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明麗 蔣偉哲2 肖 萍* 黃小燕
1.柳州市婦幼保健院,廣西 柳州 545001;2.廣西醫科大學藥學院,廣西 南寧 530021
巖黃連為罌粟科紫堇屬植物石生黃堇CorydalissaxicolaBunting的全草及肥大的根莖部[1],是廣西重要的特色壯藥材之一。主要分布于我國貴州、云南、四川、西藏、廣西等地,而廣西多見于東蘭、巴馬、都安、靖西、德保[2]。巖黃連全草性苦、涼,含脫氫卡維丁(巖黃連堿)、小檗堿等活性成分[3],具有抗菌、消炎、止痛、抗腫瘤、增強免疫功能等作用[4-5]。目前巖黃連藥物制劑國內外均甚少,已研制的有注射劑和片劑,而目前應用于臨床的只有注射劑。根據巖黃連提取物具有抗炎、鎮痛作用,可應用其藥理功效研發出一種新劑型藥物,具有吸收效果好并且不良反應小等優點。為了確證巖黃連栓劑的藥理作用,筆者通過經典的小鼠耳廓腫脹實驗,乙酸致毛細血管通透性增加實驗、扭體反應實驗對巖黃連直腸栓進行了探究。
1.1 實驗動物 昆明種小白鼠,體重18~22 g,雌雄各半,由廣西醫科大學動物實驗中心提供,合格證號:SCXK桂2009-0002,清潔級。
1.2 儀器 EL204分析天平(梅特勒-托利多儀器上海有限公司),V-1100D型可見分光光度計(上海美譜達儀器有限公司),TDL-5A低速臺式離心機(上海菲恰爾分析儀器有限公司)。
1.3 試藥 巴豆油(批號:20110525,廣西醫科大學藥學院自制) ;無水乙醚(批號20110702)、無水乙醇(批號:20120908)、冰乙酸(批號:20120424)為成都市科龍化工試劑廠生產;氯化鈉注射液(批號:A12070114,貴州天地藥業有限公司);伊文思藍(批號:20090209,國藥集團化學試劑有限公司);馬應龍麝香痔瘡栓(批號:120708,馬應龍藥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巖黃連直腸栓(廣西醫科大學藥學院制)。
2.1 對巴豆油性小鼠耳腫脹的影響[6]取50只KM種小鼠,雌雄各半;隨機分為5組,分別為基質對照組、陽性對照組(馬應龍麝香痔瘡栓)、巖黃連直腸栓高(3.07 g·kg-1·d-1)、中(0.77 g·kg-1·d-1)、低(0.19 g·kg-1·d-1)劑量組,每組10只,雌雄各半。陽性對照組及各給藥組小鼠左耳涂抹給予相應藥物3 d,每天1次,基質組涂抹無藥基質栓,末次給藥30 min后,用移液槍將0.05 mL混合致炎劑(致炎劑按以下比例配制:無水乙醚73%、巴豆油2%、無水乙醇20%、蒸餾水5%)涂抹于小鼠左側耳廓,5 h后處死小鼠,用8 mm 打孔器取兩側耳片,稱重,計算差值作為腫脹度,比較各給藥組與基質組耳腫脹程度。由表1可知,巖黃連直腸栓高、中、低劑量組及陽性對照組與基質栓組相比有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巖黃連直腸栓對巴豆油致小鼠耳廓腫脹具有抗炎作用。


/g·kg-1·d-1/mg0.7711.14±3.150.965.40±0.59?3.075.84±2.46?0.776.08±2.59?0.194.82±0.88?
注:以基質對照組相比,*P<0.05。
2.2 對醋酸致小鼠腹腔毛細血管通透性增加的影響[6]取50只KM種小鼠,雌雄各半;隨機分為5組,分別為基質對照組、陽性對照組(馬應龍麝香痔瘡栓)、巖黃連直腸栓高(3.07 g·kg-1·d-1)、中(0.77 g·kg-1·d-1)、低(0.19 g·kg-1·d-1)劑量組,每組10只,雌雄各半,腹部剃毛。第1天下午腹部涂抹給藥1次,基質對照組灌胃給予對應的無藥基質栓。第2天上午再次給藥(兩次給藥時間間隔在16 h以內)后2 h,尾靜脈注射0.5%伊文思藍(10 mL/kg),同時腹腔注射0.6%冰乙酸0.2 mL/只,20 min后頸椎脫臼處死小鼠,并于小鼠腹腔注入5 mL生理鹽水,分3次注入,抽取合并腹腔液,得約4 mL,3000 r/min離心10 min,取上清液,在V1100D型可見分光光度計590 nm波長處測定吸光度值。
由表2可知,巖黃連直腸栓高、中、低劑量組及陽性對照組與基質組相比較有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巖黃連直腸栓對乙酸致小鼠毛細血管通透性增加具有抑制作用。


/g·kg-1·d-1/A0.770.81±0.180.960.52±0.22?3.070.46±0.12??0.770.50±0.19?0.190.44±0.13??
注:以基質對照組相比,*P<0.05,**P<0.01。
2.3 扭體法[7]評定藥物鎮痛 取50只KM種小鼠,雌雄各半;隨機分為5組,分別為基質對照組、陽性對照組(馬應龍麝香痔瘡栓)、巖黃連直腸栓高(3.07 g·kg-1·d-1)、中(0.77g·kg-1·d-1)、低(0.19g·kg-1·d-1)劑量組,每組10只,雌雄各半,腹部剃毛。每日腹部涂抹給藥1次,連續3 d,基質對照組給基質無藥栓。末次給藥后1 h,每鼠腹腔注射0.6%乙酸(10 mL/kg)致痛,記錄注射后20 min內各組小鼠扭體次數,并計算扭體反應抑制率。扭體反應抑制率(%)=(對照組扭體數-給藥組扭體數)/對照組扭體數×100%。
由表3可知,巖黃連直腸栓高、中劑量組及陽性對照組與基質栓組相比有統計學意義,說明巖黃連直腸栓對乙酸致小鼠腹痛扭體反應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g·kg-1·d-1/%0.7754.17±28.410.9625.83±16.63?52.313.0723.83±13.79??56.010.7738.33±12.91?29.230.1934.93±20.0442.46
注:以基質對照組相比,*P<0.05,**P<0.01。
巖黃連直腸栓由巖黃連藥材提取物(巖黃連總生物堿)、混合脂肪酸甘油酯(36#/38#)、吐溫及各種輔料組成。巖黃連直腸栓通過直腸給藥,簡單方便,是巖黃連的一種新劑型。巖黃連具有較強的抗炎、鎮痛作用[5-8],筆者以腫脹、滲出為主要指標的急性炎癥模型,探索了該劑型的藥理作用。實驗表明,本栓劑對巴豆油性小鼠耳廓腫脹,對乙酸致毛細血管通透性增加均具有明顯的抑制作用。炎癥病理過程一般為3期,早期以毛細血管擴張、通透性亢進為主,中期為血小板吸附及白細胞游走,晚期為肉芽組織增生[9]。而本栓劑可在炎癥發生早期抑制炎癥過程,阻斷炎癥惡化,為疾病治療提供了早期的治療基礎。扭體反應抑制法,是經典的鎮痛實驗模型,在化學刺激下,小鼠腹痛過程扭體明顯,易觀察,從實驗所得抑制率顯示鎮痛作用明顯。3組試驗均表明巖黃連直腸栓在給藥量為0.77 g·kg-1·d-1時表現出良好的抗炎鎮痛效果,與其他巖黃連的相關報道藥理作用一致,為巖黃連新劑型-巖黃連直腸栓的臨床應用提供了藥效學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