可實行階段性集中坐班,盡力將負面影響降到最低。
6廄要關注活躍型智庫,又要關注內斂型智庫?,F在一些地方和部門找咨詢專家、與智庫談合作不注意區分專家和智庫的專長,習慣性地找那些出鏡率高、見報率高、知名度高的活躍專家和活躍智庫,以致于不少地方一召開專家座談會,每次都是那些熟悉的“老面孔”,不同的咨政主題邀請的專家很多時候也大同小異,甚至是同一撥人,不少專家成為了什么場合都參加、什么主題都發言的“萬能專家”,往往造成主辦者對咨詢效果不滿意,專家本人也勉為其難的怪狀,而一些有真才實學、專業對口的專家由于平時比較低調。難以為人所知,缺乏出力機會。還有一些專家和智庫認為“只要決策者覺得自己重要就行了,沒必要大力宣揚”,一些專家和智庫有宣傳的愿望,但因為可能違反保密原則、影響到國家安全而不得不保持低調,“知道得越多說得越少”。因此,作為決策部門和智庫評估部門不能簡單地以“知名度論英雄”,而是要做必要的甄別與準確匹配。很多時候,智庫的真正影響力不在媒體的軟廣告里,而是在決策者的心里,優秀的智庫專家也不一定是在各大媒體的報道里,很有可能在某處寂靜的書房里。其實,西方不少優秀的智庫都是“宅男”,不為社會和民眾所熟知,但在決策層卻有極強的影響力。天天拋頭露面的專家留給自己做研究的時間自然被極大壓縮。
7.既要用足外來專家的優勢,也要凸顯本土專家的長處。當前一些地方在使用智庫資源過程中存在“外來和尚好念經”的現象,不少地方政府認為外來專家比本土專家有水平、檔次高,不論課題大小、合適與否,動輒延請北京、上海、廣州等“大城市”的專家和團隊,一些地方甚至請來國外專家團隊,給出的價碼也比本地專家的同類費用高出幾倍,有的甚至高得令人咋舌。從實際的反饋來看,有一些項目質量較高,但也有不少項目屬于“忽悠式簽約、視察式調研、拍腦袋式研究”,拿出來的成果往往與期待的效果大相徑庭,委托方陷入進退兩難、無法落地的尷尬境地。據實而言,“外來和尚”最大的優勢在于視野開闊、立場超脫、信息豐富,但缺點是缺乏對當地實情的深切了解,有的甚至出現“高手撐臺面,生手寫文本”現象。而本土專家的優勢在于更懂當地經濟社會的利害得失,但也存在視野不夠開闊、易受自身利益干擾等不足。因此,要科學看待外部專家與本土專家的關系,破除對外部專家的迷信,善于揚其長避其短,如更多地發揮外地專家在方案評審把關中的作用,督促做好課題調研,組建外部專家與本土專家混合的研究團隊等,切實把兩種資源優勢都利用好、平衡好。
8.既要看到智庫建設存在的問題短板,也要看到智庫發展取得的巨大進步。我國經濟社會發展與科學民主決策急需一批高端智庫提供智慧,面對黨和國家的急切需求,作為以資政輔政為天職的智庫機構,理應想國家之所想、急國家之所急,以時不我待、加壓奮進的使命擔當盡快發揮作用。但由于我國成建制建設智庫的時間很短,目前仍處于轉型升級階段,距離智庫成熟期還有一段距離,必然要經歷一個從學習到超越、從青澀到成熟、從數量到質量、從一般到高端的過程。因此,黨委政府和社會各界要對中國特色新型智庫保持必要的戰略耐心,理性看待智庫發展中出現的問題與不足,充分認識到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建設取得的巨大進步和深厚的發展潛力,既不能以成績掩蓋問題,更不能以問題抹殺成績,我國智庫目前出現的一些問題都是發展中的問題,要用發展的眼光、發展的思路來解決。對出現的問題要及時警醒、認真對待、盡快克服;對取得的進步要積極鼓勵、總結經驗、不斷深化,共同為我國智庫更好更快發展營造良好環境。
記者:非常感謝劉院長的深入分析、講解。我國的智庫建設尚處于向現代智庫加速轉型的過程中,劉院長所提出的這八個方面的真知灼見,為我國加快智庫建設與發展起到了重要的積極作用。非常感謝您接受本次采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