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德進 史賢華
摘要:新時代背景下,社會對專業化、應用型以及創新能力強的經濟與管理類人才需求旺盛,而培養這類人才的關鍵在于課程體系的建設與改革。根據經濟與管理類專業課程體系建設的基本原則,提出了“多級平臺+專業模塊”的建設思路,即由學校公共基礎課平臺、學校選修課平臺和專業基礎課平臺以及專業必修課模塊、專業選修課模塊、專業實踐技能課模塊組成,以期促進應用型本科高校課程體系的建設與改革,培養高質量人才。
關鍵詞:應用型本科高校 經濟與管理類專業 課程體系建設
一、前言
十九大報告明確指出,我國已進入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經濟增長處于從要素驅動和投資驅動向創新驅動轉變的關鍵時期。而實現這一目標的關鍵在于教育,即人才的培養。當下,用人單位對經濟與管理類專業畢業的學生需求強烈,而具有創新意識、應用能力強以及理論基礎扎實的畢業生更是供不應求。但目前在我國高校,尤其是地方應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養還不能很好地迎合用人單位的需要,存在著一些問題。比如,部分高校沒有堅持社會需要和自身特色發展相結合的原則,沒有協調好“厚基礎”與“寬口徑”以及“多方向”與“強能力”之間的關系。這一系列問題可以歸結為課程體系建設不完善所致。
課程體系是根據專業的性質、人才培養的目標,由相關學科知識與專業實踐環節按照一定的比例及邏輯順序組合而成的知識體系。課程體系是專業性質的反映,是人才培養目標實現的重要途徑,課程體系的設置及其完善程度決定人才培養的規格和質量。而目前關于應用型本科高校經濟與管理大類專業課程體系建設的研究并不多見?;谝陨媳尘?,本文力圖探索適合應用型本科高校,滿足社會需求的“多級平臺+專業模塊”的經濟管理類專業課程體系建設。
二、國內外課程體系研究現狀
發達國家大部分高校在課程體系建設方面以通識教育為基礎,選修課比例較大,注重實踐教學。比如美國應用型本科高校堅持“厚基礎、寬口徑”的原則,重點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動手能力和應變能力;德國應用型本科高校尤為重視學生的實踐技能和解決現實問題的能力,常常將企業迎進學校,提升實踐教學水平;日本應用型高校形成了多層次、開放性和適應地方發展的課程體系。
我國學者對應用型本科高校課程體系也進行了不少探索。比如姚文峰提出了本科應用型高校的課程體系建設要有利于體現學生的個性發展,充分讓學生展現自我、了解自我、認識世界;李穎提出“課程立交橋”的設想,以此突出學生個性的差異性和學校的特色;傅建明指出課程體系建設要以人的發展為最終目標,課程體系的建設不要表面化、形式化。雖然我國學者在課程體系建設方面進行了大量探索,但目前我國應用型本科高校畢業生仍然知識面較窄,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不足,創新意識薄弱。因此,進一步對課程體系,尤其是在新時代背景下對經濟與管理類課程進行探討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和時代價值。
三、經濟與管理類專業課程體系建設的基本原則
(一)與時俱進,迎合社會需要
社會需要是高校人才培養的目標.也是課程體系建設的依據。應用型本科高校培養的人才要迎合地方經濟發展的需要,做到與時俱進。課程體系應該根據地方經濟發展的進程、產業結構的調整而不斷完善和改革。當下創新是我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主要引擎.創新也是企業生命力的延續。因此,我國應用型本科高校課程體系的建設要體現人的發展,注重學生創新意識的培養,提升學生實際動手能力。
(二)厚基礎、寬口徑、多方向、強能力
“厚基礎、寬口徑”體現了應用型本科高校與高職院校的區別;“多方向、強能力”體現了應用型本科高校與學術研究型院校的區別?!昂窕A”強調扎實的理論知識和專業素養,只有務實基礎,才能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寬口徑”強調寬廣的知識面,實現知識獲得的多渠道,這是由經管類專業的綜合性和交叉性所決定的;“多方向”強調知識的細化和專門人才的培養,使學生有所專長,滿足人才的個性化發展;“強能力”強調學生實際動手能力和創新能力,將所學知識應用于實際,解決實際問題。
