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焦作市馬村區人民醫院疼痛科,河南 焦作 454150
膝骨性關節炎(Osteoarthritis of Knee Joint,KOA)病理表現為膝關節軟骨退行性改變,臨床癥狀表現為關節僵硬、腫脹及功能障礙等非感染性膝關節滑膜炎[1]。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加劇,膝骨性關節炎發病率呈上升趨勢,部分患者出現膝關節功能障礙,繼續發展容易導致殘疾,預后較差,最終依靠手術解決問題[2]。采用安全有效的治療措施治療膝骨關節炎,緩解患者的臨床癥狀,提高其生活質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目前,治療膝骨關節炎的方法較多,筆者采用針刺聯合關節腔藥物注射治療膝骨關節炎,取得了較好的臨床效果,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4年10月至2018年10月期間在我院就診的膝骨關節炎患者124例,根據隨機數字表法將其分為對照組和治療組,每組62例。對照組男30例,女32例;年齡48~72歲,平均(57.2±8.1)歲;病程12~27個月,平均(18.4±6.5)個月。治療組男32例,女30例;年齡47~69歲,平均(56.3±7.9)歲;病程11~29個月,平均(21.8±7.2)個月。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診斷標準:入選患者符合《骨關節炎診療指南》[3]中關于膝骨關節炎的相關診斷。主要癥狀膝關節存在不同程度的疼痛、晨僵、關節活動受限及摩擦感,在下蹲、上下樓梯時膝關節疼痛加重。
1.2 納入標準 ①符合膝骨關節炎的診斷標準;②年齡分布在50~70歲;③患者及家屬知情同意,并簽訂知情同意書;④向本院倫理委員會申請,并獲得批準。
1.3 排除標準 ①患有心、腦、腎、血液、腫瘤等嚴重系統性疾病患者;②患者不耐受針刺,有暈針現象;③近月來,針對膝骨關節炎接受其他藥物理療者。
1.4 方法 對照組予玻璃酸鈉注射液(生產廠家:上海景峰制藥有限公司,批準文號:國藥準字H20000643,規格:2.5 mL:25 mg),膝關節腔藥物注射步驟:患者膝關節呈屈膝45°位,局部常規消毒,在無菌操作下進行穿刺,采用10 mL注射器連接7號10 cm長針進行穿刺,沿著髕骨下內側或者下外側緣進針,當針尖刺入關節囊有突破感時,表示針尖進入關節腔。當膝關節腔存在積液時,需要抽出關節腔積液,然后進行關節腔藥物注射,每次2 mL,每周1次,5周為1個療程。注射結束后,采用無菌紗布包扎注射部位,膝關節被動活動數次。治療組采取針刺聯合玻璃酸鈉注射液關節腔注射。根據中醫辨證取穴,選取相關經脈循行的遠端穴位及疼痛區域穴位:內、外膝眼、血海、陽陵泉、足三里、梁丘、懸鐘、昆侖。對穴位進行定位,常規皮膚消毒,采用毫針(北京大明科技有限公司生產,0.35 mm×60 mm)針刺,進針采用單手指切法,待患者得氣后,施以補瀉手法,間斷行針,留針約30 min,在患者留針期間,采用紅外線燈對膝關節局部熱療,每周進行5次,休息2 d,5周為1個療程。玻璃酸鈉注射液關節腔注射,藥物用法、用量、療程與對照組相同。
1.5 觀察指標 治療前后對兩組患者關節靜息痛、平地行走痛及晨起關節僵硬程度等方面進行評分[4]。①膝關節靜息痛評分和平地行走疼痛評分:均采用模擬視覺疼痛程度標尺法(VAS評分)進行評價測定,取一帶刻度的標尺,一端為“0”,代表無痛,另一端為“10”,代表疼痛劇烈,無法忍受,在評定時,患者在標尺上劃出自己的疼痛程度。②晨起關節僵硬程度:活動不受限計“0分”;活動輕度受限,即活動度比正常減少30%以下,計為“1分”;活動中度受限,即活動度比正常減少30%~60%,計為“2分”;活動重度受限,即活動度比正常減少大于60%,計為“3分”
