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慧源 張躍東 熊薇
摘要:我國國防科技工業領域軍民融合持續向多層次、全要素縱深發展。“民企參軍”的積極性空前高漲,傳統的軍工企業依托自身固有的優勢加速向民品市場拓展,新時期軍民科研生產組織的融合度達到新高度。目前,在國防科技工業軍民融合實踐中,違背客觀發展規律的現象時有發生,導致某些效率風險已孕育甚至是凸顯或發生,軍民融合資源效率遭受損失。需規避軍民融合過程中可能發生的效率風險,最大化資源融合效率,使軍民融合真正成為利國利民的強國戰略、興國之舉和強軍之策。
關鍵詞:國防科技工業軍民融合效率風險防范
黨的十八大以來,軍民融合戰略上升為國家戰略,國防科技工業領域軍民融合加速發展,已取得可喜的成績。目前我國國防科技工業領域中,“民參軍”的企業數量大幅增長,在最新的《裝備承制單位名錄》中民營企業占比超過65%。各軍工集團與軍民融合密切相關的電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等新興產業快速發展,民品產值拉動軍工企業總產值的作用顯著。總體看,我國國防科技工業領域軍民融合發展不斷走向深入,資源效率日益提升。不過,我們必須看到在軍民融合過程中,結構性矛盾、體制性障礙和政策性問題導致的市場過度競爭、信用缺失、盲目性融合和不相關多元化等,影響資源配置和使用效率的風險隱患已有所顯現,阻礙新時期我國國防科技工業領域軍民深度融合。
一、目前軍民融合效率存在的風險
當前,我國國防科技工業領域軍民融合效率風險隱患大致表現在五個方面。
一是現階段民企進入國防科技工業市場以參與軍工科研生產的中低端配套任務為主,如基礎材料供給、零部件生產等,行業內競爭激烈。據研究,整個北斗導航市場最佳規模企業數量在4~5家,而目前國內北斗導航芯片企業就有幾十家。據2017年初全國工商聯反映:“進入軍工領域的1500多家民營企業,主要從事零部件配套和維修業務,僅有不到100家擁有二級保密資質。”這很容易造成行業內過度競爭,損害市場競爭效率。加之退出制度運轉不暢,市場“優不勝,劣不汰”的現狀未有較大改變。
二是就“民企參軍”規模而言,絕大多數“民參軍”企業普遍規模較小難以充分實現規模經濟。中小企業占“民參軍”企業中的比例接近80%,其中具有比較優勢的“民參軍”企業達到90%左右,然而具有強大企業規模或實力的不足20%,大多數“民參軍”企業受制于規模不足無法充分發揮技術優勢。在“軍轉民”產業規模方面,也有差距。從近幾年我國傳統軍工企業的產量、產值、營業收入、利潤等反映規模效率的指標中可以看出,我國傳統軍工企業整體規模效率水平不高,市場集中度較低,與發達國家大型軍工企業有差距。如波音公司在2015年向客戶交付了約820架軍用飛機和商用飛機,軍用飛機產值約135億美元,商用飛機產值約660億美元,商用飛機和軍用飛機合同額共計4515億美元。而中航工業集團成飛公司2015年生產的第四代戰斗機殲10系列(包括殲一10A、殲-10B、殲-10S、殲-10C)共44架,產值約11.9億美元。我國軍工企業營業收入和利潤規模與歐美軍工企業差距較大.A股市值100億以上的軍工企業共25個,2017年營業收入合計約2358億人民幣,凈利潤合計約60億人民幣,不及美國軍工巨頭洛克希德·馬丁公司一家的規模。我國軍工集團的利潤率大多在1%左右,歐美軍工企業普遍在4%以上,我國傳統軍工企業規模效率與歐美軍工企業的差距可見一斑。
三是不正當競爭行為時有發生。如傳統軍工企業、民企供應商與相關部門之間,合謀或串謀現象時有發生,供應商(主要是“參軍”民企)釣魚、騙取市場準入資格、商業賄賂、違反合同或違法現象也時有出現。從2015年9月到2018年9月,列入軍隊采購網供應商黑名單的軍企和民企達57家,其中有21家是提供虛假材料、15家嚴重違法違規、12家串通合謀、6家未履行合同或產品以次充好、3家涉及違約泄密等違規失信問題。不正當競爭會惡化市場信用環境,直接造成資源錯配和效率下降,給國家和軍隊的利益造成損失,客觀上造成了軍民融合體系運行的高成本、低效率。
