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宏波
摘要:塊狀經濟是寧波經濟的特色,也是支撐寧波經濟從小到大、從弱到強的關鍵要素。但在經濟新常態下。塊狀經濟背景下是產業層次低下、創新能力不強、規劃引導缺失、平臺支撐不力、轉型升級緩慢等問題逐漸顯現。文章闡述加快推進我市塊狀經濟向現代產業集群轉型,有利于培育區域和產業的國際競爭力,對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推進經濟轉型升級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塊狀經濟產業集群轉型升級競爭力
近年來,面對國內外錯綜復雜的發展環境。寧波全市上下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緊緊圍繞“保增促調”總體目標,不斷完善應對舉措,總體上呈現經濟企穩向好、社會和諧穩定的發展格局。但是,經濟下行壓力仍在延續,特別是支撐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基礎還不穩固。轉型升級還任重而道遠。推進塊狀經濟向產業集群轉型,正是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加快寧波經濟轉型升級,構筑現代產業體系的重要途徑。
一、寧波塊狀經濟發展現狀
塊狀經濟是指在一定區域范圍內形成的具有明顯地方特色、投資主體明確、產品趨同、地域相對集中、專業化生產與分工協作相結合的企業群體,并由其帶動當地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一種區域經濟組織形式。因此也可以稱為區域特色經濟。改革開放以來.寧波經濟之所以能保持持續快速增長。成為全國經濟發展最具活力的地區之一,很重要的原因是得益于塊狀經濟的發展。
寧波塊狀經濟萌芽于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發展于上世紀80年代,形成規模于90年代。截至2018年底,全市有塊狀經濟近150塊,其中年產值超過10億元的近90個,經濟規模占全市規模以上工業產值60%以上。目前,由塊狀經濟提升發展的特色工業園區已經成為寧波市地方產業政策的熱點,寧波市先后獲得“中國五金制品生產基地”、“中國家電基地”、“中國文具之都”、“中國模具之都”、“中國水表之都”等數十項國家級榮譽稱號,塊狀經濟的品牌效應日趨顯現。寧波塊狀經濟主要有以下幾種類型:
1.特色工業園區型。特色工業園區是以區域特色經濟為基礎,介于市場與單個企業之間的一種新型組成形式。它具有集聚、提升、帶動等三大功能,可以很大程度上彌補區域經濟內大企業少的缺陷。
2.專業市場型。目前,寧波有商品市場600多個。正是如此眾多的市場,才形成了寧波塊狀經濟專業市場型的特征。所謂專業市場,是指塊狀經濟初期階段,依托專業市場形成不同規模、檔次和質量品種的同類產品的集聚。如鄞州輕紡城、慈溪周巷副食品市場、余姚中國塑料城、象山中國水產城等。
3.縱向配套型。縱向配套型是指一個地區的本地企業通過專業化分工協作形式所形成的生產聯合體。余姚市陸埠鎮孫家村以“前店后廠”的形式,成片聚集水暖器材生產企業,興辦“江南水暖城”;余姚老方橋村依托古雷特公司銷售網絡。組建了打火機生產聯合體,將生產打火機所需的10多道工序分散到農戶經營。這種統分結合的形式,使農戶成為無形工廠,優化了內部結構,降低了生產成本,提高了勞動效率。