(三)借鑒國外經驗,擁有自身特色
國外應用型本科高校,尤其是發達國家高校以通識教育為基礎,更加注重實踐能力的培養,這對我國應用型本科高校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但各個高校發展背景有所不同,不能千篇一律,在課程體系的建設方面要擁有自身特色,符合所在地方經濟發展的需要。
四、經濟與管理類專業課程體系建設的基本框架
根據以上原則和指導思想,本文提出“平臺+模塊”的課程體系建設的總體思路。“平臺”體現“厚基礎、寬口徑”,保證經管類專業人才培養的基本規格和全面發展的共性要求;“模塊”體現“多方向、強能力”,保證經管類專業人才的分流培養和個性化發展。“平臺+模塊”的課程體系建設思路既強調通識教育,也注重專業人才的培養;既強調“厚基礎”,也注重“強能力”,既強調共性的培養,也注重個性的發展。
“平臺+模塊”課程體系由“三大平臺”和“三大模塊”組成?!叭笃脚_”由公共基礎課平臺、公共選修課平臺和經管類專業基礎課平臺構成;“三大模塊”由專業核心模塊、專業方向模塊和專業技能實踐模塊構成。如圖1所示。
學校公共基礎課和公共選修課注重學生的通識教育,專業基礎課、專業必修課和專業選修課培養學生的專業能力素質.專業實踐課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素質。各平臺、模塊的具體內容如下。
(一)平臺建設的內容
1.學校公共基礎課。這類課程為專業課程的學習提供基礎,是高等教育的基本素質教育課。包括思想道德類、體育、英語、計算機基礎、職業發展、軍事理論與技能訓練等。如圖2所示。2.學校公共選修課。這類課程對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培養學生跨學科知識和能力,堅持了“寬口徑”的原則。這類課程主要包括自然科學類、人文社科類、經濟管理類、藝術審美類和創新創業類。如圖3所示。
3.經濟與管理類專業基礎課。這類課程根據專業的性質以及專業人才培養目標而設定,要求學生系統的掌握本專業的基本理論知識,培養學生的專業素養,為提升學生綜合能力素養的奠定基礎。對于不同的專業專業基礎課是不同的,但經濟與管理大類專業一般都將政治經濟學、經濟學數學、西方經濟學、管理學和經濟法作為專業基礎課。
(二)模塊建設的內容
1.專業必修課。專業必修課一般屬于專業核心課,這類課程是‘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的集中體現,是專業知識的核心部分。專業核心課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學生培養的規格與質量,因此,專業核心課的設置要充分體現本專業的特色,符合專業發展的方向,設置規范。當然專業課不易過多,也不易過少,對于經管類專業一般設置8~10門核心課。
2.專業選修課。這類課程是根據專業的性質以及綜合考慮學生的個性化發展所設置的,是對專業的細分,對基礎知識的進一步延伸,它注重專業自身的特點和學院的辦學特色。
3.專業實踐技能課。這類課程注重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能力,專業實踐技能課程是對基礎知識的系統運用,強調解決問題的能力。根據專業的性質,而開設相應的實踐技能課程。經管類專業根據專業的需要還可以將實踐教學進一步細分,分為基礎實踐、提高實踐和拓展學習實踐。其中,基礎實踐一般包括創新模擬實訓、暑期小學期實踐、課程設計和學年設計等;提高實踐一般包括學科競賽、畢業實習、畢業論文設計、職業技能鑒定、職業資格考試等;拓展學習實踐一般包括自主學習、學術講座、社會實踐、文體活動等。
五、結論
經濟與管理類課程體系的建設要緊密結合社會經濟的變化以及用人單位的需求,做到與時俱進。本文借鑒國內外應用型本科高校的做法,堅持“厚基礎、寬口徑、多方向、強能力”的原則.提出“多級平臺+專業模塊”的建設思路,試圖促進應用型本科高校課程體系的建設與改革,培養高質量人才,滿足社會需要,為國家創新創業發展提供人才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