四是在“軍轉民”中一些大型軍工集團對“聚焦主業”不以為然,認為企業以利潤最大化為目標,以獲取更多的經濟利益為己任。2016年我國軍工企業的多元化產品價值占總產品價值高達600A,與核心競爭力相關的多元化僅占7%左右。更有一些軍工企業,利用其資金、土地、政策等方面優勢,進入了一些與其主營業務及國家賦予的根本職能相關度很小或者根本不相關的領域,比如大舉開發房地產、超市、商場等非主營項目。既無法發揮軍民兩用技術優勢,又難以實現規模經濟和范圍經濟,短期利潤導向非常明顯。長此以往“多而不專”“主業不主”的情況將直接影響軍工企業鍛造核心競爭力。
五是違背軍民融合客觀發展規律的現象時有發生,有些地方政府為了政績需要,把融合作為目的,而不是作為提高資源效率的手段和途徑。不顧實際情況,前期投入不少資源,比規模、拼基礎設施,但融合的落地項目難找。相關配套的軍民融合先進技術不知在哪里。如某地信息產業園,由于在項目推進過程中對相關產業的企業投資引進不到位,且沒有良好電子信息、空間產業基礎條件,該產業園區于2015年夭折。還有一家產業區,總投資50億元,規劃占地380畝,因物質技術基礎不足,資金鏈斷裂,如今產業園區建筑成為“爛尾樓”,大量資源無法物盡其用,造成了資源的損失和浪費,傷害了軍民融合效率。
二、如何將風險發生率降到最低
雖然目前我國國防科技工業軍民融合效率風險并不嚴重,但隨著軍民融合的持續深入發展,效率風險問題肯定會日益凸顯。我們必須未雨綢繆,從把握軍民融合發展規律、完善體制機制建設和凈化市場信用環境中采取有效措施,力爭將風險發生的可能性降到最低。
1.把握和遵循國防科技工業軍民融合發展規律,并按規律辦事是提高軍民融合效率和規避風險的前提。高度重視軍民融合發展規律特別是軍民融合過程中資源效率變化規律和效率風險發生規律。針對國防科技工業市場的特點,不斷弱化市場進出壁壘。打通“民企參軍”退出渠道,化解市場落后產能,采取多種措施降低資產專用性水平;不斷完善市場結構.使市場內主體發揮規模經濟與有效競爭有機統一;以核心競爭力為基礎進行社會化分工和多元化發展,在傳統軍工企業開放其軍品網狀供應鏈中積極推動社會分工,利用分工絕對優勢和比較優勢,剝離非核心業務;依據物質技術基礎實際開展軍民融合,正確處理國防建設與經濟建設之間的資源配置關系,均衡地區、行業、政策之間的物質技術基礎差異。通過加強和深化對軍民融合發展規律的認識。避免軍民融合實踐中的盲目性,并為高層決策者和軍民融合效率的有效提升提供理論支持。
2.完善軍民融合激勵相容機制是軍民融合體制機制建設的重要環節之一。要著重解決軍民融合各參與主體利益矛盾沖突。如各主體利益與國家利益不一致以及相互間的不一致。國家以軍民融合效率最大化的“大目標”為追求,而其他主體以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小目標”為追求,這就需要采取正負激勵措施引導微觀組織小目標與整體大目標統一。將個體利益最大限度向國家利益引導。通過激勵約束相容機制尋求利益和風險的最佳均衡點,不斷完善軍民融合資源共享、監督問責和風險管理機制,從而調動所有軍民融合參與主體沿著國家整體利益最大化目標行動,在實現國家整體利益最大化和資源效率最大化的前提下實現自身利益最大化。同時,切實加強軍民融合資源共享機制、監督機制和風險評價機制的建設,在軍民融合實踐過程中可能出現的風險隱患及時識別和處理,使完善的體制機制真正成為實現全要素、多領域、高效益軍民融合發展目標的制度保障。
3.強化軍民融合參與主體道德建設,完善軍民融合法律法規體系是營造國防科技工業軍民融合公平公正市場環境的重要舉措。要有效遏制軍民融合參與主體信用缺失行為,防范失信違法行為對資源效率造成負面影響。公平、健康、有序的市場信用環境是國防科技工業軍民融合良性運行的基礎,良好的市場環境需要完善的法律法規制度保障。因此要健全軍民融合相關法律法規,充實相關軍民融合條款,規范市場各參與主體的法律地位、權利義務等事項,確保軍民融合有序推進和有法可依。同時,針對市場環境,修改和完善現行有關誠信法律法規,加大對失信者違規的懲治力度。通過立法來完善國家和軍方對軍民融合信用市場的監管和有效懲戒機制,形成誠信的市場環境。形成以道德約束為支撐、法律監管為保障的國防科技工業軍民融合的市場信用制度。
軍民融合為國防科技工業發展注入了新動能,但不容忽視影響軍民融合提升資源效率的風險隱患,遵循發展規律,完善機制建設,凈化市場環境,借軍民融合之力,形成“百舸爭流,千帆競發”的新態勢,開創軍民融合深度發展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