4合作擴展型。合作擴展型是指鄉鎮內部沒有縱向合作,但鄉鎮與鄉鎮之間卻形成了上下游產業鏈條的擴展性合作。這種專業化的分工合作突破了行政區劃的限制。形成了更大范圍內塊狀經濟。北侖區貝發、永侖兩家龍頭企業通過產品協作,帶動了全區近百家各種性質的相關企業及區外相關企業的發展,使文具業成為當地的特色產業,并步入中國制筆三強企業之列。
5.專業村型。寧波塊狀經濟還出現“一村一品”專業村發展模式,涌現出現了余姚陸埠孫家村、象山爵溪針織品、北侖郭巨燈具等一批專業村。
二、寧波塊狀經濟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所謂“成也蕭何,敗也蕭何”,塊狀經濟在成為支撐寧波“經濟大廈”基石的同時,其長期積累的素質性、結構性矛盾也在金融危機沖擊下暴露無遺,尤其是產業層次低下、創新能力不強、規劃引導缺失、平臺支撐不力、轉型升級緩慢等問題逐漸顯現。其存在的主要問題有:
1.核心企業缺失。從現狀看.支撐我市塊狀經濟的主體還是中小企業,還缺乏輻射帶動能力強的龍頭企業。區域內的大多數企業管理能力薄弱,運作效率不高。尤其是傳統企業管理體制與運作模式受“大而全”、“小而全”思想的影響嚴重,“萬事不求人”的封建思想使企業容易成為一個封閉系統,企業之間缺乏必要的合作理念,與現代產業集群需要的開放式的全球制造和供應鏈管理模式相差甚遠。
2.產業層次低下。從總體看,我市塊狀經濟產品低層次、低附加值的特征沒有根本改變。區域內企業大多處于全球產業鏈的低端,產品競爭力主要依靠廉價的勞動力成本維持。而且由于產品進入門檻低,導致行業內同質化競爭嚴重,企業之間互相殺價,甚至出現假冒偽劣產品。
3.創新能力不足。盡管我市的不少的塊狀經濟已經是國內重要的產業基地,但從總體看其技術水平。特別是核心技術和關鍵技術大多是通過模仿引進的。大多數企業沒有形成科技創新機制,企業面對國外設計、研發的優勢和強勢,滿足于科技成果的引進應用,缺乏創新動力。
4.規劃引導缺失。當前各級政府已經把抓塊狀經濟發展、推進園區集聚作為振興地方經濟的重要手段。但全市缺乏統一的產業集群發展總體規劃,產業布局分散,缺乏緊密協作,產業同構現象較為嚴重。各級政府在工業園區建設上,不同程度地存在重園區建設數量輕園區建設質量、重硬設施建設輕軟環境建設等現象。
5.平臺支撐不力。建設公共服務平臺、發展生產性服務業是集群降低交易成本、實現產品增值、保持創新活力的有力支撐。但從我市塊狀經濟現狀看,生產性服務業總體發展緩慢。主要存在以下幾個問題:一是面向中小企業的公共科技創新平臺功能發揮不足;二是物流服務仍停留于傳統的倉儲和運輸功能,以信息技術應用和供應鏈管理為基礎的第三方物流企業很少;三是專業市場的服務功能急需順應新時期塊狀經濟發展要求改造提升。如昔日輝煌的郭巨燈具產業,由于沒有形成可持續發展的專業市場,龍頭地位被廣東中山占據,令人扼腕嘆息。反觀海寧皮革產業,由于當地政府矢志不渝打造影響力大、覆蓋面廣、集聚優勢明顯、產業鏈完整的專業市場,終于在全國50多個皮革市場中脫穎而出。如今的海寧中國皮革城不僅是國家4A級旅游景區,還是A股上市公司。
三、推進塊狀經濟向產業集群轉型的對策建議
產業集群化是當今世界產業發展的總體趨勢,是產業發展的內在要求。加快推進我市塊狀經濟向現代產業集群轉型,有利于培育區域和產業的國際競爭力,對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推進經濟轉型升級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轉型的目標是努力形成產業集群的六大競爭優勢,即龍頭企業帶動作用明顯的集聚優勢、配套協作緊密的產業鏈優勢、持續創新的技術領先優勢、公共服務平臺的支撐優勢、資源共享的市場網絡優勢、節能減排的生態優勢:為此提出如下對策建議:
1.加強規劃布局。產業集群與塊狀經濟最大的區別在于,塊狀經濟是自發產生。產業集群則進行了科學的規劃發展。我市要從全球產業鏈整合提升的高度,對塊狀經濟轉型工作進行整體科學規劃。首先要立足我市產業發展現狀,明確未來產業發展方向,既要布局新興戰略性產業,又要著眼于傳統優勢產業的升級改造。其次要積極推進項目向園區集中。不斷增強園區的集聚能力。特別是要從產業發展的成長性出發,打破區域分割、加強區際合作,建議對跨縣域的塊狀經濟,探索建立跨地區的工作協調機制,研究解決塊狀經濟轉型所需的支撐條件,減少重復投入和無序競爭。
2.培育龍頭企業。要從根本上改變塊狀經濟中企業同質化競爭嚴重的格局,關鍵是要在區域性內構筑供應鏈理念。要讓企業認識到,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一個企業的資源是有限的,不可能在所有領域獲得相同的競爭力,而須有所為有所不為,通過關聯協同加強與鏈上企業的合作。已經有專家認為。未來的競爭不再是企業與企業的競爭,而是供應鏈與供應鏈之間的競爭。為此。當務之急是要培育塊狀經濟龍頭企業,引導他們去主攻產品設計、物流運輸、終端銷售等能占據產業鏈高端的環節,而把處于產業鏈低端的制造環節主動外包。同時引導龍頭企業通過聯合、并購和品牌經營、虛擬經營等現代方式整合中小企業,提高產業集中度。要支持龍頭企業在全球范圍內設立原料供應基地、研發設計基地和營銷網絡等,積極開拓新的發展空間,為“中國制造”占據全球產業鏈高端作出歷史性貢獻。
3.構建公共服務平臺。建議要象抓工業一樣抓服務業,特別是要加快發展生產性服務業,在稅收、信貸、土地等要素保障上加大扶持力度。當前要建設六大服務平臺,即現代物流平臺、公共科技平臺、金融服務平臺、信息服務平臺、營銷集散平臺和人才集聚平臺。
4.現代物流平臺。一是建設一批物流園區。二是引進和培育一批現代物流龍頭企業。
5.公共科技平臺。重點支持研發中心、檢測中心、信息中心等服務機構建設。對大企業主導型的塊狀經濟,支持依托大企業建設公典服務平臺;對以中小企業為主的塊狀經濟.按照“政府推動、市場運作、自主經營、有償服務”原則,鼓勵民營投資、產學研合作、科研院所集聚等多種方式和經濟主體參與公共服務平臺建設。
6.金融服務平臺進一步創新中小企業融資機制。一方面重點引導地方金融機構與倉儲、物流、銷售等服務企業緊密合作,探索試點倉單、動產、提單、出口退稅、知識產權、專利、應收帳款等質押擔保模式;另一方面引導有條件的塊狀經濟以政府主導、企業參與的方式,建立擔保和信貸基金。
7.信息服務平臺。扶持一批行業網站,提升中小企業電子商務應用程度。
8.營銷集散平臺。學習義烏小商品城、海寧中國皮革城的先進經驗,以品牌化運作市場,將單一、分散、局域型的傳統專業市場整合規劃,形成規模效應和群體優勢。
9.人才集聚平臺,建議進一步創新人才培訓和引進機制,鼓勵和支持產業集中度高、發展潛力大的塊狀經濟以“政府主導,龍頭企業聯辦”的方式,改組改造一批地方中技學校,或與具有相關優勢教學力量的著名院校合作,增強對產業工人、營銷管理人員輪訓,同時與企業家、高級管理人員、技術人才的學歷教育互補推進。鼓勵和扶持企業圍繞塊狀經濟轉型的發展瓶頸引進高級人才,在生活住房、津貼補助、子女教育等方面給予幫助和支持。
10.發揮行業協會作用。要充分發揮行業協會的橋梁和紐帶作用,及時反映行業情況和企業訴求,加強行業自律,規范競爭秩序,協助做好行業信息數據收集統計、運行分析、標準制訂、品牌培育以及應對技術貿易壁壘訴訟等工作。象山針織協會通過打造“象之戀”區域品牌走上品牌帶動產業之路,奉化氣動工業協會通過制訂聯盟標準力保行業技術優勢,這些協會的成功經驗為行業協會助推塊狀經濟轉型提供了有益的借鑒,值得大力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