1.6 療效判定 參照《膝關節外科學》[5]中關于膝骨關節炎的相關療效評價標準。①臨床控制:臨床癥狀和體征消失,關節活動功能正常,癥狀總積分為0~1分;②顯效:臨床癥狀和體征基本消失,關節功能基本正常,日常活動和工作不受影響,癥狀總積分為2~3分;③有效:臨床疼痛癥狀基本消失,膝關節活動輕度受限,日常膝關節功能活動有所改善,癥狀總積分為4~5分;④無效:臨床癥狀和體征無改善或者加重。

2.1 兩組臨床癥狀積分比較 治療前,兩組膝骨性關節炎各項癥狀評分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治療組各項癥狀評分明顯優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治療后,治療組總有效率為87.1%,高于對照組的72.6%,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1 兩組臨床癥狀積分比較 (分,
注:與對照組比較,▲P<0.05。

表2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例(%)]
注:與對照組比較,*P<0.05。
膝骨關節炎由于機械損傷、生物力學、免疫、生化、遺傳等因素導致的膝關節退行性病變,骨關節軟骨破壞、骨贅物形成引起慢性關節炎[6]。關節腔內骨液潤滑減弱,骨關節面出現異常應力會引起軟骨表面破壞,軟骨的免疫屏障減弱,進一步引起軟骨重復損傷。膝骨關節炎反復發作,纏綿難愈,膝關節運動功能受限,日?;顒邮艿接绊懀ス切躁P節炎的康復目標為消除關節炎癥、緩解疼痛、改善關節軟骨的潤滑和營養狀況,促進關節運動功能的恢復[7]。
膝骨關節炎在中醫學中沒有病名記載,多歸屬于“骨痹”中的“痿證”范疇[8]。癥狀主要表現為膝關節疼痛和活動功能障礙,中醫理論認為腎為先天之本,藏精,主骨生髓,肝藏血,主筋,精血互生,肝腎同源,本病的發生與肝腎關系密切。隨著年齡增長,肝腎漸衰,正氣不足,精血虧虛,容易受到風寒濕等外邪侵襲,導致經脈阻滯,氣血不通,不通則痛,不能濡養筋骨,脈絡瘀阻,導致關節屈伸不利、僵硬,所以治療原則為補肝腎、強筋骨、祛風通絡止痛?,F代醫學研究顯示[9],針刺治療能夠起到鎮痛、抗炎、促進軟骨修復的作用,穴位選擇補腎壯骨、溫經散寒通絡針刺手法,通過經絡腧穴直接作用于病灶,療效顯著。
針刺治療膝骨性關節炎(KOA)療效明確,其作用機制主要包括[10-11]:①鎮痛:針刺具有良好的鎮痛效果,針刺可以抑制大腦皮質痛中樞,阻滯神經遞質的傳導,達到鎮痛的作用;此外,針刺還可以作用于中腦的下行痛覺控制系統,能夠有效的緩解疼痛。②抗炎:針刺可以促進局部血液循環,加快新陳代謝,減少致炎產物,促進受損軟骨修復。③促進軟骨修復:針刺具有促進肌肉、韌帶、骨組織、神經等組織修復、再生。根據中醫理論補肝腎、強筋骨、祛風通絡止痛選擇針刺穴位。內膝眼、外膝眼穴位具有活血通絡的作用;血海、梁丘能夠溫陽止痛、補益氣血;陽陵泉具有舒經活絡、補腎益精的作用;足三里健脾化濕,遠端穴位懸鐘、昆侖穴,益腎壯骨。上述穴位合用,起到補肝腎、強筋骨、祛風通絡止痛的作用。刺激穴位出現脹、酸、麻、痛等針感,配合遠紅外線熱療。關節腔滑液的主要成分為玻璃酸鈉,是軟骨基質的成分之一,在關節活動中起到潤滑的作用,減少軟骨摩擦、發揮彈性作用。增加關節滑液中玻璃酸鈉含量可以有效的保護關節軟骨。
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兩組各項癥狀評分比較,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組總有效率為87.1%,高于對照組患者的72.6%,兩組總有效率的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明針刺聯合關節腔玻璃酸鈉注射療效優于單純玻璃酸鈉關節腔注射。分析原因,針刺能夠快速緩解患者的臨床癥狀,在針刺作用減退以后,玻璃酸鈉作用能夠維持較長時間,二者聯合可以起到協調互補的作用。
綜上所述,針刺聯合關節腔藥物注射能夠明顯緩解膝骨性關節炎癥狀,臨床療效顯著,值得臨床進一步推廣應用。